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已經有人中計被殺,明成祖朱棣依然中計,然後去送死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奪來的,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朱允炆繼位後對藩王們採取削藩策略,逼反了燕王朱棣。於是朱棣發動了靖難之變,自己奪取了帝位。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展現出高超的軍事才能。登基之後的朱棣並沒有坐享其成,他平定了安南,又對北方的蒙古進行征討。

明知已經有人中計被殺,明成祖朱棣依然中計,然後去送死

征討蒙古的韃靼部,朱棣第一次派出的是邱福,兵力為精騎十萬。這個數字非常了得。中原王朝的騎兵一直是受到限制的,因為馬匹的數量難以大幅增長。要想培養一支精銳的騎兵,需要耗費極長的時間和精力。這說明,朱棣的明朝在當時已經相當強大,財力、兵力都充足。

朱棣叮囑邱福:此次出征可能大部分時間都遇不到敵軍,你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看準機會決定前進還是停止,不要固執。如果這一次不能一舉消滅敵人,可以等下一次機會。

邱福出征後,朱棣又寫信提醒他:軍中如果有人說敵人很弱不經打,千萬不要輕信。

朱棣前後兩次不厭其煩的叮囑,是有原因的,他怕邱福輕敵。但恰恰他越擔心的事情,就越容易發生。邱福北上之後遇到的都是小股蒙古騎兵,一戰即潰。過程中,還俘獲了韃靼的尚書。拒這位尚書交代,韃靼大軍根本不敢和明軍交戰,他們就在北面不遠,一路在逃跑。邱福大喜,越追越深入,部下大將李遠和王聰都勸邱福要謹慎。邱福不聽,他正走向蒙古韃靼部所設下的圈套中去。結果韃靼部以逸待勞,全殲明軍。明軍主帥、大將全部戰死。

後來朱棣決定親征,他一舉打垮了韃靼部。這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一次親征,非常順利。

明知已經有人中計被殺,明成祖朱棣依然中計,然後去送死

但第二次親征卻截然不同,甚至危機重重。這一次朱棣要對付的是蒙古的另一個部落瓦剌,他們的首領是馬哈木。

大致蒙古當時已經衰落,知道不能跟明朝硬碰硬,誘敵深入就成了他們必用之計策。上一次韃靼部對邱福使用的就是誘敵深入、以逸待勞之計。這一次,馬哈木採用了同樣的方法。朱棣的前鋒屢屢獲勝,他們正走向敵人佈置的戰場。

這個時候明軍是非常危險的,他們有可能重蹈邱福的覆轍。

說實話,當時邱福的失敗固然有輕敵的原因,但跟遊牧民族作戰也不得不勇敢進擊。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城市、堡壘,你不能指定精確的進攻目標。他們逐水草而居,四處漂泊。你想要找到他們的主力部隊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他們喜歡跟你捉迷藏。地方太大,而且草原荒地一望無際,分不清方向、距離,一旦道路迷失,很容易被敵人有機可乘。

漢武帝時候對匈奴的進攻就體現出這個問題。李廣是一代名將,按理說他應該是主帥。但是卻一直被衛青、霍去病這些小生所領導。令人驚訝的是,衛青、霍去病每次都能在荒地裡找到匈奴軍的行蹤,然後去跟匈奴決戰,然後大破之。而李廣似乎不行,雖然他用兵才能確實不差。

明知已經有人中計被殺,明成祖朱棣依然中計,然後去送死

也就是說,跟北方的遊牧民族作戰不得不主動出擊,不得不去找尋他們的蹤跡。所以,身經百戰的老將邱福才會在得知了敵軍的消息後過度興奮以致於中計。因為,要找到敵人不容易,邱福不想放棄這次機會,不管是真是假,總之痛痛快快打完了事。

這次朱棣自己親征,也遇到這樣的問題。他無法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在草原荒漠他必須迅速尋求決戰,而且大軍遠征荒漠,糧草的補給也由不得他不迅速求戰。朱棣等不及了,在探知馬哈木的蹤跡後,他火速前去赴戰。

馬哈木的三萬騎兵埋伏在山上,靜靜等待著朱棣的明軍來送死。朱棣還是來了。瓦剌的騎兵非常興奮,蒙古人將會像上次打敗邱福那樣再次獲勝。

騎兵的進攻方式就是衝擊。在戰場上只要把敵軍的陣型衝散了,讓敵軍小兵找不到將軍,將軍找不到主帥,基本就勝利了。戰爭中最需要的就是信心和安全感,一旦將軍找不到元帥,他們就會不知所措,一旦小兵找不到將軍,他們就會自管自的逃命。軍心散亂的結果,就是嚴整有序的部隊會演變成集體大逃亡的崩盤。

只要衝亂衝散明軍,瓦剌就能獲勝。但朱棣非常不一般。他在戰前作了非常充分的準備,舉行了閱兵式,設定了奇功、首功、次功的標準和獎勵,明軍極為踴躍。與此同時,明軍的軍隊建設也非常嚴整。朱棣的軍中炮兵、騎兵、步兵兵種搭配非常精巧。

當時的炮兵實際上是火銃,跟後來的槍差不多,可以遠程射擊,威力很大。但缺點就是一輪射擊完了之後,換子彈很費事。

明知已經有人中計被殺,明成祖朱棣依然中計,然後去送死

有一部電影《最後的武士》,講日本武士組成的舊軍跟新式軍隊作戰。新軍用的都是槍,而武士們用的還是騎兵、大刀、長矛。第一次交戰是武士軍完勝。原因就是新軍在射完第一輪後要裝子彈。而這個空隙被武士軍抓住,他們的騎兵飛快的衝鋒過來,把新軍衝潰。

朱棣當然知道問題所在。他也沒有幻想著能一直使用炮兵。他的火銃軍只用作第一輪的射擊。打完之後,立刻精銳騎兵衝出去,跟敵軍對沖。最後步兵跟隨補位作戰。

由於明軍的準備工作非常充分,兵種搭配非常合理,訓練有素、陣型嚴密,加上兵力也佔據優勢。所以得以頑強得抵擋住蒙古騎兵的突襲和衝擊。最後,瓦剌大敗,此後一蹶不振。

明知局面不利,明知中了誘敵之計,還是選擇進攻。明成祖朱棣這輩子幹了不少這樣的事情。靖難之役就是,幾乎必敗的局面,他做成功了。

朱棣,不屈服於命運。

讀歷史,思人生,歡迎關注,我是:劉弘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