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大志、做大事、走大道——专访欧阳中石先生有感

文/岳石(书画家、中访网特邀评论专家)

中国书法艺术,几千年来像群星璀璨的银河系,光辉夺目,有几颗明星特别耀眼。

李斯、王羲之、李世民和当代升起的欧阳中石等。

秦朝以李斯小篆统一了文字,打下了书法文字基础。

王羲之,把书法推向艺术高峰,树立了艺术典范。

李世民,把书法作为科举考试内容之一,推动了书法艺术大发展。

欧阳中石,确立了书法地位,建立了书法教育体系。

从上面的文字的有序排列可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是从远古到秦代、从秦代到当代,源远流长,与国同步与民同行。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书法是民族的艺术形象,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堪称国粹国艺。几千年来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献身。当代的欧阳中石教授对书法教育、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对承前启后引领书法艺术从低谷走上复兴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欧阳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从首都师范大学相识到去年钓鱼台国宾馆相逢,三十年过去了,先生一句“好好教书法”没有忘,好象君子协定,一言九鼎。一句话,一辈子,我教书法,一教就是二十八年。

这些年,先生给我的印象就是:中石——忠实。忠实于国、忠实于业、忠实于道。

中石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文化巨匠、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家、艺术家。其成功之道是“三大”:立大志、做大事、走大道。

立大志

人活着意义何在,意义应该对人类有意义。——欧阳中石


立大志、做大事、走大道——专访欧阳中石先生有感


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岳飞说有志者事竟成。而欧阳先生却说:“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这当然是调侃之词。

先生说的“少无大志”正是胸有大志,只是模糊不清,没有具体的个人打算。这跟当时的时代是相符的。有大智慧、没有小计谋。有大事业、没有小算盘。

先生今年八十四岁,身心健康,神气十足,哈哈大笑神仙一般。他活得那么光彩,那么轻松,一不小心活了个天下尽知的名人。无心、无意、无计划。好就好在“无心”上。有位哲人说:

太精明难成大器

成大器者必然糊涂

大商无算,大人不计

欧阳先生是个不精于算账的人。他说:“人活着意义何在?意义应该对人类有意义,只要对人类有意义,需要我做,我都做”。

欧阳先生比共和国大二十一岁。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要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又要摘掉占百分之八十的文盲帽子,解放了的人们生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英雄的时代,雷锋、焦裕禄的时代。改天换地、惊心动魄,真是一场壮举。

1954年北大毕业分配到通州基层,一教就是二十八年。什么课都教、什么活都干,哪里需要到哪里去。需要就是命令、需要就是动力。他从事过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历史、体育几乎全部课程的教学。跟欧阳先生在通州教学的老师回忆起当时,还记忆犹新,说欧阳老师是个不知累的小伙子,会唱、会写、会打球,到哪儿都是一团火。有人说埋没了这个北大骄子,他却说庆幸了。在他眼里,干什么都好,吃什么都香,成什么名,成什么家也都没感觉,就象结婚生孩子、当爹当爷一样,自然而然。在先生那里我看到的是一颗平常心、平常人,什么时候都安安静静,淡定自若。总是说别人好,自己差,这都是真心话,要想在先生身上找到一点假的东西,只有那颗牙了……。

谈岳飞就要谈起岳母剌字,谈欧阳中石也得谈“母教一人”。上面谈的是时代造英雄,是大环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小环境,家庭教育、母亲的影响,对先生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

1928年先生出生在山东泰安。母亲秉承了孔孟家风,以善为心、以和为贵,家中起了个堂号叫“万和堂”。母亲给了他善心、爱心、平常心,这颗心就象一颗种子种在先生的心里,化为成功的基因,一切成功都从这里出发。母亲培养了他许多爱好,学书法、唱京剧、吟唐诗、咏宋词。勤奋好学,考上了北京辅仁大学哲学系,后来又转入北京大学逻辑专业,毕业后教书育人一辈子。

心血化春雨

润物细无声

天下称老师

遍地桃李红

办大事

中国书法是门高深的学问,应当下大力气加以研究。

这个时代,中外交流需要突出这门子,要赶紧抓起来。

——欧阳中石


立大志、做大事、走大道——专访欧阳中石先生有感


1981年,53岁的欧阳先生因为教学改革的成绩突出被调到首都师范大学,开始了他对中国书法更深、更高、更广的思考和实践。

温家宝总理说的“仰望星空的人”就是对国家、民族、人类生存作深深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己的事用心最少,国家的事往往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首都师范大学的校园绿树葱葱、书声朗朗。月光下、书桌旁,先生常常不知疲倦地思考着……

一个民族的兴旺、一种精神的长存,不在它的武力强大、它的经济繁荣,而在它的文化是否有普世的价值,只有文化深厚的民族,才能有千秋万代。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是民族的生命。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几千年来,书法成了读书人的象征。

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磨墨写字、读书明理,多少文人都是这么磨出来的!练字练人一体、磨墨养性一统,练出了千秋万代的正人君子,铸造了一个正人正气的国家。因此,中国书法与中国相连,民族艺术与民族同在。

欧阳先生就是一位“仰望星空的人”,他作为学者,几十年如一日,高瞻远瞩,奋不顾身地抢救并发扬光大书法这个民族的镇国之宝。他把书法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把书法列入大学课程、科研项目,让国人正视她、重视她,并把她推到学术位置上,每年招收学生去学习她、研究她,列入国家招生计划,招研究生、博士生,一届届、一年年、一代代传下去,把祖国的文明火种保护起来,燃烧起来,使他与民族同旺。

他做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艰苦奋斗了几十年,在世界上无中生有地创立了高校书法教育体制。

把书法教育从专业班办起,办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步一个台阶,使首师大成为第一所从专科到博士后的书法教育体系完整的学校,这是几千年来教育史上的创举。欧阳先生说“这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先生说:“一定要追随时代、为时代服务”。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变得令世界吃惊,他们瞪大眼晴看着中国。我们穿唐装,他们穿唐装;我们唱京剧,他们唱京剧;我们练书法,他们也练书法。有许多中国书法家被邀请到国外去教书法。欧阳先生也被邀请到日本、西班牙传授中国书法艺术。

“这个时代,中外交流了,需要突出这门子了。我们这个还是空白,就需要赶紧抓起来”,先生说。不光抓体制,同时抓教材,才能让学生有书读,使研究生、博士生都有配套的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学的同时,欧阳先生抓教材的编写,如《书法与中国文化》、《书学导论》、《中华国宝大典》等二十多部理论书籍,丰富了书法理论,也建立了高校书法教育的理论体系。为谋划、实施这个大工程,他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

欧阳先生为什么迷上书法,把它当成根本性的大事来抓。我们举三个例子证明。

第一个例子:大唐书风

如果世界上根据各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命名的话,会有歌国、舞国、剧国、诗国,中国应称为书国,在唐代还要加上诗国。书法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唐朝是鼎盛时期,唐代的书法家形成了星光灿烂的艺术星座。

唐太宗李世民,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组织家。

李世民在教育、取仕、官制上把书法列为一个重要方面,为科举考试四大考题之一。皇帝重视,仕途需要,政府行为,使书法的地位高于其它艺术,唐朝上下书法风气特别盛行。“以地当纸,以指当笔”,老幼学习蔚然成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鼎盛时期。

魏征、虞世南、欧阳询、诸逐良这几位都是皇帝身边的要臣,著名的书法高手。太宗以后几代仍以书取仕任官,所以颜真卿、柳公权都成为大唐重要官员。

书法就是抒发

写字就是写自

绘画就是会话

李世民很明白“书为心画”的道理,懂得现代心理学上的“心像学”、“笔迹学”,“心正——身正——字正,只要字正,心便正”,心正就能为公,为公就能为官。

唐太宗李世民就通过练字、练人,达到字正——身正——心正——官正——民正的良性循环,提高了全民素质,“练”出了一大批“好官”,练出了一个大唐盛世。培根说,“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书法就是这样一个支点。

太宗有长策

身先习翰墨

四两拨千斤

笔杆撬大国

第二个例子,日本书道:

欧阳先生从八十年代至今多次去日本艺术交流,传授中国艺术,深知日本对书道的热爱是难以想象的。日本不是把书法作为写好字的技术,而是真正为了“练人”。日本的书道写的是汉字,不是为了实用,他们看重的是书法的三大功能:

愉悦功能——育人功能——益寿功能。

是愉快的游戏,育人的法宝,长寿的妙药。日本把书法作为他们的国宝。

第三个例子:美国艺术大讨论

世界航天事业开始最发达的是苏联,苏联载人卫星上天惊动了世界,更惊动了美国。美国举国上下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最后找出的原因是:美国的教育不完善,缺少艺术教育,阻碍了想象力、创造力,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废教育。当时政府决定:要使美国公民受到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最好教育。并强调了艺术教育作用,大抓艺术教育。当时麻省理工大学,也必须增设音乐课、美术课,日本把书法当美育教材,美国把艺术作素质教育。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把艺术当作中国的宗教,它的教义就是追求真善美,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扬振宁先生名言:科学和艺术是人类腾飞的双翼。

谁也没有唐太宗那样明智,看准了就大胆应用。对艺术的功能,他看的很深刻,很科学,这必须对书法有深厚的功底,又有深刻的生命体验,才能真正认识到艺术的伟大作用。

欧阳先生在他的书房里对我说:“书法教学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能丢,得传下去,练字就是练人,好好教”。 情真意切,语重心长。

“练字就是练人”这句话再精辟不过了,太明白了、太深刻了。

从这个思路出发,有些疑问就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中国著名的人物都与艺术结缘,都是书法高手:李斯、唐太宗、李白、刘墉、孔子、乾隆、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写得一笔好字,名扬乡里。他老家有位教书先生看他写的字好,频频点头,最后感叹地说:“此人将委以大任也”。

欧阳先生就像李世民那样极力把书法推到应有的位置。他倾注全部的精力致力于书法,他抓的不是小技,而是关系家国兴衰成败的大事。

走大道

作字干什么?为了行文。行文干什么?文以载道。文是要载道的。

——欧阳中石


立大志、做大事、走大道——专访欧阳中石先生有感


1、关于天道

欧阳中石一直强调文以载道,并用毕生经历踏出了一条人生成功之道和艺术成功之道。人生之道和艺术之道都归到天道里。天道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天体运行的轨道。比如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有吸引力(万有引力定律),月球有离心力,这两个力正负相等,抵销为“零”时,月球才不会被地球吸引与地球相撞,也不会脱离轨道飞走。所以,这个“零”就是“道”,就是“和”,就是和谐状态下的运动。

天道称“道”,人道称“德”。老子《道德经》就是由道经和德经组合而成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由“仁”和“礼”两部分组成。“仁”是爱人,是德:“礼”是秩序,管理,法则等,这是一个社会的两大组成部分。中庸之道的公式为:仁+礼=和(和谐,发展),“和”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

欧阳先生强调“文以载道”,就是用文化,用书法来体现宣传天道,人道,创造和谐社会。

2、关于书道

人们开始学书法时,是写笔画、字形。写到高境界时就会出神入化,得“意”忘“形”了,成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体,甚至变成了自己的艺术形象,达到了“字如其人”,简单的笔墨线条成了人的“心电图”、“生命线”。这个艺术真是不可思议,难怪毕加索说“我若在中国,不当画家,当书法家。”欧阳先生正是把书法之艺和天道,人道融在一体,才使“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更新的生命和更深远的社会意义。

欧阳先生的字非常美,不看落款题名就知道是先生的字,但我还不知道称为何“体”,只得到强行谓之“中体”吧。“中体”归到何家何谱呢?先生说到,他上初二时母亲带他拜当地八十高龄的武岩和尚为师,学临《兰亭序》,后来又学欧体,魏碑等,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走上正道,又有高人指点,欧阳先生不仅书艺大进,而且逐渐形成了“中和”之美的艺术观念和书法形象。联想到先生祖籍的“万和堂”和先生的名字——“中和之石”,我强行杜撰的所谓“中体”,应无谬矣。

然而,每当谈起先生的书法时,他总是摇头,连说:“我写的不行,不行。别的先生都比我好。”

把自己看小,才是真大。

转自2015年11月《中访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