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水滸」符號

作為一部廣為人知的古典小說,《水滸傳》取材於民間流傳的宋代梁山英雄故事,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作為北宋時期的都城,開封(時為東京)是宋代梁山英雄故事的主要發生地之一,梁山英雄在開封留下了很深的印記。

《水滸傳》取材於

北宋民間故事

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全書描寫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聚義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是一部在人民群眾上百年集體創作的基礎上,通過整理、加工,創作出來的偉大作品。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記載。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給宋王朝造成一定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至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

宋代說書行業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採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分別說的是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這是有關水滸話本的最早記載。

現在人們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大宋宣和遺事》從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開始,一直寫到宋高宗定都臨安為止,是現存以宋江為主要人物的水滸故事的最早資料,或可看作《水滸傳》的藍本。該書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受招安平方臘止,順序和後世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南宋時,梁山英雄故事流傳甚廣。當時的畫家、文學家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稱: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畫家也執筆為他們圖形繪影。宋元之際,還有不少取材於水滸故事的話本。在元雜劇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發展到108人。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大宋宣和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大宋宣和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就已流傳。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彙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寫成了這部優秀的古典名著《水滸傳》。

《水滸傳》歷史地表現了農民起義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階級壓迫是這場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高俅等奸臣貪官對人民進行壓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眾的復仇之火,逐漸發展為燎原之勢。小說熱情歌頌了在這一過程中湧現出來的宋江、林沖、魯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農民革命理想,形象展示了這次農民起義演變為悲劇的內在歷史原因。

施耐庵根據話本、民間故事、戲曲寫出的長篇白話小說《水滸傳》,在我國白話文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水滸傳》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先河,明代時就被列入“四大奇書”。近現代的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水滸傳》為其中之一。《水滸傳》的文風、構思和理念,對後世的中國乃至東亞小說,產生了重大影響。

《水滸傳》起於開封止於開封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開封城北40裡的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歷經9帝168年。北宋時期是開封歷史上最為輝煌耀眼的時期。當時開封經濟繁榮,富甲天下,人口過百萬,風景旖旎,城郭氣勢恢弘,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史書更以“八荒爭湊,萬國鹹通”來描述開封。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東京)汴河兩岸繁華熱鬧的景象及優美的自然風光。作為北宋都城,開封是《水滸傳》故事的主要發生地之一。

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知道,《水滸傳》是“起於開封,收於開封”的。《水滸傳》一開始,描寫的不是書中的主人公,而是宋朝的開國史。《水滸傳》稱趙匡胤“自古帝王都不及這朝天子”,說他“一條杆棒等身齊,打下四百座軍州都姓趙”。《水滸傳》中還有兩首直接讚頌開封的詩詞。一首是:“一自梁王,初分晉地,雙魚正照夷門。臥牛城闊,相接四邊村。多少金明陳跡,上林苑華髮三春。綠楊外溶溶汴水,千里接龍津。潘礬樓上酒,九重宮殿,鳳闕天閽。東風外,竹歌嘹亮堪聞。御路上公卿宰相,天街畔帝子王孫,堪圖畫,山河社稷,千古帝王尊。”另一首描寫開封的發展史和盛世繁華:“州名汴水,府號開封。逶迤接吳楚之邦,延亙連齊魯之地。周公建國,畢公皋改作京師;兩晉春秋,梁惠王稱為魏國。層疊臥牛之勢,按上界戊中央;讓華夷,太宗一遷基業。元宵景緻,鰲山排萬盞華燈;夜月樓臺,鳳輦降三山瓊島。金明池邊三春柳,小苑城邊四季花。十萬裡魚龍變化之鄉,四百座軍州輻輳之地。黎庶盡歌半稔曲,嬌娥齊唱太平詞。坐香車佳人仕女,蕩金鞭公子王孫。天街上盡列珠璣,小巷內遍盈羅綺。靄靄祥雲籠紫閣,融融瑞氣躥樓臺。”

《水滸傳》描寫了眾多的節日民俗,元宵節是著墨最多的,共3次描寫了在元宵節發生的故事,把賞燈的優美意境和情節的張弛有機結合在一起,展現了宋朝元宵節的風俗。描寫元宵節的情節,從偏僻的鄉村到邊關重鎮,再到首都東京城,全面再現了宋朝元宵節的民俗民情,展現了宋朝繁榮的經濟和和諧的民生。《水滸傳》第三次寫的元宵節就是都城東京的元宵節。東京是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元宵節的夜晚也是最狂歡的夜晚,“四個人雜在社火隊裡,取路哄入封丘門來,遍遊六街三市,果然夜暖風和,正好遊戲。轉過馬行街來,家家門前扎縛燈棚,賽懸燈火,照耀如同白日,正是樓臺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在《水滸傳》中可以看到,元宵節時,就連皇宮中進出的侍從身上都帶著刻有“與民同樂”字樣的金牌,而這金牌又充當了通行證。在《水滸傳》中,宋徽宗也在元宵節偷偷溜出宮,去會他的情人李師師。

如今真實版“水滸”在開封上演,萬歲山景區推出了以展現宋時江湖文化為背景的大型實景劇表演,智取生辰綱、武松醉打蔣門神、十字坡遇張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大鬧野豬林等一系列“水滸”故事在該景區真實上演。由萬歲山景區斥資千萬元打造的以“攻城、馬戰、炮火、特技”為主要特色的大型“水滸”實景馬戰《三打祝家莊》在今年“十一”黃金週震撼上演。該劇目以《水滸傳》中的經典橋段為創作原型,還原了小說中“祝家莊”山寨攻城的場景。

“花和尚”魯智深倒拔垂楊柳

《水滸傳》中涉及開封的情節很多,其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與楊志州橋賣刀最為膾炙人口。

大相國寺位於我市自由路西段,紅牆碧瓦,殿宇巍峨,霜鍾遠振,有“汴京八景”之“相國霜鍾”“資聖薰風”, 有“相國十絕”名譽天下。它和登封少林寺、洛陽白馬寺、汝州風穴寺齊名,並稱中原四大名寺。

大相國寺原為戰國時期信陵君的舊址,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當時叫“建國寺”,後來毀於戰火。公元712年重建,唐睿宗李旦為了紀念自己由相王登上皇位,便賜名為“大相國寺”。

北宋時期,大相國寺成為皇帝平日觀賞、祈禱、壽慶和進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它歷經多次擴建,地位日益提升,並達到鼎盛,成為當時開封最大的皇家寺院。那時的大相國寺管轄著六十四禪、律院,佔地540畝,面積是目前大相國寺的20~30倍,有千餘名僧人,是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寺內高僧講經,名僧雲遊,更是中外佛法的交流中心。明朝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大相國寺在一次人為的黃河決口中被大水淹沒。清朝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皇帝下詔重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皇帝下詔重建。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黃河決口,大相國寺再遭厄運,損毀嚴重。目前,大相國寺保存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鐘鼓樓、千手千眼佛等古蹟,整座寺院佈局嚴謹,巍峨壯觀。大相國寺的佈局採用宮廷式建築風格,由南向北,沿著一條中軸線整齊排列開來,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殿宇。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林沖結識魯智深等故事,都發生在這座寺院的菜園。

相信大多數人知道大相國寺都是源自《水滸傳》。《水滸傳》在魯智深初見大相國寺時寫道:“智深看見東京熱鬧,市井喧譁,來到城中,陪個小心問行人道:‘大相國寺在何處?’街坊人答道:‘前面州橋便是。’智深提了禪杖便走,早來到寺前。入得山門看時,端的好一座大剎。”接著,小說用“山門高聳,梵宇清幽”等百來字的駢文描寫大相國寺。特別是小說中膾炙人口的故事——“花和尚魯智深倒拔垂楊柳”讓許多人記憶猶新,也讓大相國寺更具傳奇色彩。

根據《水滸傳》描述,魯智深兩番大鬧五臺山,導致寺中僧眾極為不滿。智真長老雖然一向很看好魯智深,但眾憤難平,無奈之下只好讓魯智深離了五臺山,去投奔他的師弟——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智清長老。臨行前,他為魯智深寫了一封推薦信,以便魯智深能被順利接收。魯智深到大相國寺後,被分去管菜園。菜園附近住著二三十個潑皮,常來菜園偷菜,雖換了幾個看園子的人,但都管不了他們。潑皮們聽說這次又換了個新人,便來鬧事。沒想到,兩個領頭的被魯智深踢到糞坑裡,嚇得他們跪地求饒。第二天,潑皮們買些酒菜向魯智深賠禮。大家正吃得高興,聽到門外大樹上的烏鴉叫個不停,潑皮們說這叫聲不吉利,吵得人心煩,便欲搬梯子拆掉鳥巢。魯智深上前上下打量了一下那棵樹說:“不用了,待我把樹拔掉。”說完,只見他脫掉外衣,左手向下摟住樹幹,右手抱住樹的上半截,腰往上一挺,那棵樹竟然被連根拔起。眾潑皮驚得個個目瞪口呆,忙跪在地上拜魯智深為師。這就是著名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魯智深將垂楊柳連根拔起,恰逢“豹子頭”林沖從此經過,兩人相見恨晚,並結為異姓兄弟。因救遭陷害的林沖為高俅所忌,高俅欲害他,魯智深離開大相國寺。

如今,當你走進千年古剎大相國寺,山門後、鼓樓前,便立有花和尚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銅像。這些年來,許多到大相國寺參觀的遊客總是會問:當年魯智深看守的菜園到底在哪裡?據歷史記載,北宋時期的大相國寺不僅有中心寺院,還有若干下院分佈在四郊。根據有關資料分析,以及《水滸傳》中的描述,魯智深看守的菜園位於現在開封的西北方。在不久的將來,菜園有望得以復建,呈現在遊客眼前。

“青面獸”楊志州橋賣刀

楊志州橋賣刀,在《水滸傳》中被描寫得活靈活現。

根據《水滸傳》中的描述,楊志是楊家將的後代。因為臉上有塊青色的胎記,就有了個綽號叫“青面獸”。他從小學武藝,長大後成了一名軍官。當時的皇帝宋徽宗要用南方的奇花異石堆起一座萬歲山,殿帥府就派10名軍官去太湖邊押運石頭。其他9名軍官都順順當當地回來了,偏偏楊志在過黃河時遇到風浪翻了船。楊志空手回來,太尉高俅把楊志趕出了殿帥府。楊志想到別處再找機會,但身上沒錢,想賣掉祖傳的寶刀。他不好意思吆喝,就在刀鞘上插了個草標兒,別人就知道這刀是要賣的了。他在州橋上站了一會兒,忽然行人紛紛躲開,來了一個叫牛二的流氓。這傢伙一貫惹是生非,大家都怕他。那牛二走上前來,抽出楊志的刀:“你這刀賣多少錢?”楊志說:“祖上留下的寶刀,要賣三千貫。”牛二撇撇嘴:“這把破刀有什麼好,賣得這麼貴?”楊志便介紹道:“有三件好處:第一件,砍銅剁鐵,刀口不卷……”牛二就跑到橋下鋪子裡拿來二十個銅錢,在橋欄杆上摞成一摞,對楊志拍胸脯說:“你要是能一刀剁開銅錢,我就給你三千貫!”楊志說:“這有什麼。”他捲起袖子,一刀便將二十個銅錢剁成兩半。旁觀的眾人齊聲喝彩。牛二又問楊志:“你說,第二件好處是什麼?”“第二件叫‘吹毛得過’,拿幾根頭髮朝刀口上一吹,立刻斷成兩截。”牛二不信就在自己頭上拔下一把頭髮,遞給楊志。楊志接過頭髮,朝刀口上用力一吹,那些頭髮真的一分為二飄過了刀口。牛二又問第三件好處。楊志說:“第三件叫‘殺人不見血’。把人一刀砍了,刀上卻沒有血跡,因為刀太快了。”牛二不信揪住楊志不放,強行索要他的刀,糾纏撕扯之間,只見寒光一閃,流氓牛二倒在楊家的祖傳寶刀下,刀刃上果然滴血不沾。

據《東京夢華錄》等有關文獻記載,北宋東京城汴河上有橋樑13座,州橋是13座橋中最為壯觀的一座。如今沿中山路南行,過大紙坊街不到100米,路西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州橋遺址”4個大字。抬頭四顧,繁華的中山路上車水馬龍,州橋在哪裡呢?州橋就在腳下4米多深的地下。

據史料記載,州橋始建於唐代,為石拱橋,原名汴州橋,俗稱州橋。宋代將州橋擴寬,改名為天漢橋。州橋跨越汴河,連接御街,北通皇宮大內,南往朱雀門、南燻門,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東京城的重要景觀。橋兩岸店鋪林立,笙歌連成一片,每當月明之夜,“兩岸夾歌樓,明月光相射”。晴空月明,登橋觀月的人紛至沓來,熙熙攘攘,好不熱鬧。人們俯瞰河面,銀月映著泛泛水波,搖曳生姿,故被譽為“州橋明月”,是東京城八景之一。王安石就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州橋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覺遙。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金元之後,由於黃河氾濫,大運河汴河段被淤泥淹沒於今開封城地下幾米甚至十幾米之處,州橋也隨之被掩埋於地下。

1984年,市市政公司在中山路中段修築大型下水管道時發現了州橋遺址,文物工作者很快探明瞭它的位置所在。考證表明,州橋深埋在鬧市區4.3米深的地下。該橋為南北向磚石結構的拱形橋,南北長17米、東西寬30米,保存基本完好。因受當時環境和時間限制,文物部門無法進行全面發掘,僅在下水管道工程範圍內開了一條南北長20米、東西寬4米的探溝,清理出部分橋面,並打破橋面和拱圈,挖出了橋孔中的淤泥,又重新掩埋了起來。州橋的發掘對於研究大運河的興衰變遷,研究汴河與開封城市格局關係的發展演變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實物材料。

除此之外,《水滸傳》中涉及開封的情節還有林沖誤入白虎節堂、宋徽宗礬樓與李師師相會、柴進簪花入禁苑等。《水滸傳》中多次提到的礬樓,相傳曾是北宋東京最繁華的一家酒樓,就連當時的皇帝宋徽宗也親臨此樓,並留下一段與李師師相會的風流韻事。位於宋都御街北端的礬樓是1988年重建的,由東、西、南、北、中五座樓宇組成,每座樓皆高三層。其中,西樓是礬樓的主要建築,也是五樓中最大的一座,樓上設有宋徽宗御座,陳設富麗堂皇;中樓上有李師師琴房、書齋等,佈置得淡雅幽靜。

礬樓能夠名揚天下,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美酒和建築,更重要的是出沒於其中的藝伎。北宋東京的大酒樓內都有專業的歌姬舞女。她們濃妝豔抹,衣著華麗,不僅明豔動人,風情萬種,“望之宛若神仙”,而且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礬樓的藝伎,更是美豔絕倫,名冠天下。她們或是淺吟低唱,或是婆娑起舞,陪伴顧客左右,使其流連忘返。在眾多藝伎中,最為知名的莫過於李師師。《東京夢華錄》中列出了北宋末期京城瓦肆的群芳譜,其中李師師名列第一。她和宋徽宗在礬樓飲酒作樂的故事,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 據《水滸傳》藍本《大宋宣和遺事》記載:“礬樓乃是豐樂樓之異名,上有御座,徽宗時與李師師宴飲與此,士民皆不敢登樓。”宋代學者劉子公式詩曰:“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礬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