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中秋特稿」贾晓奋散文:月依旧,境已非


「河曲中秋特稿」贾晓奋散文:月依旧,境已非

【河曲中秋特稿】贾晓奋散文:月依旧,境已非


河曲视窗网特稿:(通讯员 贾晓奋)熟悉优美的旋律在屋间袅袅轻旋,扣动心弦的歌词在耳畔静静回荡。透过轻纱微遮的窗栏,一轮月色无遮无拦地肆意倾泻,柔柔的,静静的,给整间屋子笼罩上了神秘的色彩。“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辗转缠绵侵蚀着我的内心,我知道,只有中秋节的月亮才会有这种不可抗拒的魅力,让人忍不住隔着窗纱还要频频回首。沉浸在这样柔美的月色中,我才在倏忽间意识到又一个中秋节已然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的身边。或许是平时太过于忙碌了,此刻的宁静和柔美显得分外珍贵,就这样静静地把中秋圆月之光当做现代化明灯,任凭一首接一首曲子循环播放,各种思绪在这静谧柔和的月色中如潮水般涌现。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曾记得前几年我也在中秋节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应邀写了很多文章,这些文稿的内容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反复再现,细细回首,写得最多的还是回忆童年时期和哥哥期盼吃到渴望已久的月饼的情形,更多的还是怀念妈妈做的月饼的味道。而今,儿子在不经然之间已经长到了我们当时围着妈妈做月饼那般大小,唯一不同的就是,儿子再也不会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催着妈妈早点做月饼好让自己一解馋劲儿,因为没有了那种难得的对月饼的期盼劲儿,中秋节对于他来说也好像没了什么意义,而今的他关注更多的是中秋节的假期,因为在那样的假期里,他才可以尽情玩耍。在他的意念中,关注更多的是挂在深蓝色天际中的那轮圆月为什么在这一天会分外明亮?多少年如一日,人们为什么对中秋节这轮圆月情有独钟,亘古不变?

是啊,不曾有期翼,也就没了仪式感和珍视感。在我孩提时代,因为食物的单一和紧缺,一年仅能吃一次的自制月饼似乎成了生活中最迫切的期待,因为漫长的期待,月饼的味道也分外香甜,月饼的记忆也停留在了那香味弥漫,馋涎欲滴的时代,那时候吃月饼的仪式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不曾有半点模糊。妈妈做月饼的时候,总会先做一个直径大约15厘米的大大的圆圆的月饼作为进贡月儿老爷爷的珍品,这个月饼也是所有月饼中最讲究的一个,妈妈会用红色的胭脂在上面点缀最漂亮的图案,然后配上各种各样的珍贵水果。专等夕阳西下,月上柳梢头的时候抢在别人的前面把这个最珍贵的月饼放在院子里能被月光照到的最显眼的方桌上,然后点燃爆竹,隔着天际告诉月儿老爷爷来吃我家最香甜美味的月饼。在进贡月儿老爷爷之前,我们小孩子的脏手是决不能去碰这个月饼的,用妈妈的话说,弄脏了月亮老爷爷就不会光临我家给我们送祝福了。而我们也会虔诚地听妈妈的话,互相提醒着围在一起用眼睛盯着看,绝不用手去碰。经过漫长的期待,觉得月儿老爷爷吃饱了,也把福气传递到了月饼当中,妈妈一声令下,我们便会迫不及待地伸手去分吃这个期待已久盯了半天的大月饼,也期待能把所有的福气全都吃到肚子里,祈求自己将来能过上想要的生活。现在想来,正是因为吃月饼时的那种仪式感,让我们总是懂得珍惜生活中的分分秒秒,也总是把那份美好的记忆小心翼翼地珍藏。

月依旧,境已非!儿时的那般记忆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变成一种永远的怀念和追忆,如今再沐这轮圆月的光辉,感触最深的却是时不待我,遗憾倍增的惆怅和落寞。诗仙李白用“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来感叹月亮和人生的牵绊,诗圣杜甫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抒发圆月和思乡的藕断情思,温庭筠用“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来描绘秋月与秋景的清冷之美,李清照用“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来抒发自己的诸多情思。隔着窗纱,我依然能感受到这轮圆月带给大地的光辉,可是,在这清冷的光辉下,氤氲着多少离人愁思?这轮普通的月亮正是被赋予中秋节这份厚重的仪式感而分外惹人注意,生命赋予我们太多责任,恍然间才发现,岁月过往中,我们的生活中缺失了太多的仪式感,以至于在此刻的静谧之中遥望孤月,竟然有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

早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无奈和感慨,此时,月色弥漫的静夜里,虽然月依旧,境已非,可我还是努力让自己的思想游离,希望能找到曾经的仪式感,像儿时虔诚地咬下进贡月儿老爷爷的那个大月饼那样品味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找到久违的那份仪式感,让生命在每一个中秋之夜都能保持天际那轮圆月般亘古不变的最本真的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