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云南那些事儿》第十四章 罗平:一江之隔险被“劫色”

《徐霞客游云南那些事儿》第十四章 罗平:一江之隔险被“劫色”

说实话,徐霞客到罗平真的不是什么好时候。

本来就是雨季,还遇到了一个持续那么长的雨季。有考证说这是50年或者100一遇的雨季。

不过估计那时候罗平也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大规模种植油菜,每到春天就成为金色的天然大花园吧?

时光变换、沧海桑田,有些事情谁又说得准呢?

但有条河,至今没有变,包括名字,这就是:黄泥河。

徐霞客笔下的黄泥河,大概是正值江水暴涨的季节。是这样的形象:

矗立的西崖朝下走半里,崖下濒临江流,江水急涌破崖,水势犹如万马奔腾,这条江也就成为滇东、黔西的分界线。

徐霞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考察这条黄泥河的,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查明南北两条盘江的源头及流向。

这条黄泥河,说实话名字也太普通。就像那些什么“狗剩”、邻居“阿二”一样。

这条河同徐霞客看到过的其他河流也没什么不同,无非就是水清水混、水多水少、水急水缓这些差别。

但对于一直在为小伙伴寻找《徐霞客游记》中的故事,寻找“看点”、“爽点”的我们这本书来说,这条河至少在这一段有点不同寻常。

又是一个滇黔交界,徐霞客是延续云南境内的好运连连还是又要经历贵州那些个龌龊无语?

很不幸,云贵交界区分的不只是云雨,比如说胜境关,还有人心,或者说民风。

没办法,又要得罪贵州朋友了。好在,这是最后一次交集。

这次的经历,虽然还是与夜宿有关,但话题却变了,更有趣了,相信小伙伴们更感兴趣!

因为这次的话题是:劫色!

不要把眼睛睁得那么大,也不要那么色迷迷的好不好?

也请不要质疑为了吸引眼球瞎编乱造、杜撰什么的。

因为,这个话题还是徐霞客老先生自己主动提起来的!

看来,尽管一路旅途劳累,各种糟心的事,徐老先生还是很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

开始讲故事吧。

时间: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八月二十四日

地点:黄泥河边江底寨

事情经过:

江东岸有舟,徐霞客频频呼唤,没有一个人出来摆渡。

天快黑时雨停了,才有一个人出来说:“江水上涨,很难渡江,需要好几个人划船才行。”

这不过是看到客人急于过江而勒索钱财的计谋罢了。

又过一阵,才有五个人划着船过来。

又不划到岸边,却让一个人淌水上岸,索要钱财,填平欲壑后,才用船载人,天已经全黑了。

这段就不评价了,具体的实情徐霞客自己也写了江水上涨了,水流很急。但做人似乎不能这样。

当然,腹黑一点,联想起噩梦般的黔游经历,徐霞客有气、有怨,这么想好像也有点道理。

雨又下了起来,乘船横穿江流东渡,上岸后走进旅店。

店主人外出,他的妻子狡黯而凶恶。

额,这个么,徐霞客老先生你不是相面的,见面就来这一句,是不是有点过了?

老板娘看到划渡船的人趁乘客所急索取盈利,也就效仿起来。(奸商嘴脸天下都是一样的。)

先索要钱,然后才给饭吃,饭菜又坏又少。

先给钱再吃饭好像没太大毛病,饭菜质量、数量也因人而异。关键是服务态度有问题!同上,做人不能这样猴急或者说赤裸裸的。

一个“索要”是不是让人联想起很多黑店形象?比如说:《水浒传》中的孙二娘、母夜叉、人肉包子之类的。

河也渡了、店也住了、饭也吃了,那个“劫色”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好意思,真让你们失望了。因为徐霞客就只写了下面这两句话:

(她)而且轻慢我,和那些年青人押昵并嘲笑我年老。

这妇人心术不正,手段毒辣,必定是冯文所所记载的地羊寨中的那一类人,幸亏我年老,不被她看中!

具体的行动没有,但其中的意思我们还是看得很明白的。

至于徐霞客说的“冯文所”、“地羊寨”这些典故,书读得少,真的不知道。

徐霞客对贵州真的没有什么好印象,也有累积了太多的怨气,逮到机会就“黑”上两句,害得我们也跟着背锅。

接下来,就是直接“怼”了:

江底寨是锣锣寨,只有这一家旅店是汉人开的。

这里的人都不善良,例如锣锣要挟渡江人,汉族妇女勒索旅客,都是南中地区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所没有过的事。

一句话打倒一大片啊。

看来真的不要轻易得罪任何人,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虾米。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南中地区“。

南中来源于三国时期,相当今天的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

因为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这些地方在巴、蜀之南,因此就这样叫,和“彩云之南”有点类似。

在云南省博物馆展览云南历史的各部分中,就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南中时期的云南,把这段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期与其他中原朝代顺列在一起。因此,又可以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很形象。

这个“色“是不是”劫“的有点短了?

本来就是没有的事。只是徐霞客在日记里这样写了,又是唯一的这样幽默风趣的自我调侃,为了小伙伴们开心、看的“爽”,就拿出来给大家随便看看了。

还是一夜无话。但估计一夜也没什么好睡,当然不是担心被“劫色“,而是实在没什么好心情。

但这种坏情绪第二天一早还继续。

二十五日天亮后店主妇才找柴做饭,饭吃得很晚。(没得罪老娘也试试!)

好在晚上就好了。

二十五日晚上,徐霞客因为当天赶到不黄草坝了,于是在一个叫做“柳树“的地方住下了。

留宿的老人姓陈,家里很穷却能厚待客人。

一见面就点燃柴块以便烘烤湿淋淋的衣服。

虽然吃饭无盐,睡卧无草,但十分愉快。

所以说,前一天晚上,主要是老板娘为人有问题、态度有问题,而徐霞客也带着点不良情绪和怨气。主要是对贵州这个地方印象太差了。

但公平地说,贵州还是有热情好客的好人的,比如说:之前徐霞客第二次被盗后给予少量钱物资助的金重甫;比如说:今晚的陈姓老人。

接下来就是被我们提到开头,已经看过了的“碧峒“那段,徐霞客很快就又转回了云南。

而我们的故事也会继续,接下来就真的是曲靖了。

(未完待续!后面更精彩...。)


连载中......,敬请关注!

《徐霞客游云南那些事儿》第十四章 罗平:一江之隔险被“劫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