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特产馆:你知道去安康要吃一碗浆水面吗?

安康特产馆:你知道去安康要吃一碗浆水面吗?

你知道去安康要吃一碗浆水面吗?

秦巴汉水的安康人走南闯北和朋友论起地方小吃来,颇觉几分羞涩,虽有“炕馍象锅盖,面条似裤袋”之说,但似乎都不太地道,唯一津津乐道的乡粹,只有安康人爱吃的浆水面。

在农村家家户户几乎都要种一块萝卜、“春不老”、雪里红,用来沤浆水,因为安康人,天天必有一顿浆水面,若有一天不吃,心里象没吃饭似的发慌。因此,农贸市场上的萝卜樱子、“春不老”等又鲜又嫩的青菜就成了抢手货。把它掏净,放在开水锅里烫过,或罐或坛或盆盛起来,倒进面汤和少许浆水,再丢些芹菜、红辣椒或大葱叶子,捂上几天,一揭盖,菜是青黄色的,汤是红艳艳的,或白乎乎的。锅烧得极红,油烧过,最好是猪油,先放姜、葱、蒜、椒,后放捏干的酸菜,翻炒一会儿,加一些浆水烧开,面最好不要机扎的,最好是七分麦面三分豌豆面掺合起来,揉的有筋丝,擀的薄匀,切成韭菜叶宽,煮熟掺入炒好的浆水,舀到碗里,再浇些油泼辣子,或青椒大蒜捣成的蒜泥,那味道美极了。端上来,满室是淡淡的清香,嚼在嘴里微酸、稍辣,香味喷鼻,开胃口,增食欲。一家老少吃面条发出的声音,是任何乐器都代替不了的天籁之音,一会儿,个个吃的满额汗珠,通身的气爽。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从农村到城市,从高山到平川都是如此吃法;不知从祖辈何时,爷爷爱吃,爸爸爱吃,儿子也爱吃。家家一盆浆水菜,青菜不断,浆水不干。于是安康有了一句俗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颤颤”。

六月三伏天,能开胃口的饭要数浆水面了,热天气温高,为了使浆水不白花变味,有冰箱的便把浆水菜盆放在冷藏室里,没冰箱的用大缸套小缸的办法沤浆水,大缸里装些水,水里放浆水缸,大缸的水天天换,小缸的浆水天天吃,酸菜拌汤,酸菜搅团,酸菜面鱼,酸菜面片,酸菜糊粥面……这些地地道道的浆水面是安康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食谱。男人们醉洒过后最想吃的是浆水面,山里人也常用吃浆水拌汤发汗来治感冒,拌汤做的稀溜溜的辣辣的,病人披件厚厚的棉大衣,坐在火膛边烤着大火,狼吞虎咽地喝着拌汤,一会儿,满头大汗,连续两三次,像打机关枪似的咳嗽喷嚏停止了,感冒奇迹般地好了。

现在,有些出门在外的安康人,大鱼大肉吃腻了,千里迢迢给家里打电话说:“我想你们了,出来不服水土,胃整天不舒服,真想吃一碗家乡热腾腾的浆水面。”惹得妻子大骂:“山里的洋芋疙瘩!”十天半个月回家,进门便道:“快去做顿浆水面吃过下瘾。”几碗浆水面下肚,馋也解了,胃也好了,便抚摸着发胀的肚皮,悠闲地哼几句安康民歌……浆水面不仅成为安康人的生活习惯,而且积淀成丰富的民众文化,山里娘们在一起戏言,看谁不高兴就说:“是不是老公又欺负你了”,“他敢,要是欺负了,几天不给他擀浆水面吃,走起路来打颤颤”。

一些在外打工的安康人,把家也搬到大城市里,为了不改变生活习惯,就在大城市里的家中沤起了浆水菜,做一顿浆水面,从中回味故乡,回味亲朋,回味欢快的童年。吃是吃了,总觉得没有家乡的味正。过年回安康,一下火车,正宗陕南风味小吃——浆水面的小餐馆格外引人注目,三五个竞相携手,走进餐馆便道:“老乡给我们来碗浆水面。”故意把重重地“水”字念成“匪”,熟悉的乡音聊来格外亲,说起马坎羊肉泡、蓝家蒸、马老五烧烤等特色小吃,如诉说衷情,问起安康的浆水面为啥味正,好吃?老板说:“沤浆水,水至关重要,安康是全国唯一的富硒地区,而且水和菜无污染还含有硒,大城市的水质杂,而且不含硒,肯定沤出来的浆水没有咱安康味正,于是大叹,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安康的浆水面,溢着几份思亲的回味,溶入几份思乡的牵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