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形勢下,什麼樣的考生最吃香?

新高考改革形勢下,什麼樣的考生最吃香?

伴隨著全國各地陸續實施新高考改革政策,學生的課表變了、上課形式變了、上課內容也變了。新高考改革所釋放出來的信號,也讓家長們和教師們感覺到,目光不僅要放在書本里,還要看到書本之外。新高考改革大背景下,教師們怎麼教學更有效呢?什麼樣的孩子更加適應未來的中高考改革?

什麼樣的孩子能夠更適應未來新高考命題的變化?

湘湖認為,這樣的孩子更適應新高考改革後的變化。

思維活躍,視野寬闊的孩子更能適應這種變化,僅僅學教材,僵化地做過去體系下的題目是不行的。思維活躍,關注校園生活,能夠在生活和實踐當中使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和說明問題,這樣的孩子是吃香的。再一個,善於進行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繫,也是一種優勢。

實際上,孩子掌握知識和未來進入社會,學科之間的邊界在某些學段是模糊的,比如一二年級很難分出純美術課還是純數學課,或者是語文課;到高中有項目學習班,各個學科綜合。未來善於穿越學科邊界、善於方法的融通並且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學生是吃香的。

因此應鼓勵學生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對於迎接新高考,對於本科階段的學習,甚至走向工作崗位都是有好處的。這次談到所謂適應中高考,實際上跟孩子一生的成長,以及適應今天的素質教育,這三張“皮”是合在一起。同時家長也要配合學校做好生涯教育,重視生涯教育,將生涯教育貫穿整個學習中,讓孩子清楚自己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以後想幹什麼,做好生涯規劃,一步一步向前邁進。

專家解讀廣泛閱讀、完整讀原著,更能考出好成績

縱觀已經實施新高考改革試點的浙江和上海,閱讀能力成為試卷考查的新看點。結合閱讀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僅體現在語文卷中,其他各科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國內專門從事新高考改革政策解讀的知涯君

認為,閱讀量的加大很好地貫徹學科教學改進意見的精神,向整個基礎教育學段的校長、教師和學生及家長髮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今後高考側重於考查學生在12年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積累和知識融通、應用能力,靠死記硬背和課本中節選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績的,因為任何一部名著,學生都不可能在高三一年讀完。“這就需要考生不僅要廣泛閱讀,而且要完整地讀原著,考出好成績。”

多動手多體驗,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充分體現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查。多地學業水平考試改革方案規定,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思想品德等科目按等級賦分,不再強調分數差異。每科都除了學業水平考試,高考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每個方面都包含開放性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對實踐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意味著今後學生必須將學習搬到社會大課堂中,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

湘湖認為,這些措施旨在引導教學以學生為本,著眼於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引導教學重視學習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繫,讓學生感覺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和信心。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家庭中的各類資源,拓寬學生主動學習的空間環境,為學生創造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為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供支持。讓學生在體驗和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研討解決方案,真正體現“做中學”。

親近傳統文化,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傳遞正能量

書法、匾額、對聯、兵法、連環畫、京劇、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學名著……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兩年高考中都有所體現。在新高考中,文言文、文學類閱讀等都增加了閱讀量;同時,高考試題中都加入了“德”的元素,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命題素材,體現革命烈士寧死不屈、甘願為崇高理想獻身的高尚品質的片段等,既旗幟鮮明,又與“智育”的考查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高考改革後,考生將會有自己的綜合評價記錄。綜合素質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

擅長邏輯思維和陳述表達的學生更有優勢

開放性試題將是未來新高考的一大特色。有教育專家表示,考試中安排開放性試題,供學生選擇不同的解決策略,為學生提供彈性的發展空間,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

考題呈現了一定的開放性,最終答案需要學生自己表達觀點和想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及陳述表達能力。試題背後折射的教學導向和育人價值卻是值得每位教師深思的:機械記憶、單調計算、模仿應用必須摒棄,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等,一定是今後教學改進和加強的主旋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