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的開放:36計之「上房抽梯」

美團的開放:36計之“上房抽梯”

7月底,美團發佈了“無人配送開放平臺”,宣佈外賣配送的“無人化技術商業”落地,亮相了新概念的無人車和無人機。媒體稱,“對於成立 8 年的美團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為什麼呢?我的理解是,因為從這一天開始,這家除了地推幾乎一無所長的,所謂互聯網“巨頭”,終於可以自豪地把自己叫做科技企業了。

這一轉變,象徵意義明顯大於實際價值,因為上市的鐘聲越來越近,美團傾盡全力、竭盡所能在塑造自己(科技)、大(而不倒)、全(方位業務)的企業形象,從而謀求更高的發行價,規避開盤破發的“小米風險”。

與虎謀皮

其實對於互聯網企業,尤其是獨角獸來說,大和全並不是什麼好事兒。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當中已經做了詳細評論。相比之下,“高”的份量就顯得尤其突出。那麼,美團之“高”是否基礎紮實、後繼有力呢?對此,我表示深切的懷疑。

美團在無人配送發佈會上宣稱的“開放平臺”,要吸納無人駕駛、智能樓宇、網絡通訊等系統開發商,要尋求芯片、傳感器、控制器等供應商的支持,甚至要拉攏整車製造商幫助其進行設計和製造。聽起來,像是一場技術領域的協同盛宴。但在我看來,作為合作伙伴去參與這樣一個所謂開放平臺,無異與虎謀皮。

美團的開放:36計之“上房抽梯”

美團在2年前推出了“餐飲開放平臺”,去年11月又高調發布了“生活服務開放平臺”,口口聲聲都是“開放”二字,並聲稱要與ISV(獨立軟件開發商)共同成長,攜手進步。然而,媒體的最新消息卻說,日前已經接到不少ISV的反映和投訴,“美團為了推廣自己的雲POS機,故意停掉一些供應商的支付接口”。

更有甚者,早在去年9月,為了用“自家的收銀機”壟斷市場,美團直接封殺了已經在餐飲行業長期服務的收銀機企業二維火。這一事件,媒體做過深度報道,業界反響強烈。所以美團實際上一次次地用自己的強勢競爭地位,用行動否定了所謂的ISV開放戰略。

對於合作伙伴是這樣,而對於商家來說,美團的強勢地位更是容不得質疑。媒體報道說,部分商家因前約到期,被美團要求在續約的時候必須認同二選一或者三選一的排他性要求。

假面舞會

我聽過一個關於假面舞會的故事:說有一對情人,拉烏爾和瑪格麗特,他們約好在一個假面舞會上碰頭。舞會開場,兩人通過事先約好的面具找到對方之後,一起來到了隱蔽的角落。擁抱、撫摸、親吻……當他們摘下面具的那一刻,兩人都大吃一驚。“拉烏爾發現他懷中是別的女人,並不是瑪格麗特;而瑪格麗特也發現她親吻的是別的陌生男人,而不是拉烏爾”。

在我看來,美團的開放平臺就像是一場假面舞會,無論是昨天面向ISV的開放戰略,還是今天的“無人配送開放平臺”,都是一樣。技術開發者心心念唸的心上人,其實與面具背後的真相天壤之別。媒體也援引王興自己的話說,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把同一個故事一遍一遍的講,反反覆覆的”,“不知道到後來會不會有想吐的感覺”。可惜這些故事,投資者聽進去了,開發者也聽進去了。

美團的開放:36計之“上房抽梯”

有人喜歡用桉樹和榕樹的不同來比喻美團如此的“戰略”,因為桉樹的生長是建立在對周圍生態資源的破壞基礎上的,而榕樹卻能夠為鳥獸蟲蠅和伴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和生存空間,是良好生態的創造者。不過,我更願意用中國古老的智慧來形容美團的做法,那就是36計之——上房抽梯。

有人會說,上房抽梯可以有好幾種含義。一種是誘敵深入的意思;一種是破釜沉舟的意思。我們知道這裡肯定不是這兩個意思,而是第三個意思,與過河拆橋差不多的:眾人搭梯我上房,抽梯逍遙我獨享!

更深的隱憂

美團破壞的,不僅僅是產業生態。而是進一步的,它對社會生態的破壞有更深的隱憂。

據美團王慧文介紹,“現在美團外賣的單日最高訂單量可達 2100 萬單,這催生了更多外賣配送員”。那麼無人配送的大規模普及,勢必讓成千上萬的美團騎士下崗。要知道,美團外賣並不是憑空成就了一個叫做外賣的行業,而是以犧牲原有的餐飲和商業生態為代價的行業替代(也波及到方便食品行業)。那麼此前我們對它所造成商業破壞(社會負效應)的容忍,恰恰是以它大量僱傭配送員,輸出社會正向效應為交換的。就是說,善惡相抵。正是這一社會效應的置換,是我們接受美團存在價值的前提。現在,商業生態的破壞已然成型,不可逆轉,而美團所謂向高科技企業的轉型勢必拋棄和消滅其原來承擔的社會責任。是可忍孰不可忍!

與美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競爭對手餓了麼卻著力對商家賦能、即時配送和消費者福利做持續的升級。媒體報道稱,餓了麼致力於“完善整個餐飲外賣體系,提升本地生活服務平臺能力,實質性地提高外賣小哥的收入,餐飲商家也會得到實質性的讓利和來自整個阿里新零售體系的賦能。”這個賦能,覆蓋的是包括消費者、商家、配送人員在內的整個產業鏈。即時配送市場的體量飛速成長,成長為社會基礎服務的傾向越來越明顯,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成長為與傳統物流一樣的商業支柱產業”。所以,桉樹和榕樹的區別,又一次得到體現。

21世紀伊始,統計數據就表明,全球百大經濟體中,一半以上是跨國公司,超過了主權國家的數量。著名歷史學家保羅.金斯伯格說,“在世界範圍內,資本日益集中,兼併與收購的戲碼不斷上演,從而造就了全新的和越來越強大的經濟寡頭,他們成為無堅不摧的車輪,這是馬克思當年清楚預見到的過程”。回想不到一百年前,不僅中國,甚至歐洲在內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食不果腹的飢寒當中。今天的繁榮來之不易,它既是科技發展的成果,也是人們分工協作的結果。我們當珍惜人類分工協作的良好生態,向上房抽梯、過河拆橋的寡頭,說一聲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