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孩子能學會的,遠比父母想教的多

作為家長你希望教會孩子什麼呢?

貝爾安親提示家長,最好的教育是言傳身教。

“教”孩子不如孩子自己學

在近期上映的電影《小偷家族》中,警察和爸爸的一段對話讓人記憶深刻:“叫孩子去偷東西,你不覺得羞愧嗎?”“我沒有其他東西能教他了。”這大概是做父母的本能——總想教孩子些什麼。偷,讓他們在這個世界上能活下去,所以爸爸教兒子祥太去偷。柴田治以為自己除了偷,什麼都教不了孩子,所以,想要成為祥太父親的他,最終對祥太說:“我要從爸爸,做回叔叔了。”他不知道,孩子們從他身上學到的遠不止“偷”這一點。

《小偷家族》:孩子能學會的,遠比父母想教的多

柴田治在冬夜裡撿回又冷又餓的由裡,從此祥太多了個妹妹。這一舉動也讓祥太學會善良,學會了責任。導演是枝裕和說:“這既是一個思考何為家庭的故事,一個要成為父親的男人的故事,也是一個少年成長的故事。”

柴田治以為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父親,沒能教孩子更多。實際上,孩子卻從他身上學到了太多太多。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遠比家長想教的要多得多。

家長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我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說的不是父母怎麼去教孩子,而是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小偷家族》:孩子能學會的,遠比父母想教的多

澳大利亞國家兒童反欺凌協會推出的一部59秒的短視頻,影片裡孩子與父母的行為如出一轍。父母的每一次停頓,每一個舉止,每一句話語,孩子都複製下來,一模一樣,讓人看得心酸又難過。影片最後說:“你的所作所為影響著孩子的一切”,就是警戒家長們不要忽視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因為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小偷家族》:孩子能學會的,遠比父母想教的多

可以說,父母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想教育小孩,父母就得先端正自己,樹立一個好榜樣,這才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自身

貝爾安親認為,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圖,教育效果就越大。在孩子年齡尚小、理性不足時,身教的作用百倍於言傳。說一千道一萬,都比不上孩子從父母身上默默地模仿。

《小偷家族》:孩子能學會的,遠比父母想教的多

父母對孩子的愛,並不是父母對孩子單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達到期望;不僅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如果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子,那麼,首先自己成為那個樣子。

《小偷家族》:孩子能學會的,遠比父母想教的多

貝爾安親教育專家也建議,家長可以更多地學習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建立連接,將自己的童年體驗轉化為父母力量。活出為人父母的偉大曆程,成為更好的正向父母,教養出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