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董卿都落淚了,你呢?

大家後續有疑問,為什麼一開始不分享一些育兒技巧:比如孩子犯了錯,怎麼批評才有效?而是先從親子關係和原生家庭講起呢,因為再好的溝通技巧和方法,沒有家庭環境和親子關係做基礎,也都是治標不治本。別人有效的技巧,到了自家孩子身上,可能一點效果都沒有。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來自哪裡呢?當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哭鬧,我們會如何處理呢?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處理方法和小時候父母的對待我們的方式,你會發現驚人的相似!

談到“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董卿都落淚了,你呢?

孩子哭鬧

因為我們教養孩子與人相處方式,很多來源“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自己小時候,父母對待自己的方法。每一次童年的經歷,他們都已經偷偷的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們的養育方式。但你的孩子出現同樣的問題時,他們就自動打開了。

談到“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董卿都落淚了,你呢?

潛意識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哪最常見的原生家庭有那幾種類型,對孩子又有什麼影響呢?

第一種:相互指責型。父母因一些生活瑣事,經常吵架,相互指責。孩子哭鬧,爸爸認為不能慣著孩子,孩子一哭就大聲說:"不許哭,哭什麼!"然後再指著媽媽呵斥:"瞧你把孩子慣的!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總是提心吊膽,害怕因為自己的錯誤導致父母生氣。孩子雖然不認同父母整天爭吵,但是自己也無力調解,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長大後面對同樣的問題也不不知所措,因為父母從來沒給自己樹立過和平解決問題的榜樣。在父母經常吵架,相會指責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不僅使得孩子的是沒有安全感,責任感,還容易導致孩子脾氣暴躁,走極端。

談到“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董卿都落淚了,你呢?

父母相互指責

可是,家庭生活中,難免會碰到夫妻觀念不同,又該如何處理呢?

有句老話:“堂前教子,枕邊教妻”;當妻有什麼不對時,不要當著孩子的面指責她,這是對孩子,也是對妻子的尊重。有了分歧,夫妻可以私下溝通,求同存異,達成一致。避免當面的衝突,有助於讓父母在孩子心中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非常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

第二種:追求完美主義。常常表現為:1. 過度指責、過度嚴格的父母;2. 父母期望與標準極高 3. 父母對子女缺乏認同;央視一姐“董卿”在聊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忍不住淚流滿面:“小時候最怕的事就是吃飯,因為這個時候,爸爸總是說,你這一個不對,你那個不對,經常是邊哭邊吃”。40年過去,雖然對父親嚴厲的愛有所理解,但這種“為你好”的嚴厲,還是讓她從小就對自己非常沒有自信。她感覺“自己就像輪子上的倉鼠,總忙於滿足父親的各種決定,也總是無法達成父親的各種期待。”

談到“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董卿都落淚了,你呢?

董卿談父親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準備在床上翻跟斗,被喝令禁止,因為這會把床單弄皺;如果把手放進嘴巴,父母就會立即打他的小手。兒童時期父母大量的“不行”、“不可以”、“不得”、“不準”、“不許”極大地剝奪了兒童的自由與快樂。小時候看成績,長大後看工作,在這樣家庭的成長的孩子往往比較焦慮,厭煩、冷漠,逆反心理。

談到“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董卿都落淚了,你呢?

父親指責孩子

第三種:過度懲罰型。有個孩子上課的是總喜歡用打火機燒東西。和孩子溝通發現,孩子的內心極度苦悶,總想燒東西,因為看著火,他心情順暢一些。也知道這樣不好,但自己根本無法控制。

根源來自於孩子背後有一個極端嚴厲的父親,教育方式除了打還是打。沒考好,打!家裡做錯事,打!不給孩子任何解釋的機會。

談到“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董卿都落淚了,你呢?

父親打孩子

在跟孩子父親溝通後,當說到孩子喜歡縱火跟他的過度懲罰有關時,他有些震動,最後流下了眼淚。

他說:“我當初自己多麼討厭我的母親對我們兄弟姐妹非打即罵, 暗暗發誓自己將來有了孩子,一定要和風細雨的對他,耐心地關心孩子,教育孩子。”可是,為什麼自己做了父親以後,卻驚人地複製了我母親的那一套教育方式,那曾經是我極力反對,反抗的。”

談到“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董卿都落淚了,你呢?

嚴厲父親流淚

父母過度懲罰,往往教育出兩種類型的孩子:一種是懦弱自卑,自我責備。一種是性格暴躁。 很多父母責罵孩子,不是因為多麼愛孩子,更多是父母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也沒有一套科學的養育方法去代替原生家庭繼承下來的養育方式。

但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孩子犯了錯誤,肯定不能視而不見,否則,只會讓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釀成惡果。相反,及時讓他們明白是非對錯,才有利於成長。但是,懲罰孩子也要講求智慧和藝術,一旦懲罰不當,不但對孩子起不到規範作用,還可能使孩子逆向發展。

那孩子犯錯了,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孩子犯了錯誤,要及時的糾正,告訴他錯在哪裡,但更重要的是責備孩子應當注意場合。在大庭廣眾之下,不要責備孩子,更別打罵,要在眾人面前給孩子尊嚴。如果連對孩子起碼的尊重都不存在了,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

以上所說的三種類型,寶爸寶媽有沒有經歷過呢或者看到過呢?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童年的經驗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個人行為狀況都可以在前童年經歷中尋找根源。警惕原生家庭對我們養育孩子的影響,我們無法選擇父母,但可以選擇善待自己的孩子!

能說說你們的原生家庭又是這樣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