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8年9月)在京举行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8年9月)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君荣)9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对2018年8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华融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经理助理伍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凤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于春海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于泽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面对中美贸易摩擦、非洲猪瘟和洪水等冲击,8月份的宏观经济表现总体平稳,体现了我国经济基础较为稳固,有较高的韧性和较大回旋空间。总体而言,我国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贸易摩擦不确定性引发进出口和投资波动等周期性风险本身是可控的。

报告认为,我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长期缺乏足够的内生动力,难以重新走向自我可持续增长。这种长期乏力在贸易摩擦环境中会进一步放大短期风险因素,成为最大的风险来源。经济缺乏内生动力的重要原因是一个看起来很悖论的现象。在我国特有的产能扩大型创新模式下,低价格弹性的生活必需品制造业生产率快速提升后,没有产生相应的产业升级,这种部门的快速发展导致经济长期下行。未来政策核心取向应是促进传统制造业走向先进制造业,促进具有积累性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是无资本和技术积累特征的新经济模式。

报告认为,在这个取向下,减税好于扩大基建,但都不是最有效政策。结构调整要求的资产价格重估、人力资本培训、高昂的转移成本,不是市场能自发完成的,需要政府,特别是党对经济管理的介入,调整利益格局。针对转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选择,但是在执行中需要从上游行业减产能转移到关注接近消费端的下游行业转型。由于短期风险自身是可控的,最大的风险来源是转型迟滞放大短期冲击,所以宏观政策在适度关注短期的同时更要关注产业转型,关注宏观政策的产业效果,要以促进产业升级为判断政策的依据。

与会嘉宾围绕8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点评,并各自发表了精彩的观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