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警戒:九州證券資管「爆雷」揭開券商理財「冰山一角」

21世紀經濟報道曾獨家報道,九州證券發行的“九州瀚海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一期產品,規模1.9億,於7月26日到期,已經發生本金違約。該款產品作為優先級投資於“中航信託·天啟(2017)310號金銀島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資金最終用於為金銀島提供融資。此外,還有規模為1個億的二期產品,於9月17日到期。

紅色警戒:九州證券資管“爆雷”揭開券商理財“冰山一角”

很多人對於P2P理財爆雷,對於債券市場違約,對於銀行理財打破“剛兌”似乎已經略知一二了,但對於券商的資管產品,很多人也許並不熟悉,事實上,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早在2008年就已經開始發行了定向集合理財和類似的“信託計劃”,比較知名的有光大的金葵花系列,長江的“長超”系列等等等等。但是這些定向的集合理財計劃最早的投向大都是A股的二級市場,或者是債券市場或者是貨幣市場。這在2012年之前的規模還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有一點,券商的集合理財計劃和銀行的理財產品當年面臨的問題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變相剛兌”。一般而言,為了保證自己的產品品牌效應,很多券商在2012年之前發行的理財計劃,大都用了很高的安全墊,有的用自有資金申購,投資的時候風控也相對穩定,利用券商的通道優勢和資金優勢,很多券商的資管產品其實相對於A股二級市場而言回報是非常穩定的,長久而言,也成了很多投資者眼中的“剛兌”或者是“保本”產品。

而2014---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讓券商資管業飛速發展,2014年底,券商資管業務規模膨脹到7.95萬億元,比2013年的增長了53%,到了2016年底,這個數字膨脹到了17.58萬億,兩年翻了一倍以上,增速不可謂不驚人,而規模迅速擴張的背後,是券商資管人員配置的捉襟見肘。

券商和基金有不同的地方,基金公司一般有基金經理,基金經理助理,交易員等一系列的上升途徑。因為基金公司要發新基金一定要有充足的人員儲備,按照相關法規這些人員儲備都是需要長時間在市場歷練的。而作為券商而言,由於經紀業務很多年來一直是收入的大頭,再加上熊市中IPO的高額收入,自營業務在很多券商都是相對弱勢的一環,因為熊市裡自營業務虧損的概率很大,不賺錢的部門自然在公司內話語權就低了。。。

因此,當券商資管業務在2008---2013年的熊市週期苦熬的時候,資管業務的人員是相對不足的,但是到了2014年牛市一開啟,券商馬上意識到資管業務是一塊大蛋糕,因為如果券商不做資管,這些資金和投資者很可能就會分流到基金公司。。。。而在很多城市佣金價格戰已經打到底的今天,與其讓投資者自己倒騰手續費佣金收入這麼不穩定,還不如自己輕輕鬆鬆發產品賺管理費。

於是,我們看到 從5萬億到17.58萬億,只用了短短的4年時間2013--2017.這速度簡直可以用驚人來形容,但是規模上來了,人員跟上了嗎?

紅色警戒:九州證券資管“爆雷”揭開券商理財“冰山一角”

有經驗的人才斷層才是券商資管行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一個定向的或者是非定向的理財計劃,類似一個小的基金,而運作一個基金,需要有成熟的團隊,基金經理至少要熬上一輪以上的牛熊市才能做到,而券商原本的自營業務團隊,人員基本是有限的,因為券商的自營部門大都歸屬於總部,人員配置一般都是非常有限的。(中小券商更是如此,外加熊市時流失的有經驗的人員,真正有經驗的自營部門人才是相當有限的)。

那麼問題來了,原來有限的券商自營團隊人員,只是自己管好自己公司的自營盤,理論上,大不了可以長期投資就行,熊市大不了熬著。可是一旦發行理財產品或者計劃產品,那就要“用別人的錢追求短期絕對收益”,這是和做自己公司自營盤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要求。

而九州證券雖然成立於2002年,但是股東幾經更迭,直到2014年才由九鼎集團重組後2015年上半年才有了資管業務資格。也就是說,2015年九州證券的資管團隊才“趕上一輪牛市的尾巴”。

紅色警戒:九州證券資管“爆雷”揭開券商理財“冰山一角”

所以,這次九州證券旗下產品踩雷,就顯得太正常不過了,因為整個管理團隊經驗明顯不夠,做自家的自營也許還行,但是管理一個資管產品那就明顯欠缺了。

券商理財也有“新股民”,打破剛兌的年份,大家要擦亮雙眼。

免責聲明:相關內容由新浪時金研究所撰寫整理,僅供投資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正確識別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獨立做出決策,風險自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