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二流诗人二十字小诗,何以被人如此推崇,流传千年而不衰

唐代诗人贾岛,因为他的“推敲”典故,而为世人皆知。人们在熟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诗的基础上,也使《题李凝幽居》一诗广为流传。其实,《题李凝幽居》一诗的影响力,远不如他的另一首五律《忆江上吴处士》。而这两首诗又比不上他的一首二十字的小诗《寻隐者不遇》影响深远。《寻隐者不遇》一诗被历代诗评者高度评价,清代黄叔灿更说它“语意真率,无复人间烟火气。(《唐诗笺注》)”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二流诗人二十字小诗,何以被人如此推崇,流传千年而不衰

松下问童子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明末清初徐增《而庵说唐诗》中写道: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有心寻隐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恰是所寻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遇矣。问之,“言师采药去”,则又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山中”见甚近,“只在”见不往别处,则又可以遇矣。岛方喜形于色,童子却又云:“是便是,但此山中云深,卒不知其所在,却往何处去寻?”是隐者终不可遇矣。此诗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遇,作多少层折!今人每每趁笔直下。古人有云:“笔扫千军,词流三峡”,误尽后贤,此唐已后所以无诗也。

此二流诗人二十字小诗,何以被人如此推崇,流传千年而不衰

言师采药去

这是一首抒情诗,却做到了环境,人物,情节俱全,内容极为丰富,原因就在于诗人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寓问于答。第一句写“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问话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山中何处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问句的手法,仅用二十字,就将这丰富的内容抒写殆尽。这也无怪乎有人在此诗后又续写四句:山前山后问,三番又五次。入山寻隐者,何以告世人?

此二流诗人二十字小诗,何以被人如此推崇,流传千年而不衰

只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平淡中见深沉,这也是此诗作为抒情诗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一般访友不遇,也就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再者,这首诗从表面看,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但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它的描绘非常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诗人未见隐者而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

此二流诗人二十字小诗,何以被人如此推崇,流传千年而不衰

云深不知处

同时,作为一首抒情诗,诗中又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诗人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由此可见,这短短二十字的一首小诗,言简意深,含蕴无穷,令人咀嚼不尽,也充分体现了贾岛善于“推敲”的特点。想来这应该是此诗备受推崇、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