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300萬川軍出川抗日,傷亡64萬鑄就「無川不成軍」

1937年7月8日,盧溝橋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川軍第41軍軍長孫震在重慶川軍整軍會議上,第一個站起來請纓出戰——“願算本部官兵,出川抗戰”。7月10日,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電呈南京政府表達出川抗日的決心,14日,劉湘又通電全國“日軍侵略絕非一省一部之問題”,主張“全國總動員,與敵一拼”,10月15日,劉湘被任命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兼任集團軍總司令,孫震為副總司令。

川軍於1937年初夏,步行出川北上抗日,各界普遍認為這是當時中國“最糟的軍隊”——許多戰士只有兩件單衣,一雙草鞋。裝備不足,缺乏彈藥、給養和醫療設備。可以用“千里赴死”來概括出征抗日的川軍將士。北川縣農民王者成,贈送出徵作戰的兒子王建堂竟是一面“死”字旗:白布旗正中寫了一個大大的死字,旗上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抗日戰爭,300萬川軍出川抗日,傷亡64萬鑄就“無川不成軍”

在淞滬戰場的血戰中,川軍第43軍26師官兵英勇頑強寸土力爭鏖戰七晝夜,以簡陋的裝備,頑強的戰鬥意志多次擊退日軍進攻,但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全師4000多人,戰後僅剩下600多人;20軍楊森所部804團官兵在團長向文彬率領下,為奪回失掉的陣地,戰鬥打的異常慘烈,全團官兵,營長只剩彭煥文一人,連排級傷亡慘重,無一倖免,排長剩下的四名,士兵只剩120餘人。川軍將士以落後的武器裝備抗擊精銳的日軍,所表現出來的英勇作戰,吃苦耐勞,以及流血不怕犧牲的精神,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之決心。

1938年3月,直接促成臺兒莊大捷的滕縣保衛戰,首開守城將士與城池共存亡的先河,此戰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戰鬥任務,一舉讓川軍的頑強英勇名揚天下。川軍122師師長王銘章同所部5000餘人幾乎全部傷亡,擊斃日軍4000餘人……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曾為血戰死守滕縣城的122師師長王銘章寫下“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的輓聯。
抗日戰爭,300萬川軍出川抗日,傷亡64萬鑄就“無川不成軍”

在八年抗戰中,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廣大川軍將士,在抗戰第一線與日寇浴血奮戰,先後參加了淞滬戰役、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等,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300萬川軍出川衛國抗戰,有64萬人傷亡。參戰人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冠。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外有兩個軍一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五分之一,故爾有“無川不成軍”之說。
抗日戰爭,300萬川軍出川抗日,傷亡64萬鑄就“無川不成軍”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英勇悲壯的民族解放戰爭。當年300萬川軍,穿一雙草鞋,扛一支“老套筒”,帶著川中父老鄉親的囑託,一步一步走向生死未卜的戰場,川軍將士沒有辜負川中父老鄉親的期望,用血肉之軀為四川贏得了榮耀。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特殊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