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云”,城乡共享优质教育的祥云

“教育云”,城乡共享优质教育的祥云

刘娟老师正在录播教室录课

“教育云”,城乡共享优质教育的祥云

教育发展篇(三)

□本报通讯员徐永红 王立华 记者张丽文/摄

过去,老师教学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如今,备课有互联网、资源云平台,上课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后有“教师空间”。

“有了这些信息化设施的支撑,教师们教得生动、形象、直观,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深刻。这是‘教育云’带给我们的好处。”市电教馆副馆长邱太强说。

2014年,我市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十件实事”,实施“教育云”工程,通过校园网络化、教室白板化、资源平台化、人人空间化建设,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数字鸿沟,广大师生不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而是随时随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资源云平台)、优质师资(直播课堂)服务。

目前,全市九成以上的学校都已享受到“教育云”带来的便利。

城乡穿越

山里孩子听市区名师讲课

11月27日,在襄城荆州街小学教导主任罗静的办公室墙上,记者看到一张“2015年秋季名师课堂安排表”:10月13日第一节,二年级音乐,讲课老师为樊莎;10月15日第一节,四年级美术,讲课老师为张燕;10月20日第二节,一年级语文,讲课老师为李运梅……不过,这些课不是为该校学生所设,而是通过“直播课堂”,为保康县油坊街小学和襄城余家湖曹湾小学学生授课。

保康县油坊街小学位于城关镇长坪村。全校有14名老师、108名学生。校长尚晓红告诉记者,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英语老师,全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该校43岁的田世秀老师既要带一个年级的数学兼班主任,还要带两个年级的英语。“学校老师少,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教学水平也有限。”

去年10月起,油坊街小学开通了资源云平台。有了“直播教室”,身处大山里的学生也能听到荆州街小学名师的优质课。这些优质课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

每次上课前,罗静都会与尚校长沟通。如要上科学课了,她会提前给尚校长发短信:下周四科学课,需做以下准备:1.分小组编上组号,以方便老师和学生交流;2.白砂糖、盐、面粉、粉笔、冰糖、高锰酸钾;3.六个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4.搅拌用的筷子、水。荆州街小学教师在学校录播室上课,保康县油坊街小学的学生在自己的教室同步听课,师生可以互动。“对山区老师们来说,这是向城区名师学习的好机会;对学生们来说,网络授课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享受与城区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尚晓红说。

时空对接

学生课后可找“云老师”

资源云平台其实是襄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云”的一部分。该平台由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组成。大庆路小学副校长伍雄伟每天上班后,会登录资源云平台。“你看,我有三个身份:教师、家长、管理员,不同身份可以进入不同的页面。”伍雄伟指着电脑让记者看。

“以教师的身份进入资源云平台,可进行网络办公、网上教研、在线答疑、在线评分等教学活动。老师通过资源云平台发起集体备课,可以上传自己的课件,也可看到其他老师的课件、‘赛课’视频、录播课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老师还可给学生上‘微课’,比如,课堂上现场教学生折叠千纸鹤,由于角度的问题,学生可能看不全,如果用手机或DV拍成视频,通过电子白板播放,学生就可360度无死角地观看。还有,像三年级科学课会讲到怎么使用酒精灯,如果在教室里操作,可能带来危险,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学生们一看就知道怎么点酒精灯、怎么盖盖子。”伍雄伟说,教学与新技术融合带来的便利,可以解决、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也切实感受到了资源云平台带来的好处。樊城大庆路小学六(1)班学生李兆琨、李宣燃告诉记者,他们经常通过资源云平台预习课文。六(1)班刚学过《老人与海鸥》,遇到不懂的词语,一些学生也可以在资源云平台中找到解释。做完作业后,孩子们还可以在资源云平台中做题,做完即可自动打分,每道题都有答案和解题过程,以方便学生检测学习效果。

家长们则可以通过资源云平台查看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老师对孩子的评价等。“非常方便,孩子像吃营养餐一样,稍稍补充一点而不过度,挺好。”伍雄伟说。

海量互动

精准教育惠及芸芸众生

市电教馆副馆长邱太强介绍,截至目前,“教育云”工程中,校校通(即学校接入互联网)、班班通(即教室配备电子白板)的覆盖率已达97%,超过国家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已建成专递课堂和录播教室(也称名师直播课堂)200多个,用于优质中心校帮扶薄弱学校、教学点,帮助其开好、开齐课程;资源云平台涵盖了襄阳现行所有教材版本,共计34个学科184个版本,400多万条优质资源,近5T教案、课件、素材和习题等备课资源,2600多种教育学习期刊,基本满足了教师教学需要。

谈到“教育云”带来的好处,市39中骨干教师朱颖颖深有体会,“以前送教下乡,只能上准备好的课,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后,可以随时随地上‘送教学校’所需要的任何一节课”。

保康县歇马镇莫家垭教学点,只有乔永斌老师一人,原来除了语文、数学,其他学科无法开设,有了“教育云”平台,音乐、美术、英语等小学科也都开设起来。同时,乔永斌因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问题也得以解决。“以前,一些教学工作仅凭一只手操作起来很艰难,自从有了这些信息化设备,这些工作只需要轻轻拖动鼠标,点点键就可以完成。比如,原来画个三角形得费半天劲,现在用鼠标一拖就出来了。”

市电教馆馆长散国伟称,建设“教育云”,有助于搭建全方位的沟通管理网络,建立家校互联教学模式、打造可随时随地学习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有助于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公共平台,建立师生信息管理档案和资料库,实现在线课堂和视频资源库,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当前粗放式的经验教育变革为大数据支撑下的精准教育,以此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培养个性化、创新型人才。”邱太强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