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骡子最终没有被大量普及作为战马,根本原因是什么?

鸢飞九天201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其实不复杂,就古代来说,骡子适合作为运输工作,不适合作为作战工具。

第一,骡子的速度慢。

无论什么样的骡子,速度难以和战马相比。

这并不是说短距离冲刺的速度,也包括较长距离奔跑的平均速度。

以为古代骑兵作战,并不是几分钟一冲一杀就行了,往往持续几个小时之久。

而古代战马既然要用于军事作战,速度是很重要的。

无论是骑射还是冲锋肉搏,速度快的战马总是占优势,能够在战场立于不败之地。

相反,如果骑骡子作战,速度就太慢了。一些骡子甚至不能较长时间奔跑。

如果骑骡子和骑战马作战,基本就没法打。

第二,骡子的力量小。

骡子更适合作为运输工具,因为它相对于战马不容易生病,脾气好,不挑食,耐力也比较好。

但是,骡子的力量比真正的战马要小(同普通耕地的马差不多),一般只有战马的三分之二。

差距三分之一,就算是很大了。

比如一匹马可以拉200公斤物资,骡子只能拉100多公斤。

对于小部队还不太明显,对于数万人的大部队,骡子的数量就要大大超过战马。

而骡子的养殖也不容易,比战马简单不了多少,得不偿失了。

第三,培养好骡子不容易。

古代任何一个国家,都千方百计引进优秀战马品种。

经过常年的培育,每个国家的战马质量都是不错的,也很稳定。

因为公马和母马不难找,只有他们足够好,后代也就不可能差。

但是,培养一头优秀的骡子并不容易。

古代用的基本都是马骡,也就是爸爸是驴子,妈妈是马。

然而,想要保证优秀的公驴品种,并不容易。

第四,随着时代的发展,骡子逐步挑大梁

萨沙去西藏旅游,骑得就是骡子而不是马。

时至今日,即便美军在阿富汗,印度阿三在喜马拉雅山,也多是用骡子。

今天早已不需要战马冲锋作战,骡子只是用于运输。

骡子具有耐力好,听话,不挑食的优点,最重要的是不容易生病,不像马匹一样吃了不干净东西或者受点冻就会病倒。

所以,即便是美军也大量使用骡子。

解放军目前大体实现了机械化和摩托化,高原作战部队列装大量高机动越野作战车辆。即便如此,解放军也保留有部分军用骡马,用于复杂地形上的作战运输。


萨沙


这是一个好问题啊,据我所知骑骡子打仗最有名的就是唐吉坷德。

(唐吉坷德)

但骡子并没有大规模普及到军中给骑兵使用,从而代替战马的作用,原因其实很简单,骡子从性格到体能再到养殖都不适合大规模普及。

先说骡子的优点

骡子分两种,马骡和驴骡。公马配母驴就是驴骡,公驴配母马就是马骡。马骡和驴骡是差距非常大的动物,马骡体型大,耐力强、性格温顺、不易生病,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马骡)

而驴骡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这种动物小和驴差不多大、力量也小,还继承了母亲的驴脾气,但好在耐粗饲料和精力旺盛,从使用范围上看比马骡要小。

(驴骡)

马骡肩高通常在1.4米到1.55米之间,体重大约为350公斤到450公斤,和蒙古马体重差不多但是略显单薄。

(蒙古马)

马骡耐力强,在用作坐骑的时候可以连续行走25公里而不需要休息。而且由于抵抗力强和耐粗饲料,在军中多有应用。其主要作用就是运输物资和拉大炮,尤其是在山区地带马骡有着比马更好的适应性,比现代车辆更好的机动性。所以,到今天还被常常拿来使用。比如美军在阿富汗战争期间,除了用驴运输武器,马骡也是重要的运载工具!

但是,马骡身上的缺点也很明显,导致不能用作战骡使用。

体型小,力量弱

虽然马骡的耐力比马强,但其负重能力远不如马。一般情况下,马的负重能力可以达到体重的30%,而马骡的负重能力只能达到体重的20%,其力量只有马的2/3。而且,马骡的平均体型远不如马,一般情况下,马骡的体重也就400公斤作用,而马的体重超过400公斤的品种比比皆是,尤其是作为重骑兵坐骑的战马体重就更大了。所以,体重小力量不足导致不能作为骑兵坐骑。

难以大规模养殖

马骡另一大缺点是必须要母马配公驴才能生出来,所以在实现大规模养殖方面非常困难。一个养马场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公驴才可以保证马骡的大规模产出。但其中引发的多种问题又难以解决,养马场要养足够的母驴来繁殖公驴,要养足够的公马来繁殖母马。还有就是,驴除了供繁殖外其他作用并不明显,却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维持一定数量。

所以,古代时期马骡的数量极少,在西方古罗马时期马骡被称为最高贵的动物,原因就是物以稀为贵!


难以培育出稳定优秀的马骡品种

马骡最致命的缺点是不能培育出稳定的后代。汉武帝从大宛弄回来数千匹汗血宝马,依靠这些马作为种子培育出了优良马种。所以,想要培育出优秀品质的骡子,就需要向选育出优秀的公驴,但由于公驴本身不适合作为战驴,它的基因上限决定了后代难以成为优秀坐骑。所以马骡难以形成稳定优秀的品种,这也让它不能大规模列装部队!

虽然如此,马骡以其平静的性格,优秀的耐力和聪慧的大脑,在民间作为骑乘工具还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在美国西部和英国,马骡也被引进到马术表演中,进行盛装舞步和跳跃比赛,甚至还有专门的电视节目讲解如何培训马骡!


历史风暴


在古代战争中,骑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骑兵的重要目的就是用速度和冲击力摧毁敌人的防线,给后边的步兵进攻做好铺垫。另外,骑兵适合远距离长途奔袭打击敌人,可以进退自如,机动性、灵活性非常强。

从这个层面来分析,供骑兵乘坐的运输工具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才符合作战要求。

其一,体型庞大而壮实,力量充足,能给敌人起到心里震慑。

人们常说的一个成语是“人高马大”,从这一点看,在马、骡、驴三种动物中,马具有天然优势。不论是我国的伊犁马,三河马,蒙古马,还是土库曼斯坦的汗血宝马,西亚的阿拉伯马,德国的汉诺威马,都是体型庞大、身体壮实的优良战马。

除过蒙古马体型稍微较小外,其它战马可以说是庞然大物,身高超过1米5,昂起头来,会超过2米,体长往往超过3米,一蹄子下去,若踩到要害部位,完全能踩死一个人或一头羊。


驴、骡等动物跟马比起来,根本没有这些优势,体型庞大的战马不要说飞奔起来,仅仅往那里一站,对敌人就能起到震慑作用。

其二,具有速度优势,在机动性、灵活性和耐力方面都要突出。骡子在这些方面根本比不上马。

在追求速战速决的战争中,马可以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有些品种优良的马,如汗血宝马,不但速度高,并且耐力极好,完全能长途跋涉,有日行千里的优点。据测试,汗血宝马最高时速可以达到200公里每小时,可以连续奔跑5小时以上,跑完1000米仅需70秒左右,骡、驴等动物累死也做不到这些。

其三,各有各的优点,扮演社会角色有别。最初,人们培育骡子是作为干活帮手来用的,而不是让它冲锋陷阵的。

出生在农村的人,对骡子的功用非常熟悉,骡子拉磨、驼重、耕田、拉车都是好把式。骡子由于是驴和马杂交后的产物,具备了驴的任劳任怨和吃苦耐劳,又具备了马的力量优势,俗称就是“劲大”,同时,骡子比较听话,不像马那样难以驯服。骡子唯一缺点就是不能生育,寿命也比较短。

因此,自骡子诞生以来,人们一直把它当做干活工具,而不是作战工具。

但是,骡子在战争的作用同样不小,尤其在后勤保障这一块,骡子的作用相当大。用骡子运输粮草、武器,有效补给前线作战需求,骡子功不可没。


鸿鹄迎罡


说骡子没有被大量普及成战马,然后组成骑兵部队这个理论是对的。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以骡子为坐骑的骑兵部队。

一些80后应该记得,有一篇叫做李愬雪夜入蔡州的课文。

唐将李愬在暴风雪的夜晚,攻入蔡州城内,擒斩淮西军阀吴元济这一军事奇迹。

在吴元济割据的淮西镇,因为不出产战马。在淮西镇的割据历史上,出现过骡子部队的事情。见《旧唐书》之《吴少诚传》,割据淮西镇的军阀吴少诚发现自己的占领区不产战马。就命令手下搜集骡子,组成骡子骑兵。这也算是骑兵部队的特例了。

但骡子为什么不能成为骑兵部队的选择之一呢?笔者认为,就一点来说,骡子就必然被淘汰了。那就是骑兵需要的爆发力了。骑兵的冲击速度可以说是非常快,这在战场上是必要的。但骡子或者驴不具备这个特点。

中国有个寓言故事叫黔驴技穷。说的是把一头驴子(还有说是骡子)放到了一个地方。老虎在观察许久以后,发现驴子没那么可怕,就把驴子吃了。在故事中,并没有说驴子为什么不逃跑的原因。笔者认为,这大概就是驴子的缺点了。驴子虽然负重量比马要多,耐久性比马要良好,但驴子缺少那种快速跑得爆发力。

这一点其实被杂交的骡子也遗传了。虽然骡子有驴子的负重量大的优点,但没有马的速度优势,所以被淘汰是自然的了。

这一点还可以见赛马比赛,跑马场的马,最看重的就是优种血统的继承,那样在比赛中,马的爆发力就最强了。如果了解一些,就会发现,不仅要查一匹马的父辈血统,甚至是查到马的祖宗十八代都不夸张。就怕那匹马是混血的骡子。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这个题目出的就有些问题,骡子不但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而且迄今为止,美国山地部队装备最多的运输工具,依旧是骡子。


军旅作家张正隆《枪杆子1949》南下、难下一章中,明确记载了东北野战军南下时,缴获的美国大骡子可以负重600斤,日本的大洋马负重400斤,而普通的蒙古马负重只有200多斤。

在阿富汗战场上,尽管美军有装甲车、飞机、坦克,但是在山区中执行任务时,骡子才是最靠谱的交通工具,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戈壁,运送弹药或物资时,骡子是代步的不二之选。


骡子走饿了,就地吃点草,不像战马,不喂精料就掉膘。

另外关注美国陆军的朋友们,经常会在其重大的庆典活动中看到,由两名士兵牵着两头骡子进行巡游。


没错,骡子是美国西点军校的吉祥物。
西点军校的骡子一般以杰出军事人物和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名字命名。

在西点军校的典礼上,你可能看到这样的一幕,南北战争时期的杰克逊将军,和二战时期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并排走在一起。

美国陆军为什么要装备大批的骡子,而不是用战马或者是毛驴呢?

因为骡子是驴和马杂交的后代,它肌肉强壮,善于负重,性情温和,食量小,

与马驴相比,骡子更能吃苦,力气更大而持久,适应性强,不易生病,而且非常忠诚。

但为什么骡子在其他部队没有像美军这样普及呢,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成本高。
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大都知道一句谚语,买不起骡子喂不起马。在上世纪80年代,农村一匹马的售价在4000元左右,而一批大骡子起步价就是7000元。


7000元买一匹大牲口,现在感觉不出什么,当时万元户还是稀罕物呢。

另外繁殖骡子的原因,不是为了让它耕田,而是用来跑运输,往返350里的路程,一架大车上装上一千多斤的货物,骡子每天一个来回,什么事儿都不耽误。

而如果用马来运输,最多也就是三天两趟,半夜里还要给马添料,一个月单是黑豆的成本就要50多块钱。

另外马拉的货物比骡子少1/3甚至还要多。马车的运输成本比骡车要几乎高上一半,所以能买得起骡子的农民,一般都不养马。


花近高楼1


骡子是一般是公驴和母马的后代,体型介于马和驴之间,经济性能却不是两者的平均,而是大大优于马和驴。简单地说就是吃的跟驴差不多,干的跟马差不多。性价比优秀的不得了!但是它有个最大的缺点是没有繁殖能力。原因就是性染色体不配对。还有个性能上的缺陷就是骡子虽然力气大,但是速度不行,这就是骡子不能作为战马的根本原因!没有速度,如何做冲锋陷阵的战马?只能用做畜力,以前在军队里拉车拉炮驼物资用的,从来不能用做骑乘。


第九区春虫虫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好像网上一直有人会问,哈士奇看起来像狼一样,个头也是挺高大的,长得也不错,为什么没有当做警犬培养呢?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则是前辈经历了许多次实践传递下来的,哈士奇不能作为警犬明显就是因为他“二”、服从性差,而骡子在战场上发挥冲锋陷阵的作用是为什么呢?

首先,长得没有马帅。在人们心目中,骡子就是用来做农活的,而且老实好欺负,没有马的那种骄傲情绪。骡子和马放在一起,视觉效果上一目了然,当然是马更高大一些。骡子身上多少都会带着驴子的神经质基因,往战场上一站那感觉别提有多寒掺。就算你的军队再怎么整齐划一,骡子长耳朵一竖嘴巴一歪,整个队伍的高级感就没有了,活脱脱变成刚从地里拉过来的民兵团。如果你想别出心裁想要将敌军逗乐然后乘机突袭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用骡子代替马上阵。

其次,就要看反应能力、耐力和性格了。我们知道马在作战之时的反应能力真的是超级快的,毕竟战争面前一分一秒都是生命。好的马匹不仅仅追得快撤得快,还能持续奔跑超过5个小时。在这点上来说,骡子真的不容易达到这样的要求。另外在面对危机状况之时,骡子相比于马更加容易受惊,情绪不稳定如何能够效忠主人呢?

最后,骡子也有优点,战场并不适合它。俗话说得好,铜驴,铁骡,纸糊的马。马虽然适合上战场,但是它们都太过于娇气,而驴子和骡子就更加吃苦耐劳一些,只要有一把草就能坚强得活下去,不一定偏要谷物。在战争之中,驴子和骡子并非没有功劳,它们担任着运送粮草和伤员的后勤任务,同样是军人的好帮手。

之前说过,将马作为冲锋陷阵的帮手,是因为长期战斗实践而得来的经验。驴子和骡子不能当坐骑,那么在历史上,有没有过利用驴或者骡子作战的案例呢?的确也有。

中国隋朝时候,朔州总管杨义臣曾驱赶毛驴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公元915年,后梁将领刘寻驻扎在洹水(今河北大名县西)与晋军作战。他为了抽出兵力开赴晋阳而不被城外晋军发现,就利用毛驴温驯的特点,在毛驴背上捆了草人,在草人肩上插着旗子,训练毛驴驮着草人在城墙上来回走个不停。城下晋军只看到旗子来回走动,看不见旗子下面的草人和毛驴,以为刘寻的军队正在守城,殊不知刘军已悄悄撤走。两天后晋军才发现真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毛驴因为一直在后方默默运送战争物资,意大利人感念他们的攻陷,在罗马为它们建造了一座纪念碑,造型是一头驴托着炮筒。同样为毛驴的后方贡献建造纪念碑的还有美国和瑞士。在中国陕北,也有专为为毛驴写的歌谣,歌颂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为我们做的贡献——驮粮的毛驴啊,也摇着它的长耳朵……

至于骡子嘛,看来真的是默默无闻,很少有记载了。

以上


木剑温不胜


谢谢:

你说的对,古代自从有战争一来,就抛弃骡子,选择坐骑为马。

马的性情刚烈,急速而且通灵人性。故使几千年来马是唯一的选择。

骡子也叫马骡,除了力量大优势以外,都不符合交战时作为坐骑的需要。


愚叟抱瓮


骡马应该是人为选育的品种。这个品种的定位就是,运输用的。

杂交品种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会继承两个物种的优点。

这就好比方说,拖拉机生产出来就是为了运输和工地用的。而坦克做出来就是为了作战用。

因为一种物种的选育,他们是有目的性的去选育的。


躺着看驴


骡子奔跑的速度,姿态,舒适度,稳定性都不如馬,不宜作为战马的另外原因还有两点,第一,灵性,驯练后的马能通人性,第二,马与骡子的蹄子不同,老农讲马蹄有(申),过冰不滑,抓地牢固,而骡子不具备这一点。还有一说,古代军用战马都选雄马,不用雌马。在驮物和拉车上比较,骡子优于马的耐性。我姨夫跟陈再道当马夫,在大别山时骡子失蹄从山上摔下去而死,证明了骡子蹄趾不如马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