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單車智能」的阿里,在車路協同這條路能走多遠?

之前曾有人給自動駕駛提出過一個構想,可修建一條專門開自動駕駛汽車的高速公路,這條封閉式的高速路上可設置各種信號基站,一切設計都基於自動駕駛汽車的需求,以最大限度測試自動駕駛技術,推動研發。這個構想最終當然沒有實現,因為並不經濟,也不符合研發規律。不過近日,阿里巴巴與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共同成立了車路協同聯合實驗室,探索自動駕駛和道路智能化解決方案。而今日,百度也宣佈了Apollo車路協同方案正式開源,成為全球首個在車路協同領域內進行開源的企業。Apollo開放平臺將從車端的開源,升級為“車端”與“路側”的全面開源。車路協同的問題被兩家互聯網公司搬上了檯面。

發展無人駕駛沒有迂迴路徑

當前主流的自動駕駛研發方向,似乎都將重點放在單車智能方面,也就是車端的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上,谷歌、uber、百度、通用、福特等大廠都是這個方向。因為全球的公路里程是個天文數字,其中僅中國就有公路里程約47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約13萬公里左右,位居世界第一。一項技術的普惠性是建立在通用性基礎上,在自動駕駛技術被廣泛接受之際需要考慮一個問題,到底是讓這項技術去與龐大的公路網絡系統進行銜接,還是讓龐大的基礎設施對自動駕駛技術做出妥協?

阿里達摩院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王剛認為,“車路協同則匹配研發‘聰明’的道路和交通設施,讓車與路能完美配合,讓自動駕駛更容易實現。,單車智能不是重點”換言之,阿里給出的答案是,車端智能不是重點,將主攻車路協同。車路協同能為自動駕駛上路增添一層冗餘安全保障,如虎添翼,這一點上我非常認同。然而這並不代表在技術上簡化單車智能,把高速路修得再好,沒有技術過硬的車子跑在上面也沒多大意義。

缺少“單車智能”的阿里,在車路協同這條路能走多遠?

阿里選擇的“迂迴路線”總結起來不外乎三點:1、阿里的達摩院今年4月才宣佈入局自動駕駛,起步較晚,技術上已落後先行者太多,更不要說在實車上路測試驗證環節上的車距。2、阿里熟悉商業生態玩法,但並不熟悉技術玩法,這等於是揚長避短。3、阿里的固有習慣是不偏好高成本技術解決方案,對技術迭代導致的成本下降耐心不夠。基於這三點自身條件,阿里自動駕駛選擇了這麼一個“簡化單車智能,主攻車路協同”方向,說白了其目的在於避開技術領先者的鋒芒,用迂迴方式抵禦先發者帶來的衝擊。

自動駕駛的研發目前進展迅速,已進入L4的超高度自動駕駛階段,已有成車上路。L4是系統操控的自動駕駛,受一定具體工況所限,而到了L5的全自動駕駛階段,汽車將可應對所有工況,實現真正的全自動駕駛。當前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成本較高,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所需不菲,一臺L4自動駕駛車輛需至少20萬美元的各種設備才能跑起來。不過這只是在汽車還未投入實際商業應用的情況下,一旦商業應用普及開來之後,成本將會顯著下降。所有的科技產品都是這個路數,自動駕駛應該也不例外。此外,某些技術如激光雷達的探測距離短、高精地圖的更新頻率達不到即時等,也是有待攻克的難題。如果以攜大筆資金入局的投資者心態去看,現有的自動駕駛技術肯定處處是問題,就連數據傳輸的物理極限都是問題,因此必須要迂迴去找解決方案,就像阿里的這個“靠車路協同彌補單車智能短板”一樣。

但在技術研發者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在未來並不是問題,因為信息技術發展的腳步從未被中斷,只是有快慢,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本身並不僅僅是製造出一臺能開的無人車,更是推動了現有問題的加速解決,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於技術發展本身是大有益處的。

阿里所說的“單車智能不是重點”,是一種對無人車而言的反動,是本末倒置。如果投入巨資將一條公路進行信息化改造,然後再讓技術上不成熟的無人車上去跑,這從本質上並不是在造無人車,而是在造智能公路。這樣的戰略不得不讓人想到了“佔道思維”,而並非是真正在系統性地解決未來的問題。

車路協同需要有“車”也有“路”

若說到應該先有路還是應該先有車,這並不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之類的困惑,而是兩者互相依託,畢竟我們所構想的車路協同系統,是建立在無人駕駛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交通系統的智能化。車路協同,“車”和“路”都是繞不開的環節。

而百度提出的路徑則是“單車智能”與“車路協同”兩條腿前行。百度認為“車路協同”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它涵蓋三個方面:路側、車端以及連接路側和車端的通信聯絡,這三個方面都需要有很強的能力,缺一不可。而由於“車路協同”最終服務於車端、服務於自動駕駛,所以來自車端的經驗和需求尤為重要。這也是為什麼Apollo開放平臺先是開源車端的自動駕駛技術,在車端積累了測試數據和生態能力之後選擇開源車路協同方案。

一直以來,百度給業界的印象是專注於無人車車端智能的開發,但實際上車路協同是百度早就在布的局。百度早在2016年就組建了團隊研發V2X車路協同技術,成為國家03專項《5G支持ICT融合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的牽頭單位,並且其研發是全棧系統性研發,涵蓋了軟件、硬件和系統的開發。

缺少“單車智能”的阿里,在車路協同這條路能走多遠?

對於車路協同系統來說,正印證了那句“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路”怎麼造,終歸還是要看“車”,沒有大量的無人駕駛汽車測試數據作為支持,“路”途不僅會十分顛簸,或許還會走到錯誤的方向上去。所以相比之下,百度的思路就順利成章很多——先夯實車端基礎,同步發力路側智能。百度目前擁有國家多地簽發的自動駕駛汽車路測拍照,允許上路測試,已經累計了大量的試驗數據和測試結果。並且,百度在車端的技術、經驗以及生態能力能夠快速移植到路側。“無人車”跑的多了,智能的“路”自然就成了。

車路協同是一個需要形成生態的大工程

車路協同另一個必要條件,是透明化的聯動創新、共享開放的平臺,讓車企、tier1、機構、通信廠商、交通設施製造、科技企業各路玩家之間的數據能夠充分打通,實現資源共享,這個生態才能運轉起來。向政府要一些政策和支持當然有好處,但市場經濟最終還是效益優先,各方憑什麼把數據公開出來讓你給他們共享出去,你至少也得給合作伙伴一些好處才能達到目的吧。

從阿里的現有情況來說,有錢是沒的說,但4月才正式入局自動駕駛,就拉開了一張生態的大網,這是並不現實的事情。自動駕駛的生態締造者首先需要有完整的技術佈局,也就是說你自己首先要有能造無人車的技術和能力,然後才可能把這些技術和能力與合作伙伴分享,讓大家都加入到這個生態中來。在公路上鋪設信號基站,僅把自動駕駛汽車行駛的基礎設施搭建起來,是沒有人感興趣的。而且,這些基礎設施的搭建也是個天文數字,遠不是阿里一家可以承受的,只是不知到時候又會有誰來買單。

當前汽車產業鏈缺的並不是錢也不是政策,而是真正的技術,這一點又恰恰是阿里自動駕駛的短板所在。也就是說,阿里並沒有構建這個生態的能力,但通過這個方式低成本介入自動駕駛產業,倒是有一些可能的。

當前自動駕駛比較成型的生態平臺,例如百度的Apollo,已有超過上百合作夥伴加入,另有上萬個開發者為平臺添磚加瓦。這個生態平臺只要再做大一些,就完全有能力去做任何自動駕駛商業應用的落地,車路協同也好,智能交通也好,總還是要諸多參與者加入其中。這個能力阿里沒有,但百度Apollo是有的,非常適合去做這件事。今天宣佈開源車路協同也印證了這一點,百度已經與大唐電信集團、千方科技、中國聯通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代表性企業展開合作,與各大高校進行合作,將Apollo進行開源,百度提到,這些行為都將幫助開發者、企業在更高的水平上合作創新,不用再重複造輪子。

在無人車方面,沒有技術就沒有合作伙伴,也無法形成生態,更無法形成標準,後發者唯有老老實實做研發,用高超的技術能力帶動整個產業向前發展,除此之外別無他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