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號、諡號、年號、尊號不要再亂叫了,免得被人笑沒文化

廟號、諡號、年號、尊號不要再亂叫了,免得被人笑沒文化

中國古代帝王看中名聲,這是由來已久,其實到了今時今日我們依然是一個極為看重面子和名聲的民族,在古代也是如此。已經死去的皇帝怎麼留個好名聲,歷史的記錄許多無法造假和篡改,但是在上面留一個自己的名字卻能在孩子的眼皮子底下給個好名聲。名字只有一個,一般都是父母給的,不能亂改,但是號就不一樣了,古代皇帝為了顯得自己很特殊,總喜歡給自己各種各樣的號,由此就形成了廟號、諡號、年號、尊號都是屬於一個皇帝,讓人叫道嘴麻的這種情況。

可是不管怎麼說,我們心中總要有個大概的概念,對這些稱號有基本的分辨力,在網絡上,只要有相關於歷史的問題總有人為這幾種稱號吵得不可開交。最可笑得是有些人對於這些常識的理解已經到了自說自話的地步,不知道有多少人到了今時今日還覺得康熙、雍正、乾隆是諡號,不應該在本人活著的時候被宣揚於口,這樣自以為是的大有人在,真是讓人笑掉大牙。

廟號、諡號、年號、尊號不要再亂叫了,免得被人笑沒文化

康熙、乾隆、雍正都是年號,用於紀年,這是明清時代的傳統,新皇帝登基後改年號,一個年號一直用到死,方便人們紀年也是告訴天下百姓現在由誰執政。因此為了好記,後人也就用年號作為這些皇帝的代稱。當然也並非每朝皇帝都是隻用一個年號,像隋唐時期,年號更改非常頻繁。比如說開元盛世,開元就是唐玄宗用過的一個年號,但是永遠不會有人叫他“開元帝”,因為除了開元之外,他還用過先天和天寶這兩個年號,沒有唯一性。

這時候我們也看到了會用廟號來稱呼一個皇帝,比如唐玄宗、唐太宗、唐高祖等等,那麼什麼人能用廟號,“祖”和“宗”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一般來說,開國皇帝都會被稱為“祖”,比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皇帝之後的守業之君一般都被稱為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唐玄宗李隆基等等。那麼有人要反駁了為什麼朱棣就能叫明成祖?因為人家一開始確實是叫明太宗,可惜後世有個子孫叫做嘉靖帝,生生被改成了“明成祖”。

既然有了廟號這種東西,那麼所有的皇帝都叫廟號不就行了?省時省力!還是不行,因為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廟號,仔細想想看漢景帝劉啟的廟號是什麼?不用抓耳撓腮地想,因為漢景帝沒有廟號。古人講究認祖歸宗,有廟號必然就是要建立單獨的宗廟祠堂,可我們都知道大的宗廟一般都是一個家族的人把所有的神位都擺放進去,帝王家也不例外。為開國皇帝“祖”建立的祠堂之後,其他皇帝死後就應該將自己的神位放進“祖”的宗廟之中,認祖歸宗。所以歷朝歷代除了為功績特別突出皇帝建立宗廟,稱廟號之外,許多皇帝並沒有廟號。不過這種傳統漸漸被淡化了,越來越多的皇帝都想講究自己的唯一性,因此後世一些朝代,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

那些沒有廟號的皇帝怎麼辦?總也要有點特殊待遇吧?這時就出現了諡號,用一些字來對這個皇帝一生進行概括,漢景帝劉啟的這個“景”字就是他的諡號。這種用諡號來稱呼皇帝的方式也很普遍,是影視劇中常見的錯誤,比如《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飾演的孝莊皇太后,不止一次在眾人面前自稱“孝莊”,這個孝莊就是諡號。

廟號、諡號、年號、尊號不要再亂叫了,免得被人笑沒文化

定廟號一般都是用好的字眼湊,畢竟是要有突出貢獻的皇帝才有這份殊榮,但是諡號是每個皇帝死後都要有的稱謂,未必個個皇帝都是好的,比如亡國之君。隋煬帝楊廣的諡號“煬”字就不是什麼好字眼,意思是去禮遠眾,表明了隋煬帝一生一意孤行,不聽良言的性格。還有一些看著好,其實真不是什麼好的諡號,比如宋神宗趙頊的諡號“神”字,現代看來大家可能以為是神話他的字眼,其實在諡號的用法上“神”代表著功業不足、半道而廢,是說趙頊雖然有心變法,可惜半途而廢弄得不上不下。這一點不得不佩服古人用一個字就能概括一個人一生功過,真是相當貼切。可惜到了後來諡號越來越長,特別是到了清朝,恨不得用幾十個好字眼來湊一個諡號,康熙皇帝的諡號叫做: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雖然好字眼是不少,但是這麼長的諡號中除了看到康熙皇帝的子孫們一心只想喊“我大清最強”之外,再也感受不到那種一字記一人的酣暢感了。

最後就是尊號,尊號這個東西不得不說是個另類,廟號也好,諡號也好,都是皇帝死後的一種評價,可是尊號則是人活著的時候自己給自己稱號。這樣的稱號未免有些自大,但是創造它的人卻有著足夠強大的野心和能力來支撐她的自大,這個人就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還在當高宗皇后就請求高宗一起上尊號稱為天皇、天后,武則天一生玩過許多文字遊戲,而尊號這種稱謂也是她玩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她希望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就能掌握自己的名聲,沒必要等別人在她死後來評價,因此其實尊號的稱謂其實是一種自我安慰,人們並不把它當做一件事。武則天死後,也少有人稱她為天后,稱唐高宗為天皇。

這四種稱號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大家以後不要再弄錯讓人貽笑大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