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孫忠煥巜茶文化的知與行》講座

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孫忠煥巜茶文化的知與行》講座


近年整個茶界瀰漫江湖亂象,排隊式的飢餓營銷,擊鼓傳花式的投機炒作,醫治百病式的郎中吆喝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令人眼花繚亂,怎一個"亂"字了得。

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孫忠煥巜茶文化的知與行》講座


所以聽高官孫忠煥說茶文化,我是抱著好奇心而去的。

承認起初只是比較小人地猜測:一個官人去研究茶文化,該不會是附庸風雅、故作姿態吧?

不過,這次孫忠煥先生是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的身份在天台山瓊臺書院作的講座。

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孫忠煥巜茶文化的知與行》講座


9月2號下午二點瓊臺書院,高朋滿座,濟濟一堂。估計一半為他的追隨仰慕者從各地趕來,一半為天台的茶友茶人茶愛好者至。放眼望去,俊男靚女不少,天台茶界的大腕大亨基本到齊,茶公茶婆們無一缺席。

由此可見,孫先生為人上的大成,雖退休離位,仍追隨者甚眾,無人走茶涼的況味。

講座中,孫忠煥先生以他今年出版的《茶文化的知與行》一書為提綱挈領,從茶的基本概念、茶的功效和文化深度等維度,從茶文化的“知”到茶文化的“行”,將自己對茶文化的感悟娓娓道來。作為一個茶文化研究者角色的靜心、靜氣、沉潛的氣質由內而外,令人欽佩。

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孫忠煥巜茶文化的知與行》講座


他特別推崇他的同鄉王陽明心說,開頭即用一大段時間闡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深入理解王陽明“知行合一”,這“知”,不僅僅指“知道”“瞭解”,而是辨別善惡的能力;這“行”,也不僅僅是“行動”“實踐”,而是“事上練”。並用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表述了在學習思考茶文化中的“致良知”和“事上練”的心跡,這裡面,既有用心地去認知、體悟、思辨茶文化的“主意”,又可照見他經“事上練”而踐行茶文化的“功夫”。

他指出,中華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茶所以能被稱為中國人的國飲,不僅是茶的物質價值,更是茶的文化內涵決定的。人類發現、利用、探索、感受茶葉的歷史,就是茶文化發展的歷史,茶文化發展又為茶產業發展增強了軟實力。

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孫忠煥巜茶文化的知與行》講座


天台茶文化協會主席楊廉素講道:龍井茶是由謝靈運從天台山帶過去的。

特別是以陽明心學知與行的觀點,觀照中國茶業,從而進一步傳播推廣茶文化,堪稱自成體系。

他還指出,在六大茶類中,沒有比綠茶黃茶更好的了,天台山的綠茶和黃茶是不可多得的茶種,並有理有據的說明了茶祖地位不可動搖,為在座的天台廣大茶農茶商注入了一支"強心針興奮劑",特別振奮人心,鼓舞士氣。

講座之餘,我們驚喜地發現孫忠煥先生在掌握茶飲文化的諸多知識點之餘,又並未落入一般茶書彙總知識的誇誇其談和生硬晦澀,而是將個人經歷和思考恰當溶入,從而使整個講座既妙趣橫生又有普及意義,既體現了智慧又有溫度,此即"知行合一"吧。

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孫忠煥巜茶文化的知與行》講座


天台山酒仙說:喝茶講文化,喝酒增感情。

他說:茶無上品,唯有適者。

這樣的觀點樸素平和,猶如一股清風撲面而來,自有撥亂反正之力。

還是借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姚國坤的評論:“講座不但有深度廣度,而且少‘書卷氣’的呆板,少‘說教式’的口號,將知識性、文化性和哲理性融為一體,富有親切感和認同感,給人一種感染力,給人一種啟示。它不僅對指導茶文化工作的開展具有實踐意義,而且對提高全社會道德修養也有指導作用,實是一次可圈可點的講座!”

孫忠煥先生作為一個70歲的老先生,他主張從良知上普及中國茶文化,特別尊崇他的"老有所學、老有所養(涵養)、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模式,我們每一個人終將退休,老去,如何在退休後做個"四有"老人?孫忠煥先生這種盯牢一件感興趣的事,潛心研究,並學有所成的做法,無疑是一種修身養性健身長壽利器,值得世人推崇。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品茶之味,悟茶之道,與其說這是一次茶文化的普及,不如說這是一次用雅性去品,要用心靈去悟的人生經驗分享。

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孫忠煥巜茶文化的知與行》講座


薦文:

知行合一話茗茶

讀孫忠煥新著《茶文化的知與行》

婁依興

戊戌夏月,我讀到了一本頗有特色的關於茶文化的著作。作者是我的老領導孫忠煥先生,他在臺州擔任市委書記期間,我正在天台縣委書記任上。記得1996年秋天,他到天台考察工作之際,我曾請他觀看宣傳天台的一個“茶道”表演。沒想到時隔二十多年後,他還清晰地記得當時的場景乃至一些“茶道”表演的細節。他把這一體驗寫到了他的書中,在“初聞茶道”部分詳細回憶了當時的情景。

孫忠煥先生“初聞茶道”於天台山,今天我讀他的書,則又從中讀到了天台山與茗茶的深厚淵源。天台華頂山歸雲洞前,相傳系漢代高道葛玄手植的“茶祖”至今依然生機勃勃,茶葉自天台傳至日本和韓國的史實,孫先生在書中交代得很清楚。他寫到了唐代時到天台山求法的日本高僧最澄。最澄歷經千難萬險來到天台山學習佛法,他學成回日本時,台州刺史陸淳為他餞行,用的就是以茶代酒的茶宴。最澄在天台山不僅學到了佛法,還帶去了天台山的茶籽。他回日本後創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同時也將從天台山帶去的茶籽播種在日本京都比睿山麓,從此結束了日本無茶的歷史。韓國的茶種也出自天台山,韓國遣唐使金大廉在中國留學時帶回茶籽,種於地理山(今智異山)下的華巖寺周邊,後來逐漸擴大到以雙溪寺為中心的各寺院及全國。韓國的茶葉專家實地採集樣本研究比照後,證實韓國智異山華嚴寺、雙溪寺附近都是天台山茶種的傳播地。正是從天台山茶籽傳播到日本和韓國的角度來說,天台山被稱為“日韓茶源”。我與天台山緣分甚深,讀到這些史事,倍感親切。

在《茶文化的知與行》一書中,我看到了孫忠煥先生從高官到茶文化專家的華麗轉身。孫先生曾任省政府秘書長、杭州市市長等職。作為一位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儒官”,他退休後擔任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從此,他以茶文化為切入點,將自己對茶文化的體悟與明代大思想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有機結合起來,以一個領導幹部的特殊經歷、獨特視野與文化修養,暢談茶文化的知與行,寫成了這本別具風格的茶文化專著,難能可貴。拿到這本書時,我的腦海裡曾閃現過一個問題:孫先生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實現華麗轉身的奧秘在哪裡?後來我在他的書中找到了答案,這就是他自己在書中寫的一段話:“幹自己喜歡乾的事,工作著是快樂的。快樂地工作著,不僅會有樂趣,還會有情趣,從而也會產生‘愛心、熱心’;只有對自己喜歡做的事有‘愛心、熱心’,也才會去‘用心’,只要肯用心,外行可變內行,不能會變能。‘用心’其實就是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我想,為官從政也好,研究茶文化也好,孫先生都是懷著一種使命感與責任感去做的,高官與茶文化專家之間,有著一座心靈上直接相通的橋樑。

在《茶文化的知與行》一書中,我讀到了茶文化的核心與精髓是和合文化。孫先生在“中國茶道之寓意及再興起”這一部分,寫到了文人雅士們分別按自己的心境感悟茶的內質,認為茶之質為“清”,茶之味為“苦”,茶之禮為“敬”,茶之韻為“靜”,茶之德為“儉”,茶之魂為“和”,茶之品為“美”。他把“和”作為茶之魂,我很認同。“和”是儒、釋、道三家共通的理念。儒家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家的“因緣和合”“圓融中道”,無不體現了和合文化。就茶文化而言,本質上是和合文化的外化與物化,誠如孫先生所說,和乃茶之魂。

文以載道,以道揚文。在《茶文化的知與行》一書中,孫先生寫出了他在學習思考茶文化中“致良知”和“事上練”的心跡,所傳的不僅是茶道,同時也承傳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合之道。(作者系原台州市政協常務副主席)

品茶品味品人生一一孫忠煥巜茶文化的知與行》講座


攝影/奚晉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