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三藩一起造反,耿精忠爲何很快被打投降,是誰這麼能打

吳三桂發動叛亂的時候,由於有耿精忠、尚之信等聯手,一路勢如破竹。但是“三藩之亂”爆發不久,耿精忠就宣告投降。從而是吳三桂失去呼應,孤軍奮戰。最後至於失敗。

耿精忠之所以投降,是因為他遇到清軍中一位非常能打仗的親王。奇怪的是,這位親王在和耿精忠作戰前,從未打過仗。這位親王是誰呢?


本來是三藩一起造反,耿精忠為何很快被打投降,是誰這麼能打

(康親王傑書劇照)

他的名字叫傑書。

傑書可能許多人不熟悉。他是努爾哈赤的曾孫,大貝勒代善的孫子。他生於順治二年(1645年),4歲時承襲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親政後,又被加封為康郡王。在他16歲時,由於伯父巽親王滿達海有罪,被降為貝勒。其子亦受到牽連,亦降為貝勒。因此,傑書便襲承了鐵帽子王爵位,是為康親王。

想想一個人既沒有為國立功,也沒有乾點啥利國利民的事,就是因為家族中無人承襲,於是親王的爵位就落到了他頭上,這是不是太幸運了!

不過,傑書在順治在位的時候,雖說地位很高,但由於年輕,一直不得順治重用。

因此,直到發生“三藩之亂”前,傑書都沒有什麼政績。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傑書是個平庸無能的人,反而他在統兵作戰上頗有見地。

本來是三藩一起造反,耿精忠為何很快被打投降,是誰這麼能打

(討伐耿精忠,圖取其意)

29歲的傑書奉命率大軍南下討伐耿精忠的叛軍。當他抵達浙江金華時,溫州和處州等地已經失陷,形勢非常緊急。

傑書知人善用,起用了不少有真才實學的大將,再加上他統軍有方,清軍屢戰屢勝,收復了許多失陷的州縣。

康熙十五年(1676年),傑書率清軍南移,途中遭受到耿精忠軍隊的伏擊。叛軍很快和清軍激戰起來。

傑書在軍中鎮定自若地坐鎮指揮,雖然身邊不時有炮彈爆炸,就連他旁邊的大旗也被火器燒得支離破碎,但他依然談笑風生,並未有半分畏懼。

清軍見統帥胸有成竹,毫無懼色,頓時士氣高漲,於是越戰越勇,最後大敗耿精忠的軍隊。

此後,清軍一鼓作氣,最終攻佔耿精忠的老巢。

如此,已無力與清廷抗衡的耿精忠被迫投降。


本來是三藩一起造反,耿精忠為何很快被打投降,是誰這麼能打

(吳三桂)

由於耿精忠投降,平西王吳三桂羽翼頓折。再加上他手下的叛軍見形勢不對,不少人逃的逃,降的降,軍心大亂。因此吳三桂很快就被清軍打得落荒而逃,最後終因力孤病死途中。

傑書又將耿精忠的隊伍和自己所統帥的隊伍編為一支,將盤桓在金門、廈門一帶的鄭經趕回臺灣。

平叛之後,傑書班師回朝。康熙親自率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們出城迎接他凱旋歸來,並賞賜有加,榮耀之極。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傑書由於多年征戰在外,舊疾復發,病逝。康熙悲傷不已,給他上諡號“良”。

不得不說,如果沒有傑書平定耿精忠之亂,讓耿精忠和吳三桂聯手,清朝的歷史大概就是另一番模樣了,而康熙能不能做穩皇帝,也是個未知數。所以康熙給他的諡號,就是對他的評價,意即他是個好臣子。

(參考史料:《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