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如果日本打贏了,日本人會成爲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嗎?

長期以來,大家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心裡面總會有一個奇葩的問題,那就是,如果抗日戰爭,中國失敗了,日本贏了,那麼日本人會不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呢?

假如抗日戰爭,日本人贏了,日本人是不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這是毫無疑問的!抗日戰爭,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是絕不能與日本人有任何妥協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抗日戰爭,如果日本打贏了,日本人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嗎?

抗日戰爭中的中國軍隊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先後有多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有的少數民族政權還滅亡了漢人建立的王朝,比如鮮卑人建立了北魏,契丹人建立了遼朝,女真人建立了金朝,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建州女真人建立了清朝,其中,金朝滅亡了北宋,元朝滅亡了南宋,清朝次第消滅了南明政權。

然而,後來的歷史發展趨勢是,這些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都漢化了,由居住在邊地的“外蕃”,變成了華夏,進入近代社會以後,他們有的融入了漢族,有的則成為了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復存在了,他們都變成了漢族,而蒙古族、滿族現在則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抗日戰爭,如果日本打贏了,日本人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嗎?

契丹人

於是,有人就會問,日本人侵略中國,如果成功了,那日本人會不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呢?或者融入到漢族當中去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近代民族國家的概念,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古代的夷夏觀念有一些淵源關係,但是,兩者並不完全相同,近代的民族主義是基於近代民族國家的概念而言的,當然,何為近代民族國家?這個問題十分的複雜,是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史的一個概念,今天,我們不來討論這個問題。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並無民族國家的觀念,教會勢力高於世俗權力,中世紀歐洲國家的許多君主要接受羅馬教皇的冊封,當時歐洲統一的書面語是拉丁文以及希臘文,《聖經》還未被翻譯成英語、德語、法語等語言,歐洲中世紀的戰爭一般與宗教有關,而很少有民族戰爭,說明在當時的人們的觀念中,還未完全形成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德意志人這樣的民族觀念,大家也不怎麼認同自己是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反而更加認同自己是上帝的子民,比如,公元1096年至1291年發生的一場被稱為十字軍東征的戰爭,就是基督教世界的人們在羅馬教皇的號召下,向地中海沿岸的國家發起的一場戰爭,法國人、德國人都參與其中了,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城召開大會,既能號召得動德國的封建主、教士和農民,也能號召得動法國的封建主、教士和農民,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在今天,如果有一個政治人物,號召歐洲人對某個地區發動戰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自身的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

抗日戰爭,如果日本打贏了,日本人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嗎?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克勒芒城召開大會

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觀念形成的時間比較早,大概是在中世紀的晚期,隨著教會勢力在世俗權力前面的讓步,以及歐洲各國形成了本民族的書面語,歐洲人開始有了民族的觀念,歐洲就形成了近代民族國家。

中國人近代民族國家的觀念的形成是在1840年前後,在1840年之前的清朝、明朝、元朝、宋朝、唐朝等朝代,人們還是一個“天下”、“家國”的觀念,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當時,中原地區的漢人在對待周邊的少數民族之時,或者少數民族在對待漢人的時候,有“夷夏”的觀念,而無“民族主義”的觀念,歷史上,中原王朝在征伐周邊的少數民族之時,是“尊王攘夷”,而不是號召大家保衛國家、保衛民族,“尊王攘夷”一詞最早出現在《春秋公羊傳》中,是齊桓公在任用管仲進行改革的時候提出來的,“尊王攘夷”的總體思路就是尊崇周室,諸侯之間不互相攻伐,而是打擊夷狄,從夷狄那裡獲得土地,孔子還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尊王攘夷”,擴充諸侯國的疆界,是為了維護中原地區的典章制度,而不是為國家、民族而戰。

周邊的少數民族侵擾漢地,更多是出於經濟目的,為了掠奪財物,而不是為了“民族主義”,如果當時的少數民族有近代民族國家的觀念的話,那麼,他們入主中原之後,就不會主動漢化了,主動漢化,按照近現代的觀念,就是消滅本民族的文化,而去學習漢族的文化,那他們入主中原幹嘛呢?少數民族的首領想入主中原,是因為他們也有“天下”觀念,也認為自己是華夏,而不是夷狄,比如雍正皇帝就說:“不知本朝之為滿洲,猶中國之有籍貫。”

抗日戰爭,如果日本打贏了,日本人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嗎?

乾隆皇帝畫像

誠然,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與中國古代的夷夏觀念有一些淵源關係,正因為有淵源關係,所以,文天祥、岳飛、史可法等人所表現的氣節,有一部分體現的是傳統的民族主義,這部分民族主義的內涵,值得當代的中國人銘記與學習,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文天祥、岳飛、史可法等人堅持武裝抵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軍事行動,還是出於“夷夏”觀念,而不是近代民族國家概念之上的反抗外國侵略的觀念。

每個時代的民族主義內涵是不同的,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民族主義,去絕對否定或者絕對肯定古代的民族主義,這就是為什麼在認為元朝、清朝是中國古代的正統王朝的前提下,文天祥、岳飛、史可法依然還是民族英雄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在元朝、清朝建立以後,元朝與清朝的皇帝,都會表彰文天祥、岳飛、史可法的氣節,而對秦檜、洪承疇、吳三桂等人的行為是加以貶斥的,這就是說明了,當時的中原漢人在抵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軍事行動之時,一方面表現的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忠君的觀念,另一方面表現的是維護華夏正統的觀念,並不是民族主義,或者說只有很少的民族主義成分,如果按照近代民國國家的觀念,德國人怎麼會表彰誓死抵抗德國的將軍呢?法國人又怎麼會表彰誓死抵抗法國的將軍呢?

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一方面是繼承了古代的夷夏觀念,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在近代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背景下形成的,萌芽於甲午中日戰爭之際,最後形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並在抗日戰爭時期達到高潮,正是在反抗列強侵略中國的背景下,中國境內的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認同了自己是中國人,是中華民族,中國近代的民族主義正式產生了。

抗日戰爭,如果日本打贏了,日本人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嗎?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而在中國近代民族主義觀念形成的時候,我們把越南人、日本人、韓國人排除在外了,所以,即便是在古代的時候,越南人、日本人、韓國人也認同自己是中華,但是,越南人、日本人和韓國人都是外國人,而不是中華民族的成員。

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中國已經是近代民族國家了,中國人有了近代民族主義的觀念,日本也是一個近代民族國家了,也有近代民族主義的觀念,日本人侵略中國,必然是民族對民族,國家對國家的戰爭,假如日本人侵略中國成功以後,日本人是絕對不會被中國人同化的,他們反而會強迫中國人學習日語,讓中國人被日本人同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抗日戰爭,確實是民族生死存亡之戰。

而且,我們還需注意一點,在近代,日本人已經全面“脫亞入歐”了,放棄了中華文化,日本人來到中國,不是弘揚中華文化的,是要弘揚經過日本改造了的西方文明,西方文明是近現代的是一個強勢文明,假如抗日戰爭,日本人贏了,再過多少年,日本人都不可能被中國人同化,因為他們不仰慕中華文化,不主動漢化,反而在淪陷區強迫中國人學習日語,學習日本文化,他們怎麼可能會變成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呢?

所以,抗日戰爭,中國一旦失敗,就意味著亡國滅種,日本人的語言是日語,國號是“日本”,假如中國失敗了,中國這個地方就會被日本人佔領,就沒有“中國”這個國號了,中國人也不再會用漢語了,到時候,不是中國人同化了日本人,而是日本人同化了中國人。

綜上所述,我們在肯定元朝、清朝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正統王朝的時候,絕對不能拿近代歷史上中國反抗外國侵略的歷史事件來作對比,不能說,假如日本人也成功了,日本也會成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滿人、蒙古人都是中國人,是中國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而日本人、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美國人則是外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