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专门负责挑毛病的岗位——北宋用到极致的“台谏”制度

赵匡胤又借鉴了唐代官制,设置了专门的财政机构——盐铁、度支和户部三个财务专门司局,号称“三司”。三司的性质,有点像本朝建国早期的“计划经济委员会”,用经济的手段来调控整个国家的发展。三司的最高领导,叫做“三司使”。“三司使”类似于大宋中央政府分管财务的国家副主席角色——大宋股份有限公司的CFO,这个级别要比原来的户部尚书(财政部长)整整高了一级。

三司的设立,首先是严重架空了原来户部的职能,盐铁主管盐铁工商,度支掌管预算漕运,而户部只能掌管全国户口和普通赋税,沦为只能够到处找老百姓“收公粮”的催粮队;三司设立的另外一个用处,限制军队。不管是枢密院,还是三衙,每笔财政预算,都要事先向三司报备。而每花一分钱,都要和三司去扯皮。

用财政的柔性手段牵引整个国家,而不是军事的暴力机器来控制整个国家,赵匡胤设立的“三司制度”,可谓用心良苦。这个貌似强大的三司,同中书省,枢密使三个职能部门并立,号称“二府三司”,“政”“军”“财”三权分立。这个基于国家层面的三权分立,一直沿用到了一个多世纪后的宋神宗年间,才被变法图强的王安石予以废止。

	所以,宋代前期的军制,充分发扬了民主议事的程序,如果边境有变,朝廷上下的一众官僚,就会率先展开口水横飞的大辩论。什么三衙和枢密院,什么三司和三衙,什么主战派或主和派,总是要屁股决定脑袋地维护自己的行政立场。所以,有宋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吵架能力都特别强。不仅仅是大臣们之间吵,有时候皇帝也要参与其中,而且皇帝吵架未必吵的过大臣。反过来讲,在吵架这件严肃的事情上,文人士大夫们还不一定买皇帝的帐。 

当然,吵架归吵架,这还没有算上大宋王朝“台谏”制度下,专门负责骂人的御史与谏议大夫们。御史负责监察,专门针对大小官员论是非;谏议大夫负责进谏,专门针对皇帝提意见。帝国对于台谏制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果在规定考核时间内,御史们和谏议大夫们没有弹劾上奏,就要给台谏官员们扣工作绩效,年底扣年终奖。总之在大宋官场严格的考核体系下,这些人天天都琢磨着怎么给官员和皇帝找茬,有时候是小题大做,有时候是无中生有,反正总能找到骂人的理由。这些专业就是负责掐架的主儿,如果也参与军情讨论,你能够想象到开会的时候会有多热闹。

所以,哪怕军情紧急的时候,经常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被各路神仙吵的脑仁疼,中央各部委的官员们每个人挂着一脸口水,而作为名义上最高行政者的宰相们则在一旁说着不疼不痒的风凉话。台谏官员们则拿着小本做记录,看看下个月弹劾谁,来完成自己的绩效考核。

宋太祖赵匡胤活着的时候,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尚且可以乾纲独断。而赵匡胤万一不幸突然驾崩呢?新皇帝甚至是年轻的皇帝,能否驾驭这复杂的军事官僚系统呢?

中央政府专门负责挑毛病的岗位——北宋用到极致的“台谏”制度

这个军事体制,赵匡胤煞费苦心。

作为开国皇帝,宋太祖,已经完全被一百多年的军人政治吓怕了。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赵匡胤用立法的手段,限制了军人的地位与权力。

从此以后,整个大宋王朝重文轻武成为一种基本国策,与此相对应的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言论自由得到最大的保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