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人才为什么首选效力魏国而不是秦国,这一切都是他的影响

翻开战国历史,就可以看出秦赵出武将,战国四大名将皆出于秦赵两国。韩出思想家,如申不害、韩非子等人。而魏国出的人才才是真正左右天下大势之才,先有吴起,商鞅,后有孙膑、张仪、范睢、尉缭等等,这些人才把魏国作为效力的首选,最后得利最大却是秦国。

战国人才为什么首选效力魏国而不是秦国,这一切都是他的影响

即使魏国中后期国力明显已经颓势,为何还有人才源源不断流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他就是子夏。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战国初期,魏国出了一位雄主魏文侯魏斯,他有称霸天下之雄心,魏国处于四战之地,为能四处出兵扩张土地,魏文侯决定经营西河地区解决秦国这个后顾之忧。魏文侯在对秦攻略中除了军事打击、攻心政策外,还进行了文化渗透。

战国人才为什么首选效力魏国而不是秦国,这一切都是他的影响

魏文侯于是拜子夏为师,子夏一生在鲁国不受重用,年老丧子又失明。最后他被魏文侯的诚意感动,他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成为“帝王师”的大儒。于是子夏接受了魏文侯的邀请,长期在西河讲学,华夏文化的重点就转到了魏国,转到了西河,于是影响战国大势百多年的“西河学派”由此形成。

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外族文化占上风的国家的怀化作用十分显著,而且使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

战国人才为什么首选效力魏国而不是秦国,这一切都是他的影响

《资治通鉴》记载:“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各国的人才把西河之学看作文化高地,而且子夏之儒培养的是经世济用之儒。魏国自然成了他们谋求晋身的首选诸侯国。

魏国的西河学派”与“鬼谷学派”的在魏国政坛争斗的很激烈。只可惜魏文侯去世后,继任者无大才,用人看重出身,贵族集团战局主导地位,于是魏国迅速陨落。两个学派之间的相互倾轧使大量人才外流,所以最终天下归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