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美,重塑教育認知

第一次帶兒子到加拿大學習滑冰,就讓我對育兒產生了新的思考。

輪到兒子上場了,我知道他沒學過滑冰也完全不會,我非常害怕他摔倒。於是,我緊緊抓著他的手,認為只要我一鬆手他就會滑倒就會受傷。然而,我看見場上其他孩子滑得順暢自如,就連滑倒,也都會開心地爬起來繼續。兒子的老師讓我放心地把孩子交給他,並且給兒子戴上了防護的頭盔,拿給兒子一個供初學者使用的手扶支撐架子。就這樣讓他上場了。雖然剛開始兒子也有點害怕,但是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竟也勇敢地摸索著往前滑了。我看見場上另外一個孩子也是個初學者,老師讓他自己扶著牆摸索著向前滑,連初學者的輔助架子都沒有給他,身邊也沒有任何老師幫他,沒過一會兒,他竟然能放手地小滑一段路了。

要讓兒子學會自由滑行,需要的就是家長的放手。

小時候,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比較特別。在別人抓緊一切時間拼學習的時候,我媽媽卻讓我自由選擇自己的興趣。於是,我利用課餘時間參加了各種課外活動,小記者團、文學社社長、青年報主編…… 作為語文老師的媽媽說,這種方式叫作“無為而治”。“無為”是道家的思想,強調經過思考和判斷,能夠按照趨勢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道家中的“無為”又包含了兩種意涵:一種崇尚“天道”,即崇尚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另一種崇尚“人道”,即提倡人應當適應自然界。以前我不能理解這些複雜的理論,也認為我媽媽對我的管理可能太鬆散了。長大後才覺得受益匪淺,18 歲以後就離開家鄉開始獨立生活,在獨立的這段日子裡,我能夠很好地分配和管理自己的時間,取捨自己的興趣,計劃自己的未來。我媽媽的無為式的教育讓我學會了做自己的主人。由此我驚覺:媽媽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做教育也是一樣。在加拿大的求學過程中,我遇到的學校和老師大都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所有的作業和研究都必須自己獨立完成,因此我學會了自己查資料,自己寫論文,以及自己獨立尋求各方面的幫助。當我成為多倫多大學的一名講師時,我也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他們感興趣的世界。在課堂上,我對學生並沒有太多的要求,也沒有講太多條條框框的理論,而是教給學生一套研究方法,讓學生自己去寫報告。我用這套研究方法與學生一起探討許多有趣的社會議題,我教會學生如何去圖書館查資料,如何寫綜合陳述,如何尋找熱點知識。甚至我還花了很多時間與每一個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諮詢活動,回答學生在使用這些工具或寫報告時產生的問題。許多學生在課後都主動對這些議題做起了研究,當他們結束了課程後,他們通過自己的研究和報告,都申請到了自己喜歡專業的研究生。

很多學生在感謝信中寫到,感謝我為他們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和無私的幫助,讓他們得以發現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並且有機會有能力去自主探索這些全新的未知領域。我想,也許這就是高等教育和育兒的共通性吧。

我教給學生的研究方法,就像是兒子在學習滑冰時用的手扶支撐架子一樣,是一種工具,能夠幫助他們去自主探索未知的領域;當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會耐心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就像是兒子不小心摔倒,教練告訴他摔倒的原因並鼓勵他重新爬起來繼續前進一樣;我沒有給學生太多的要求,就像是我對兒子的放手一樣,讓他們能夠自由地滑行。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不但瞭解了我的孩子,也更加了解了我自己。我越來越體會到放手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瞭解到何時放手,怎麼放手,是父母多麼重要的一種育兒知識。

育兒是一場修行,是一場不斷觀察改進和學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讓我和我的孩子拉近彼此的距離,讓我們的家庭變得更和諧,讓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而這一切只因放手,一種接近於“無為”的方式,讓家長經過觀察和思考每一個孩子的天性而做出準確的判斷,經過有條件的引導,讓孩子選擇一條最適合他們天性發展的道路。媽媽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一路走來,我作為一個孩子,受益於“引導式放手”為我帶來的獨立自由、熱愛思考的性格,同時作為一名母親,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夠不受限於任何人為的改造,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希望他能夠健康、快樂、活潑地成長。

放手,是我愛你最好的方式。

在此我想特別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從小對我的“放手式”教育。同時感謝我的先生和兒子在我學習的道路上帶給我的快樂和無條件的支持。我感謝我的母校中國傳媒大學、西蒙菲莎大學和多倫多大學帶給我各種不同的思考和教育。我要感謝“凱叔講故事”讓我有機會向大家講述我的育兒故事,感謝編輯們對我的厚愛和支持,以及感謝一直支持我的粉絲朋友們,讓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一起結伴同行。

黛西

於溫哥華

2018. 03

到北美,重塑教育認知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出版單位:天地出版社

定價:39.8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