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仅靠气势打仗,成为千古第一,白起韩信这种技术流都不如

公元前208年,农历九月,秦国上将军章邯击败了楚军,并斩杀了其首领项梁。起义军方面遭受了很大损失。

章邯认为楚地已不足忧虑,于是率领大军北渡黄河,把火力对准了赵国。这可能是章邯所犯下的巨大错误,他没有趁这个机会彻底扫平楚地,使得楚人后来重新崛起。这支楚军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统率,一个叫刘邦,一个叫项羽。

章邯一路上势如破竹,攻破赵国的邯郸。为了防止邯郸城将来为敌所用,章邯将邯郸的百姓全部迁移到河内,然后将城池摧毁。

赵军战败之后,相国张耳就保卫赵王赵歇向北逃亡到巨鹿城坚守。

章邯命令王离和涉间包围巨鹿,自己则率领主力在巨鹿南面驻扎。

此时,赵国大将军陈余在北面的恒山一代募集到了几万的兵力,驻扎在巨鹿北面。但是兵力太少,不敢贸然进攻秦军。于是派人向北面的燕国,西面的齐国,南面的楚国求救。

楚怀王鉴于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决定派兵救援赵国。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去救赵国,同时派刘邦从南面直接进攻秦国的都城咸阳。

楚怀王的这个部署,很成问题。当时秦国的主力都在章邯的手上,章邯胜秦国就不会灭,章邯败秦国就灰飞烟灭。所以,进攻咸阳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北上救赵以及与章邯的主力决战才是起义军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现在都知道刘邦比项羽先攻入了咸阳,但实际上都是因为项羽在河北跟秦军力战,咸阳空虚,才让刘邦有机可乘。如果巨鹿之战起义军方面战败,刘邦也根本不可能入主咸阳。所以,楚怀王的战略构想并不是最合理。

这就和当时陈胜派遣吴广攻荥阳,而周文、宋留取道南方进军咸阳是一样的。陈胜最终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战略眼光并不出众。而楚怀王却没有重蹈陈胜的覆辙,并非因为楚怀王多么高人一等。只不过他正好遇上了当世最特出的两位军事统率——项羽和刘邦而已。如果没有项羽,巨鹿之战,胜负很难预料。

此人仅靠气势打仗,成为千古第一,白起韩信这种技术流都不如

项羽的名字在后世几乎成为战神的代名词。但是在当时,项羽不过是这支楚军的副将而已,真正的主将是宋义。

宋义在项梁被杀之前就已经未卜先知,这件事非常神奇。当时宋义只是项梁军中的谋士,但是看到项梁打了几个胜仗之后就骄傲轻敌,于是劝诫他不可大意。但项梁不听,反而怪宋义多嘴多舌。眼不见为净,项梁就故意让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路上遇到了齐国派来的使者,历史上称为高陵君显。宋义就和他说,我估计项梁很快就要完蛋,你急着赶路的话,就会跟他一起完,要是路上走的慢一点,那么就能躲过一难。果然,不久后,项梁就被章邯的秦军突袭杀死。

简直是料事如神!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事情,都是未卜先知,提前预见。对于这种情况,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像宋义这样能够根据现有的状况对将来作出合理的预见,毫无疑问,他们是聪明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其次,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神。很有可能的是,他们一生中作出过无数次的预判,正确的被记录了下来,而错误的却不为人知。

宋义的预测非常在理,他的运气也非常好,所以,这一回,全中!

这个高陵君显就对宋义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见到楚怀王之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怀王,并且称赞宋义“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楚怀王听后,就召见宋义前来谈话。一番交谈之后,楚怀王对于宋义的兵法谋略深信不疑。

而项羽这个人凶残暴力,喜欢屠杀,当然不得楚怀王的喜爱。所以,此次北上,怀王就任命宋义为主将。我想,不仅仅是楚怀王,就是我们大家,在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可能都会选择让宋义当主将吧。

不过,接下来的事情,让人疑惑。宋义率大军到达安阳之后就下令驻扎。

不走了。

这一停就是四十六天。

次将项羽早就急不可耐,去跟宋义说:赵国危在旦夕,我们应该赶紧救援,我们楚军从外攻,赵军从城内攻,里应外合,一定能够击败秦军。

宋义说:你错了。现在是斗智不斗力的时候。秦赵两国相争,我们正可以坐收渔利。要是秦军胜了赵国,肯定也到了强弩之末的境地,我们那时出击正合适。要是秦军败了,我们一路追杀,可以直接攻入秦国咸阳。这不是万全之策吗?说到冲锋陷阵,我不如你,但是要说到使用谋略,你不如我。

接下来,为了防止其他人干扰他的计划,宋义下令:军中不服从我命令的,一律斩杀!

很明显,他的军令是针对项羽的。我想,此时的项羽应该是愤怒的,但却无计可施。

宋义又派他的儿子到齐国去当国相,并且还亲自送行,举行了大型的欢送会。

此时正值寒冬,室外的气温可能低至零下,士兵们都受苦受冻。宋义这种背离人心的举动,引发了军心动摇。

于是项羽召集亲信,说:我们现在应该同心协力去打秦国,宋义却让我们停在这里。今年的收成不好,我们这些将士们都在吃豆子杂粮,勉强度日。而宋义却在大吃大喝。秦军那么强大,赵国又是刚刚建立的,肯定很快被秦军消灭,到时候秦军吞并了赵国,更加强盛。我们就更加难以获胜了。国家的安危,都在此一举。宋义不管士兵死活,一直在为自己的私事(指的是送儿子去齐国当国相)做打算,这样的人应该杀。

于是项羽趁着早晨见上将军宋义的时机,直接在军帐中将他斩杀。然后拿着他的头到军中宣布:宋义联合齐国反叛楚国,楚王让我诛杀他。


大家都被项羽吓得心惊胆战,不敢出声,就让项羽暂代上将军之职。楚怀王得知之后,虽然很不满项羽的自作主张,但已经无能为力,就顺水推舟任命项羽为正式的上将军。

这件事情里面的项羽和宋义之争,很值得玩味。宋义的这种坐收渔利的想法并不像后人批判得那样一钱不值。战国初期的孙膑就曾经在马陵之战中提出:先让魏国跟韩国打,等到互相消耗到最紧急关头的时候,我们再出兵去救。这种做法跟宋义简直如出一辙。但孙膑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批评。后世的朱元璋在反元的大背景下,也从不致力于进攻元朝,而是不断跟陈友谅、张士诚等互相攻伐,谋求自身的壮大。朱元璋不但没有遭到恶评,还被认为是谋略得当。总体看来,大家不过是“成王败寇论”而已。要是孙膑败了,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必然遭到讥笑,而朱元璋要是败了,一样被认为是自私自利毫无民族荣誉感的小人而已。

从这一点来看,宋义也是有点冤枉的。虽然大家名为反秦义军,但又何义之有呢?张耳和陈余本来是陈胜手下,但是却拥立了武臣做赵王,独立出去。这难道不是背叛吗?宋义此时是楚国的臣子,将来无论秦国、赵国,都是敌人。宋义不过各为其主而已,也未必就是错误的。

不过当时赵国的情况确实岌岌可危,而反秦的大业已经随着章邯的百战百胜而跌至谷底。诸侯都作壁上观而不敢战,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想见的是,一旦赵国被灭,整个反秦事业都有可能再度归于失败。到那时,唇亡齿寒,也就没有赵、楚之分了。再加上,宋义此人确实个人品行不端,他不体恤士卒,却不断为自己铺设后路,虽然有点谋略,也终究不过是个器狭量窄的小人而已。

此人仅靠气势打仗,成为千古第一,白起韩信这种技术流都不如

此时巨鹿战场的形势,对于秦军非常有利。章邯修筑了甬道,通到王离的军中,给他补给粮草。甬道就是两边筑起高墙,在甬道内运粮可以防止敌军突袭。所以,秦军如虎添翼,士气非常旺盛。

巨鹿城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本来人就少,粮食也不多。张耳就派人去见北面的陈余,让陈余赶紧进攻秦军。一连催了三个月,陈余都按兵不动。

张耳大怒,就派张黡、陈泽去传话:我和你是刎颈之交,现在我和大王朝不保夕,你手下就几万大军却坐视不理,还说什么同生共死?要是你还记得当初的誓言,就进攻,大不了我们大家一起战死。更何况,我们还是有机会活命的!

陈余说:我知道你们的处境,但是现在强攻只会白白牺牲,我打算留着有用之身,给你和大王报仇!

凭良心说,陈余的兵力确实比秦军要少得多,如果硬拼很有可能是以卵击石。不过,项羽后来也只不过几万的兵力就敢于跟秦军决战,后世的刘秀昆阳之战不过两万人就敢于跟新莽四十二万大军决战,是时势造英雄,也是英雄助时势。很显然,陈余没有这样的勇气在这样的关头成为英雄。他躲在军营之中,不受战火,早就丧失了雄心壮志。


张耳的使者张黡和陈泽听到陈余的回答,都义愤填膺,他们强烈要求陈余发兵。陈余被逼无奈,就拨出五千的人马交给张黡、陈泽。

意思就是:你们去打打看,要是打得赢,我就来,要是打不赢,就不要再来烦我了。

结果,全军覆没。

这种失败,对于兵力上损失并不致命,但对于士气的打击却太过致命。当时齐国和燕国都派了大军来救援,张耳的儿子张敖也到代郡召集到了一万兵马,他们和陈余驻扎在一起,加起来有几十万的兵力,却再也没有一个人敢出兵跟秦军交战。

诸侯们还没开战,就已经输了。如果此时没有人能够力挽狂澜,大秦的江山可能还能苟延残喘十几年。

秦军的将领们志得意满,胜利就在眼前。但他们没有想到,上天硬是让项羽这个年仅二十五岁的年轻人来完成逆转。

项羽对于秦国的恨,可以说恨之入骨。秦国灭了项羽的故国楚国,这是国仇;项羽的爷爷项燕、项羽的叔叔项梁都被秦将所杀,这是家恨。国仇家恨集于一身。项羽急欲战之而后快。

他在接手楚军之后,马上命令当阳君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两万悄悄渡过黄河,突袭秦军。秦军措手不及,被攻破了甬道。于是,王离的军中开始缺粮。

楚军首战告捷。

实际上这一战,在战术上还是值得一说的。兵法上所谓的半渡而击,是因为大军在渡河的过程中会产生混乱,一旦遭受到猛烈攻击,很有可能会形成溃败。所以,有长江或者黄河这样的天然屏障作为防线是非常有利的。顺利渡河就成为了面对这种情况的第一要务。一般来说,敌人会死守主河水,让你不能渡河。那么项羽的这种打法,就是典型的抢占对岸。派一只少而精锐的部队偷袭过去,然后到对岸站稳脚跟。然后掩护后面的大军渡河。这时候,他不怕你半渡而击,因为有精锐部队已经过去了,会形成很好的保护。

项羽的指挥水准非常高明。

于是,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并且下令凿沉所有船只,砸掉所有锅炉,每个士兵只允许带三天的粮食。这一行为被历史上称为“破釜沉舟”。项羽此举,是在告诉士兵,我们已经没有退路,要是打不赢就只有死。

据《史记》中记载: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项羽指挥士气空前高涨的楚军围攻王离,楚军跟秦军发生了激烈的交战,一共前后大战九次。最终楚军彻底摧毁了秦军的甬道,获得了大胜。秦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而另一个秦将涉间不肯投降,自焚而死。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战况的惨烈。

而各路诸侯们居然没有一个敢出兵帮助楚军的,他们都作壁上观。看到楚军个个以一当百,呼声震天,居然吓得惶恐不安。

但以上的记载出处是《史记·项羽本纪》,这个说法和《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是有出入的。《张耳陈余列传》中说: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

项羽几次进攻章邯的甬道,使得王离军缺粮,此时项羽全军渡河打败了章邯。此时章邯带兵救援王离,作壁上观的诸侯们看出形势逆转,都纷纷出击,围攻秦军,终于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

这样一来,司马迁就在两处对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表述。《项羽本纪》的意思是,巨鹿之战都是项羽一个人的功劳,其他诸侯从头到尾都在看戏。而《张耳陈余列传》则说,诸侯们只是在项羽进攻章邯甬道的过程中作壁上观,后来围攻王离的时候,诸侯们都是参与了的。

无论如何,最终的胜利属于反秦义军一方,项羽是此战的绝对第一功。

巨鹿之围被解救之后,项羽召见各诸侯的将领们。他们都见识了楚军作战的勇猛,而他们自己却在这一战中如此胆怯。于是进入项羽大营的时候,都跪在地上,用膝盖向前移动,连头也不敢抬。

自此之后,所有的这些诸侯全部听从于项羽的号令,不敢有违。赵王歇和张耳出城犒劳诸军,而陈余交出了大将军印信,与张耳绝交。

章邯在巨鹿战败之后,就退到棘原。此时的秦军兵力还有二十多万,应该说还是有可战之兵的。

但和历史上很多时候类似的是,章邯的最大敌人并不是眼前的项羽和诸侯联军,而是身后的秦朝朝廷。

巨鹿战败的消息传回咸阳之后,秦二世非常不满,派人指责章邯。章邯非常恐慌,就派长史司马欣回去复命。事情非常不顺,司马欣到了咸阳后等了三天都没有能够见到赵高。从这件事中,司马欣嗅到了危险的信号。赵高可能要对他下手。于是,司马欣连夜逃归章邯大营。事情果如他所料,在他走后不久,赵高就派人去追,幸好他走的小路才得以逃脱。

司马欣马上将这些情况告诉章邯:赵高把持朝政,没有人能制约他,要是我们打赢了,赵高肯定忌惮我们的功劳,要是打输了,那就更加免不了一死了。将军你要好好想清楚今后怎么办。

这时,陈余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是秦国大将,南攻克楚国郢都,北坑杀赵国四十万,最后落得自杀下场。蒙恬祖孙三代,为秦国驱逐蛮夷,开辟榆中,最后也处死。为什么会这样?功劳太大,已经没有办法封赏了,只有杀了了事。将军你已经做了三年的统率,手下战死的士兵超过十万,天下的局势却越来越乱。赵高最终肯定把罪责都怪到你的头上。所以,你的处境非常艰难,有功也会死,无功也会死。而且秦国的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将军,你为什么不加入到同盟军中,将来还能裂土封王,总比在秦朝任人宰割要强的多吧?

章邯犹豫不决,派始成为使者秘密去见项羽,商谈投降事宜。条件没有谈妥,项羽不同意。

此人仅靠气势打仗,成为千古第一,白起韩信这种技术流都不如

公元前207年,农历六月,秦楚两军再战于漳水。项羽知道章邯内心产生动摇,正好借此机会进攻秦军。于是派遣蒲将军迅速渡过三户津,驻军到漳水南面,守住秦军向南撤退的道路。这好这个时候,秦军的一部到达,被蒲将军击破。章邯的大军也在南撤,项羽率领全军一直追击到汙水,再次大败秦军。

章邯一败再败,加上内心早已失去斗志,就再派人见项羽想要约降。

此时,项羽军队正好缺粮,就顺水推舟,接受了章邯投降。双方在洹水南面的殷墟定立盟约。盟约已定,章邯就向项羽投降,悲痛流泪,述说被赵高迫害的事情。项羽封章邯为雍王,留在楚军中军,命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作为先锋。

到此为止,巨鹿之战就结束了。

但还有一件事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项羽的杀降。由于秦国实行的暴政,使得诸侯各国的百姓都非常不满。而此时诸侯军中的士兵就趁机报复秦军降卒,对他们呼来喝去,任意打骂,犹如奴隶。

秦军的士兵开始埋怨章邯,说:章邯将军骗我们投降了诸侯,要是他们灭了秦,当然很好,要是灭不了,最后秦朝朝廷肯定会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儿的。

因为秦国的发令非常严苛,而且又实行的是连坐法,一人违法,全家都要受累。所以,这些秦国的士兵开始动摇。

事情最后传到项羽的耳中,项羽就跟英布、蒲将军说:秦军人数很多,但内心还是不服,要是进了关中后不听指挥,可能会酿成大变。我看还不如把他们全杀掉,只带章邯、司马欣、董翳入秦就行了。

于是,秦军降卒二十万被项羽全部坑杀。

项羽在刚刚取得巨大威望之后又立刻招致恶名。这样的结局,令人惊恐。

巨鹿之战在历史上的意义重大,项羽在此战中力挽狂澜,彻底击溃了秦军主力,使得整个反秦斗争的局势逆转,此后秦朝已经名存实亡。与项羽同时出发而担任南线主将的刘邦很顺利就进入关中,灭亡了秦朝。太史公司马迁就将灭秦的主要功劳算在了项羽的头上,应该说是较为中肯的评价。

安作璋和孟祥才的《汉高帝大传》中对于此战有着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从项羽方面来看,之所以能够赢得巨鹿之战,原因有二。

第一,项羽有着蔑视秦军的气势,战则必胜的决心和不畏死亡的勇气。项羽用他当机立断斩杀宋义的果敢和破釜沉舟的精神感染了楚军,使得楚军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第二,项羽有着非常高明的军事指挥水平。他先采用英布和蒲将军作为先锋迅速渡河,一举切断了秦军王离部的后勤补给线,使得王离成了孤立之势,为后来楚军围攻王离创造了有利条件。项羽在此战中一直都在贯彻速战速决这一战术思想,因为当时的秦军在兵力、训练、装备、后勤等各方面都超越了义军,一旦拖入持久战,秦军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所以项羽采用突击方式,连续不断向秦军发起猛攻,秦军还没做好充足的准备,就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被打得大败。

以上两点,概括起来就是,勇气+指挥。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实际上章邯退到棘原之后,秦军还是有二十多万的兵力,绝对不少。秦军虽然士气低落,但还有可以一战的机会。如果秦朝的朝廷能够有英明的决策人加以支持,拒险而守,秦朝未必这么快就宣告灭亡。但秦朝早已政治败坏、刑罚失当、离心离德,所以也属于自取灭亡。

本文所有资料都来源于《史记》《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