揣史:众人皆识林则徐,无人再谈许乃济

林则徐:叔舟兄,鸦片流毒一日不除,我大清岌岌可危矣!

许乃济:元抚兄,你可知禁烟此举势必招来祸端。

林则徐:我大清虽国事渐微,但男儿血性仍在,就算我大清要亡,也决不坠祖先之威名。许乃济,你此举无异于卖国求荣,你我今日割袍断义,此后只有同朝之谊,再无兄弟之情。

许乃济:唉!元抚兄,你不知吾心啊。可惜你不是伯牙,我也并非子期。这样也好,就算冒天下之大不为,我也不能使祖宗基业败于我等之手。

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鸦片输入日愈增长,白银大量外流,银价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清廷对禁止鸦片问题发生争论,时任太常寺少卿的许乃济于这年四月二十七日向道光帝上《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提出了弛禁论的主张,此举遭到黄爵滋,林则徐等禁烟派的激烈反对和抨击。

现在,我们了解一下许乃济的弛禁策。何为弛禁策?就是与林则徐严禁策相对立得一种观点。许乃济提出“弛禁”,林则徐主张“严禁”,虽然都有“禁”字,但主张的实际内容却南辕北辙、天差地别。他认为:严禁鸦片,引起许多流弊,而且越禁越多,不如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以防止白银外流并主张文武员弁、士子、兵丁等“不得沾染恶习”,而“其民间贩卖吸食者,一概勿论。因为就他看来,吸食鸦片“不尽促人寿命”,而且“今海内生齿日众,断无减耗户口之虞。”同时他在附片中还提出了除听任民间吸食外,应让“内地得随处种植”的建议,理由是“内地之种日多,夷人之利日减,迨至无利可牟,外洋之来者不禁而绝”。

《清史稿》对于许乃济在鸦片贸易中提出的主张一笔带过,我们不做考据。马克思曾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做出这样的评价《鸦片贸易史》中论及晚清的鸦片政策中提到太常寺少卿的许乃济:1837年,中国政府终于到了非立即采取果断行动不可的地步。因输入鸦片而造成的白银不断外流,开始扰乱天朝帝国的国库收支和货币流通,中国有名的政治家之一的许乃济,曾提议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而从中取利;但是经过帝国全体高级官吏一年多的全面审议,中国政府决定:"此种万恶贸易毒害人民,不得开禁。"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做出的评价及其客观,以陈述事实为基本条件,不褒不扁。

许乃济的主张在今天看来是否具有合理性呢? 关于许乃济,历史上又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呢?许乃济为什么会提出弛禁的主张?被骂为汉奸卖国贼合理吗?是否有权利的斗争穿插其中?等等。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既然是揣史,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已知的史料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分析。

 许乃济,号青士,古人对字号尤为看中,青士,汉语词语,出自陆游《晚到东园》诗句,青士,是竹的代称。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既然是君子,那么许乃济的性格特征我们就可看出一二,其与卖国贼汉奸不符,大家可能觉得这个说法过于牵强,据《登科记考》 记载,许氏家族的11世是乃字辈,从乾隆48年至道光23年的,60年间有七位相继中举,被人们称为七子登科,许乃济中榜眼。由此可见,许家书香门第,有着良好的家教家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许乃济,由此,足可见许乃济的家世人品。三.许乃济有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观,足可见他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综合分析,许乃济绝不会是卖国求荣之人。 

他为什么会提出不禁烟的观点呢?我觉得可以从他的从政经历有关,嘉庆二十五年(1825年)任山东道监察御史。道光三年(1823年)任兵科给事中。道光五年(1825年)任广东肇罗道,七年(1827年)改广东督粮道,道光九年(1829年)改高廉道。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光禄寺少卿,官至太常寺少卿。从事的官职大都离不开商业,而广州作为沿海最先开通的几个商肁之一,商业发展快速,我推测,许乃济有几个知己好友,他们是大商人,可能从事银行,盐商,布商,运营等,耳濡目染之下,许乃济的思想逐渐转变,一直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开始动摇。也许商业也可以让中国富强。面对鸦片流毒,是否可以站在商人的角度,进行鸦片商战,既然可以有粮战,米战,布战,为什么不能进行鸦片战呢?从商人的角度来抵制白银外流,从而又不会使外国人找到开战的借口,此不是一举两得!
可惜,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其具有不可改变性。而作为历史学者我们更应该客观全面的分析史实,当然不存在主观臆测,历史是文物与史料的结合,揣史写一些浅见,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历史本就不是一家之言,揣史也是本着学习为主,娱乐为辅的精神发一些文章,历史是无趣的,我们让他变得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