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米》有感

《賣米》有感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賣米》的文章傳遍朋友圈,這篇文章是已故北大才女、北大法學院1997級學子張培祥的舊作。《賣米》沒有華麗的辭藻,只用平鋪直敘描寫了作者和母親去賣米的辛酸歷程 。

《賣米》有感

《賣米》可以說十分接近作家餘華的現實版《活著》,為了生存,為了讀書,為了明天。

似乎只是為了簡簡單單的生存,他們就已經耗盡了全部的力氣。

《賣米》有感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確,詩和遠方真真實實是存在的,但是在似乎遙不可及的詩和遠方面前,我們似乎更要面對眼前的苟且,因為我們要生存下去。

舊時代有賣炭翁,新時代有賣米君。這裡不需要浮誇,不需要偽裝,反而是一種真真切切的生活,實實在在的人生。

《賣米》有感

我們一直在說藝術來自於生活,卻總是高於生活,在浮躁的社會下,在時下流行的各種網絡小說,我們離真實的文化似乎越來越遠。迴歸平淡,而平淡之中的那種現實主義才最有力量,歷久彌新。

這篇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什麼語言技巧,他只是在平平淡淡中描寫著現實。而正是這種迴歸真實的描述,讓人感覺到一種來自於社會底層的真實,穿透霧霾,直擊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賣米》有感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無論當下社會流行什麼寫作技巧與風格,但始終不能代替人的基本感情,一部好的作品,他的底色應該是真善美,只有在這種底色上,通過作者的描寫,才能夠與讀者產生情感共鳴。

《賣米》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