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開那個「無限屏」,讓AR眼鏡來

在錘子科技昨晚的新品發佈會上,“無限屏”無疑是重頭之一,用老羅的話說:

放开那个“无限屏”,让AR眼镜来

所以,“無限屏”來了。羅永浩說,這是要“直接搞死你”。

顧名思義,“無限屏”就是想在手機屏幕框之外呈現一個無限延展的屏幕。現在,我們想要切換手機應用時,是在多任務模式下點擊應用,而老羅告訴大家一種新方式:讓你的手機動起來,去“找到”想要切換的應用。

放开那个“无限屏”,让AR眼镜来
放开那个“无限屏”,让AR眼镜来放开那个“无限屏”,让AR眼镜来

“無限屏”還有其它的應用場景,比如說看地圖、還有讓一幅“清明上河圖”的畫卷徐徐展開等。(點擊閱讀原文,有一個功能演示視頻)

放开那个“无限屏”,让AR眼镜来放开那个“无限屏”,让AR眼镜来
放开那个“无限屏”,让AR眼镜来

總之,動起來,手臂動起來,身子動起來。“你”不來找我,我就拿著手機去找“你”。

對於推出這個功能的初衷,羅永浩解釋為“是為了解決屏幕大小與握持感的矛盾”這個行業多年以來的痛點,實現需要手機內部的陀螺儀、加速計、磁力計,以及面部識別相互配合來實現。

在手機中,磁力計的主要作用在於定位設備的方位,加速計的用於測量設備的受力情況,如相對於外部參考物(如地面)運動時,但是在手機上,僅用加速度計沒辦法精準測量或重構出完整的3D動作,對轉動的動作就不靈驗,而陀螺儀對轉動、偏轉的動作做了很好的測量補充,這樣結合起來就可以精確分析判斷出使用者的實際動作,之後就可以對手機做相應的操作。而面部識別方案可以“測算出”用戶臉與手機的距離,用於優化交互體驗。

事實上,這可以理解為手機上的VR,目前來看陀螺儀等硬件的配置已經完備,如果再加上2D/3D識別與跟蹤、SLAM、場景重建等技術,讓內容與真實場景相結合,也就是現在手機“標配”的AR了。(事實上,在現在的AR內容中,有部分是直接基於陀螺儀的AR,“浮”在空間中)。

放开那个“无限屏”,让AR眼镜来

儘管還沒有上手體驗,我也想對“無限屏”以肯定,在觸摸、語音交互之外,“無限屏”提供了一種交互方式的補充——突破屏幕、空間交互,這也是AR正在實現的。

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手機上這樣交互的侷限。一來,簡單的觸摸交互已經約定俗成,刷機姿勢已經成為條件反射,幾寸的手機屏幕兩根手指完全能夠如飛,想象一下躺在床上刷手機時,還需要你站起來來個廣場舞式旋轉,是不是有點傻,至於打到人,沒有幾平方米個人空間,怎麼好意思玩“無限屏”。

放开那个“无限屏”,让AR眼镜来

當然,更像前邊提到的,“無限屏”只是手機交互的補充,拓展了現有方式,儘管並不會是高頻功能。但對於AR智能設備則不同,空間交互本身就是基因,AR具有三大特性:突破屏幕、虛實融合、自然交互,要實現把物理空間作為“屏幕界面”,屏幕既是視野前的顯示器也是整個現實空間與物體,在佩戴AR智能設備運動的過程中,屏幕隨環境變化,而在交互上,語音、手勢、眼球追蹤、人體姿態甚至面部表情,多模態融合,相輔相成,形成最貼合人類自身習慣的交互方式。

所以可以說,手機並不是這種空間交互最好的載體,而是如AR智能眼鏡等更智能的設備。

當下,華為、小米、Vivo、OPPO頭部手機廠商不斷鞏固江湖地位,留給其它手機廠商的機會已經不多,這也不難理解錘子科技的創新偏執,在發佈會上或自嘲或哽咽的老羅,可以說已經成功鞏固了一種創業人形象——偏執的做著與他人不同的事情,但誰說創新不是另闢蹊徑呢,一切皆有可能。

不管怎樣,還是希望真正突破屏幕、自然交互的產品早日惠及大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