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权高于政权,政权高于军权——北宋政治开明,经济昌盛的根源

当时五代北宋,沿袭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六部制本身是个好制度。

比如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充分体现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中书负责起草议案,门下负责审核议案。门下省觉得议案不妥,就退回到中书省重新起草议案,门下省认为可以的议案,则提交尚书省,尚书省统一发布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去具体执行。所以,中书门下省的掌门人,往往被称为宰相,从而成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人。不过自唐末以来,相权被严重削弱,地方军事实力派的节度使们做大,导致了上百年的战乱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充分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他在中央重新确立了相权。然而,鉴于唐代早期宰相权力过大的局面,赵匡胤又不敢放兵权,于是就把军权从相权手中剥离出来,专门设置了一个叫做“枢密院”的掌兵机构,枢密院的枢密使直接向皇帝汇报,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宋徽宗的媪相童贯,有相当一段时间的职务就是枢密使。枢密院成立之后,原来的六部中的兵部,则沦为了负责皇帝仪仗和选拔武举人的机构。也就是说,北宋兵部的主要职能,跟出兵打仗并没有什么关系,不研究兵法而是专门培养踢正步和搞仪仗,还有负责组织全国军事考试之类的工作。

赵匡胤的想法还不止于此,因为看起来,枢密院的权力还是过大。

于是在枢密院的基础上,赵匡胤重新整合了“三衙”。“三衙”,也就是前文讲到的殿前军和侍卫亲军这“两司”的变种。在两司的基础上,赵匡胤把侍卫亲军整体切割成两部分,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再加上殿前军指挥司,统称为“三衙”。三衙成立之后,由三衙统一掌管军队。

这样一来,枢密院能调兵而不能掌兵,三衙能掌兵但不能调兵。

这还不算完,如果遇到边疆有战事,枢密院和三衙都要靠边站。大宋皇帝会根据战争的形势特事特办,选择自己信任的“率臣”来挂帅出征。而原则上,率臣平时既不能掌兵也不能调兵。

这依然不算完。

赵匡胤又借鉴了唐代官制,设置了专门的财政机构——盐铁、度支和户部三个财务专门司局,号称“三司”。三司的性质,有点像本朝建国早期的“计划经济委员会”,用经济的手段来调控整个国家的发展。三司的最高领导,叫做“三司使”。“三司使”类似于大宋中央政府分管财务的国家副主席角色——大宋股份有限公司的CFO,这个级别要比原来的户部尚书(财政部长)整整高了一级。

财权高于政权,政权高于军权——北宋政治开明,经济昌盛的根源


-----------------

备注:本文是一本书的其中一个小节,整本书的名字叫做《魔方中国史》。欲知上下文,请关注“唐岛渔夫”头条号。更多最新内容,请关注天涯煮酒论史版块的原帖——“打乱顺序重读中国历史”,原贴已更新三十五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