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将到跋扈自雄,通过左良玉看明朝的覆亡历程

在崇祯十七年中,左良玉可以说是一个贯穿始终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通过左良玉从良将到跋扈自雄的变化历程就能看透明朝的最后覆亡。

左良玉初为辽东车右营都司,与后金作战屡立战功。后因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御下不严被袁崇焕赶回了家。崇祯三年己巳之变中被起复官职投到将军马世龙手下,被派遣跟随游击曹文诏支援玉田、丰润,与清兵在洪桥、大堑山、遵化等地大战,战后因攻与曹文诏获得增秩的赏赐。崇祯四年七月,孙承宗想要恢复之前被高第放弃的右屯、大凌河等地。原本想要派出的总兵尤世威因为需要守护皇陵,就改派左良玉帅兵前往。看透孙承宗意图的皇太极立即发兵前往阻止孙承宗,左良玉挥兵与敌激战于松山、杏山,战后论功,左良玉排在第一位。崇祯五年,叛军进入河南意图攻略怀庆地区,左良玉受命领兵前往,由此开始了左良玉平乱生涯。

从良将到跋扈自雄,通过左良玉看明朝的覆亡历程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能在关宁因功混出头的绝非等闲之辈皆为智勇双全之良将。左良玉能在宁远兵变后,知耻而后勇屡立战功,可见此人确实也有些本事。史载左良玉‘骁勇,善左右射。目不知书,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以故战辄有功。’面对号称不可战胜之敌人尚能如此,奉调入内参与平叛的左良玉真可谓是如鱼得水。这里还得再说说这个己巳之变,皇太极的一次军事冒险给明末所造成的影响是何其巨大。反应到明朝的平乱战争上就是:由己巳之变开始明朝内的叛军实力达到了第一个分水岭。在己巳之变前,西北地区的叛军只是能攻陷一些防守空虚的县城,劫掠一番后就撤退再寻找其它守卫不足的地方。一旦遇到明朝官军,不管是破败不堪的卫所军还是精锐的边军往往一触即溃。彼时的叛军构成是以重灾区陕西澄城、府谷、安塞等地一些想找条生路之人,联合各地的山贼、强盗、因哗变不敢归营而啸聚山林的少部分官军。这个时期说他们是流寇一点都不冤枉。

但是己巳之变中,先后有数支勤王的边军哗变,逃归的途中有少部分被沿线督抚拦杀,其余尽皆从贼。这样一来可就麻烦了,本来叛军不事操练、不经行伍、不习战阵,虽有义军之名,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遇上稍加训练的明朝官军就是望风披靡。可是大量精锐边军的加入,使得叛军的实力瞬间暴涨。明朝那些早已破败不堪的卫所军面对这些拥有精锐边军压阵的叛军时,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溃败。西北叛乱瞬间就从小疾变成大患。左良玉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被派到了平乱前线。

要说左良玉也真不白给,到任之后很快就让有些起色的叛军见识到了他是靠什么在关外屡立战功的。

崇祯六年正月流寇陷阳城,左良玉挥军败之于涉县之西陂。这是左良玉到达前线后取得的第一场胜仗。此后左良玉一发不可收拾,同年三月左良玉击贼于万善驿,追至柳树口大败之,擒贼首数人;当年夏季屡破贼之于官村,于沁河,于清化,于万善;当年秋良玉连续败贼济源,又败之永宁青山岭银洞沟,又自叶县追至小武当山,皆斩贼魁甚众。但是这个时候左良玉的内心发生了第一次变化,因为从己巳之变后崇祯开始恢复向各镇、前线大将军中派出监军内臣,这些监军的指手画脚引起了左良玉的极大不满。但此时左良玉手中只有河南镇兵七千与带来的昌平兵两千,并且周围官军势大还有崇祯派出的京营兵压阵,左良玉的所思所想还是杀敌立功。

崇祯六年冬左良玉与崇祯派出的京营兵合作连续败贼于柳泉、猛虎村,眼见形势不妙贼张妙手、贺双全等三十六家诡词乞抚。对此左良玉与各部官军并不同意,认为只是他们的缓兵之计。但是监军内臣却为了争功,满口应允,随后叛军趁着天寒河面结冰破围而出。

从良将到跋扈自雄,通过左良玉看明朝的覆亡历程

崇祯七年因陈奇瑜轻信车厢峡中的叛军诡词乞抚,导致功亏一篑,叛乱祸及湖广河南山陕,左良玉被安排专职镇守河南。由己巳之变开始到崇祯六年贼势大炽,官军多畏贼,不敢与之交战。经过七年战争的汰弱留强,此时的左良玉已经成为朝廷在河南的依仗,感觉到此时自己愈发重要的左良玉已经露出了跋扈的苗头。史载‘良玉在怀庆时,与督抚议不合,因是生心,缓追养寇,多收降者以自重。督抚檄调,不时应命,稍稍露跋扈端矣。’这个时候的左良玉已经开始不守规制,收降纳叛、养寇自重。叛军此时实力虽然增强,但是朝廷方面由于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的通力合作以及关宁军的陆续内调,实力也大大加强。左良玉虽生有异心,但是他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这个时候的崇祯对于左良玉还能做到赏罚分明,而左良玉也忌惮朝廷的实力害怕被处罚导致彻底失势,就又开始了积极作战。从崇祯八年到崇祯十一年卢象升,洪承畴和孙传庭陆续赴京师勤王。这之间由于三人陆续击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左良玉对于战功的渴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着朝廷在平叛各条战线的节节胜利,整个帝国境内官军士气为之一振。在这一时期,我们能看到明末的一种新变化。十余年战争之后,还能活跃于前线的要不就是老油条、要不就是真正有才能之人,这其中前者占据多数。由此带来的就是一些不良习气比如杀良冒功、虚报战功等开始在官军中蔓延。由此所造成的就是:一旦流贼势大,朝廷势弱,就会出现大量畏敌避战的情况,各地督抚对于镇将开始大面积出现调不动的情况,这个时候朝廷因为还需要依靠这些人就不得不放任、笼络,进而导致叛军纵横无敌;而当忠于朝廷的洪、卢、孙等人连连胜利,这些人因为害怕之前的举动被朝廷治罪,就会积极作战,朝廷所面临的形势就会大好。之所以在崇祯十二年前后,朝廷能将一大批之前作战不力的各镇将领论罪,其原因也就在于此。对各地将领的调度失常意味着明朝的最终灭亡由此正式开始。

这期间左良玉虽然积极作战,屡立战功,但朝廷明显也加紧了对左良玉立威:比如崇祯九年巡抚杨绳武弹劾左良玉避贼,朝廷责令其戴罪立功;比如崇祯十年左良玉纵敌劫掠,崇祯诏令左良玉落职戴罪。崇祯希望通过恩威并施控制好左良玉,可是左良玉却从崇祯对其的处罚看出了崇祯还需依靠他不敢采取特别严厉的处罚。于是其也开始了对崇祯的试探:比如崇祯十年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檄良玉入山搜剿,不应,反而放兵劫掠,朝廷并没有什么反应;又如崇祯十年令其落职戴罪,后虽因功复职,但崇祯已经看出左良玉骄纵难制,于是就想将其调离换个地方,结果左良玉就趁‘贼东下袭六合,攻天长,分掠瓜洲、仪真,破盱眙。良玉坚不肯救,令中州士大夫合疏留己。’虽然崇祯也知道这是左良玉搞的事,但最终还是打消了念头。

至此左良玉终于摸清了崇祯的态度:只要自己实力够强,崇祯就不敢把自己怎么样!有了这样的认识左良玉就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朝廷拨付的军饷只是按照他的九千额兵,他纵兵为祸一方,名曰‘打粮’。朝廷却屡屡以左部势大而不敢明赏罚。各镇眼见左良玉的例子在,就有能力的招兵买马、没能力的就畏敌避战保存实力借以要挟朝廷。

为什么会有‘传庭死,而明亡’这句话,其实说白了孙传庭部就是朝廷手中最后的力量,有了这至力量存在朝廷还能制衡各镇,各镇也不敢太过嚣张。但是孙传庭部一全军覆没,崇祯就连只有几千人马的唐通都电不动了。到了这一步,崇祯所能做的就只有等待灭亡了!

从良将到跋扈自雄,通过左良玉看明朝的覆亡历程

​左良玉此人确实有大才,也是一名相当优秀的统帅。杨嗣昌督师时,面对杨嗣昌想要堵截叛军去陕西或者入楚的命令,左良玉就明确的指出‘蜀地丰饶,流贼急需粮饷,必然入蜀。如果按照杨嗣昌四正六隅的那一套,分兵各地企图将流贼围困起来,势大的叛军破其一点必然导致全线崩溃’,随后左良玉统领各部于玛瑙山大破叛军。但是此战后左良玉就基本不把杨嗣昌看在眼里了,要知道杨嗣昌可是当时崇祯最为信任的重臣,左良玉此举就表明他对崇祯的轻视。皇帝在将领那里失去威严,王朝的灭亡也就进入了倒计时。

一个左良玉从良将到跋扈自雄的蜕变,可以说就是皇帝的种种失策一手促成的,这个本该在乱世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无双良将最终竟落得个乱臣贼子!时也、命也,其实都不是,一个左良玉都驾驭不好,又谈何中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