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抻筋拔骨

從技擊考量,太極拳套路練習的主要目的是使勁力柔軟,而勁力柔軟的獲得主要靠用意不用力的抻筋拔骨練習。

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是向上的行為。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是向下的行為。虛領頂勁、含胸拔背,同時沉肩墜肘、氣沉丹田,上下兩端對拉拔長,人體相關筋膜被抻長,相關骨骼被領起,身姿變得挺拔起來,這是抻筋拔骨的一種表現。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

抻筋拔骨,骨會被領拔,卻不能被拔長,只有筋會被抻長。筋抻長後領起骨骼,使骨架結構更穩固靈活,提高身體在彎曲時候的承受能力和肢體的延展能力。

抻筋拔骨,通俗的理解和做法就是拉伸韌帶或叫做柔韌性練習,這樣的練習不但使筋被抻長,同時使肌肉變得更富有彈性。常見的抻筋拔骨方法有靜壓、振壓、速壓、緩壓、踢、彈、蹬、踹、鞭、纏、旋、擰等等。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

這其中,瑜珈的抻筋拔骨與太極拳套路練習裡的抻筋拔骨較為接近,為使抻筋儘可能充分,都是在筋抻開後或停頓不動或緩慢運動,儘可能延長筋抻長的時間。

兩者的區別在於,瑜珈的抻筋拔骨是把筋抻開後保持姿勢不變,堅持一段時間,針對性局部性強,肌肉緊張程度高,是體內無氣的運動。

而太極拳的抻筋拔骨是把筋抻開後進行緩慢運動,有時可以慢到停頓不動,外不動而內動,但停頓的時間很短,肌肉處於似松非松將展末展的狀態,緊張度很低,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整體立體外撐,伴隨體內氣遍身軀不少滯。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

太極拳相對別的拳種演練時是慢,而抻筋拔骨時的“緩慢運動”不是一般地慢,是楊澄甫老師的“愈慢愈好”,王薌齋老師的“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乃生生不已之動”的慢。

由於是“愈慢愈好”,從前動演變為後動要經歷較長時間,這期間要經歷好幾個完整的呼吸,這時要採取開呼合吸或開吸合呼是行不通的,唯一的選項是“忘息”、“口呼鼻吸,純任自然”。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

由於是“愈慢愈好”,從前動演變為後動要經歷較長時間,這是一個緩慢移動的逐漸變化的樁,這時要加以攻防想象也是行不通的。忘息,又不做攻防想象,那要做什麼呢?

做對拉拔長,抻筋拔骨——在保證動作準確的前提下,似松非松將展末展,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呵護、欣賞、享受抻筋拔骨之快感。這種快感,在動得過快或動得過慢時都會淡薄甚至消失。

其他形式的抻筋拔骨,使韌帶很容易受傷。韌帶拉傷如果不及時治療會比骨折更為麻煩,因為韌帶組織不易再生恢復,如果處理不當或誤診而轉成慢性疾病,可能遺留功能障礙,且以後易再次損傷,會帶來終生疼痛。韌帶拉傷、軟骨撕裂、跟腱撕裂,引起關節炎症、神經痛等,就是常見的“瑜珈病”。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是練養結合,不會使練習者受傷,也是緊張運動後的一種很好的放鬆。

太極拳的抻筋拔骨

打拳不做攻防想象,那還是拳嗎?打拳是否要做攻防想象,要看是什麼拳。自由搏擊賽場上,野馬分鬃、玉女穿梭、斜飛勢、海底針等中聽不中用,派不上用場,拳打腳踢才是解決戰鬥的最好方法。

而在太極拳套路練習中假借諸如野馬分鬃、玉女穿梭、斜飛勢、海底針等動作行抻筋拔骨,可使運動富有彈性,使勁力柔軟,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只有勁力柔軟,才能在發力時達到拳似流星發如彈的目的。

摘自:《少林與太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