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還是車企,誰能領先自動駕駛?

科技公司和傳統汽車製造商對自動駕駛有更深的理解。 前者希望直接顛覆人們五年甚至十年的旅行方式,另一個則側重於如何立即推動自動駕駛。

從優缺點的角度,筆者解釋了技術公司與汽車公司進行自動駕駛的區別。

1號營地:汽車企業

在我們談論優缺點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汽車公司的自動駕駛。

已批量生產的自動或半自動駕駛公司包括:奧迪(A8),特斯拉(型號),凱迪拉克(CT6),寶馬7系和梅賽德斯 - 奔馳S級。 奧迪A8聲稱擁有L3級自動駕駛功能,其他四輛目前僅擁有2級功能,即輔助駕駛。

先比較一下他們的傳感器配置。

科技公司還是車企,誰能領先自動駕駛?

注:以上參數均根據網上資源整理

為什麼一定要談傳感器的配置呢?

與互聯網公司"將傳感器放在車上"的腦電路相比,汽車公司將更加關注"當前傳感器配置是否能實現我原先設定的功能"和"保證安全性和性能,是否有是一種較低成本的替代方案,其目標是傳感器。

他們專注於登陸。目標是賺錢,而不是炫耀技能。

因此,在未來十年,您將看到傳統汽車公司發佈的汽車將逐步出現2.5級,3級,4級,最後是5級技術。他們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直接4級甚至5級。

特斯拉沒有被列為互聯網公司,因為他有能力製造汽車。他們設置的傳感器配置非常"擬人化"(8個攝像頭,視覺導向),我認為他們的傳感器配置是未來自動駕駛汽車應該是什麼樣子。

但! ! !但! ! !但! ! !

目前,可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硬件和機器視覺算法在計算能力,檢測能力和準確性方面仍然不夠成熟。雖然傳感器的感知距離甚至高於駕駛時的人類感知,但識別率和準確度尚未達到人類判斷的能力。

在目前機器視覺和人工智能的應用中,它還不是很成熟。為了實現3級以上的自動駕駛,激光雷達仍然是非常必要的。這就是為什麼Waymo摸索了9年的自動駕駛,仍然想要在他頭上戴上激光雷達。

言歸正傳,看看優缺點。

缺點1:成本和時間壓力

為了確保自有品牌的競爭力,傳統汽車公司必須跟上市場的步伐,推出具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在截止日期前,您不能像互聯網公司那樣注重技術。更需要考慮技術大規模生產的可能性。

任務定義:該模型需要採用何種自動駕駛技術?高速公路巡航?自動停車?

硬件選擇:可以實現哪種硬件配置?需要激光傳感器嗎?控制器的計算能力是否足夠?

成本控制:1臺相機夠用嗎? 12超聲波雷達不是很多?哪個供應商好而且不貴?

測試場景:你如何處理技術上的極端條件?測試場景是否全面考慮?

故障模式:如何處理傳感器故障?用什麼方法促使司機接管車?

還有很多...

這些是大規模生產時必須考慮的問題。成本和時間壓力可能導致技術上的妥協,有時不得不放棄過於複雜的自動駕駛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