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覆灭与迁都北京有很大关系?非也!

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开国的明太祖朱元璋是从南方开始打天下的,以江南为基地先后战胜张士诚,陈友谅等起义军首领,以南京为首都建立大明,并以稳固的南方为大后方北进推翻元朝实现汉族人民再次统一全国的。而在朱棣起兵把侄子朱允炆拉下台后,却不顾朝野反对,执意迁都北京,使整个明朝中心北迁,也改变了南京和北京这两座城市的命运。

明朝的覆灭与迁都北京有很大关系?非也!

但是,最近有人却表示明朝灭亡之路的发展,和明朝第3个皇帝朱棣迁都北京脱不了干系。他们说因为北京离北方游牧民族太近,很容易遭到他们的攻击和占领,从后来明朝历史上北京数次受到兵临城下的威胁也可证明这一点。他们认为,假如不迁都,明朝政府中心可以在远离威胁的情况下存续更久,南京战略纵深大,而且还有长江天险,这对于北方部落的旱鸭子来说是很难逾越的障碍。这样一来,即使最终清军入关,也没法迅速使明朝覆灭,至少可以像南宋那样划江而治,为图谋反击争取时间。

明朝的覆灭与迁都北京有很大关系?非也!

真的是像他们说的这样吗?明朝不迁都真的可以存续更久吗?我觉得不会,而且恰恰相反。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汉族王朝最大的威胁正是来源于北方。南方(很南的如云南,广西)当年还是蛮化之地,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虽也有民风彪悍之地,但多是单打独斗,并不容易形成有规模的组织,更不用说成立政权,因此南方久久被汉族统治在手里,最多处理处理土匪流民。而北方部落可就不同了,游牧民族好战善战,虽没有稳定住所却有稳定的部落组织,又加上生活环境恶劣,迫使他们不得不发动战争去中原抢掠汉人。而在这些斗争过程中他们渐渐成长,越打越强,越打越先进。所以,中国历史上汉族王朝的覆灭多出自北方部落之手 ,历朝历代最头疼的也就是北方防务,什么匈奴啊,鞑靼啊,瓦剌啊,契丹啊等等,都是历史上常见的的不安分群体。

明朝的覆灭与迁都北京有很大关系?非也!

所以说,汉人政权只要守好了北方,基本上可以保证国家太平。而朱棣那会儿守北方的是谁呢?正是当时的明成祖,造反前的燕王朱棣。我们可以看他迁都后干了什么?首先就是用兵,频繁的对元朝残余势力用兵,打的他们仓皇远逃,对明军望而生畏。强势用兵,再加上通商怀柔,保障了大明北境数十年的太平。

明朝的覆灭与迁都北京有很大关系?非也!

有人说,不迁都不能实现这样吗?抱歉还真不一定。一来,不迁都的话朱棣只能在遥远的南方凭战报做猜测性的决定,对北边的情况做不到及时的了解;二来,都城如果在南京,那么布防重点势必在南方,这样一来用于北境作战的军队便少了许多,而且明军本来大多是南方兵,如果不是在北方经历长期磨炼的话,即使从南方应急拉过来也很难打得过元朝骑兵;第三就是后勤问题,打仗是要钱的,北方战事多的话就需要从南方大量的运去粮草辎重,运送本身也要消耗资源,可能一车粮食从南方运到战场连三分之一都不剩了,代价太大。但是如果都城在北京,以北京为中心必然要广泛发展,各地每年上交的钱粮也会囤储在北方,这样一来在战时后勤调度上将会方便不少。

明朝的覆灭与迁都北京有很大关系?非也!

北方,北京是朱棣成长的地方,那里见证了他的名将之路,也奠定了他的夺位根基。而且从战略上讲,北京傲立北境,扼守辽东连接关内的咽喉地带,且相比南方,在北京更容易了解对北方部落动态并对其用兵,防止其逐渐壮大以保证国家太平。可以说这一项政策明朝一直也坚持的不错,后期清军的壮大实际是当时的明末大将李成梁的疏忽和纵容造成的。李成梁当年曾利用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等去诱降部落首领阿台,但未等他们撤出城外就又突然出兵,导致努尔哈赤的数位亲人惨死在乱军之中。李成梁对努尔哈赤心怀愧疚,加上两家本来就有些姻亲关系,所以李成梁在之后的日子不仅为努尔哈赤的部落申请到了三十份通商敕书(可以做生意赚钱),而且在严厉打击其他部落势力的同时却对努尔哈赤部落的异常发展置若罔闻,坐视其慢慢变成一家独大的北方部落,这才有了后来惨烈的萨尔浒之战,才有后来的皇太极和清军入关,但这并不能怪朱棣迁都。

明朝的覆灭与迁都北京有很大关系?非也!

诚然,如果都城在南京,清军推翻明朝确实要更费一番周折,但明末的根本问题是吏治腐化,朝廷涣散,是前几任修仙和贪玩皇帝积累的恶果,明朝的覆灭不是一点儿距离和一条长江挡得住的。但同时,如果都城在南京,明朝也做不到对北方的强控制,北方可能早就失守了,即使能勉强像南宋划江而治一段时间,丢了北方的汉族政权迟早都是要被北方消灭的,后来南明的快速覆灭不也说明了这条路不可行吗?

明朝的覆灭与迁都北京有很大关系?非也!

所以说 假如朱棣没有迁都北京,我觉得,明朝不仅不会存续更久,恐怕会亡地更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