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動輒侈談「教育創新」只能產生泡沫

縱觀整個當代中國教育,今天一個“新理念”,明天一個“新思維”,聲稱“教育創新”的人如過江之鯽。有人動輒說自己“首創”了什麼,“第一個提出”了什麼,或者說自己是“中國××教育第一人”……

就在這時,我讀到了呂型偉先生《要談教育創新,先學點教育史吧》這篇文章。他尖銳抨擊那些動輒宣稱自己有“教育創新”的人“有的是為了出名,有的是出於無知,好像田徑運動員,不知道世界紀錄是多少,卻自吹自己破了世界紀錄。”

他梳理了世界進入近現代以後幾百年的教育史,讓當代中國教育人明白,我們今天的許多理念包括“改革”,並沒有走出前人的視野。比如,著名的人文主義教育家、意大利的維多利諾在1423年制訂了五條辦學原則,他大概可以說是“愉快教育”的祖師。又如,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創始人杜威提出兒童中心的理論,他還提出了“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做中學”等一系列與歐洲傳統教育完全不同的新理念。以杜威教育思想為指導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廢除課堂講授,學生與教師訂立學習公約,在改教室為各科作業室或實驗室進行自學的基礎上,學生按自己的興趣,自由支配時間;各科作業配有該科教師一人作為顧問,進度可自己掌握,教師檢查記錄,畢業時間也各不相同,這種教學法叫道爾頓制。

看見沒有?今天我們以為有著“鮮明時代特徵”的一些教育改革,其實也還是走在先賢們教育實驗的延長線上。

不是不能談“教育創新”,而是不要侈談“教育創新”。什麼叫“侈談”?就是“誇大而不切實際地談”。明明是前人已經談過的教育理念,換了個詞來包裝——有時候甚至連詞都沒換,就說是“發明”“發現”,這就是“誇大而不切實際”。因此我說,動輒侈談“教育創新”,至少是一種無知。

各學校爭相“創新”,不能不說和我們某些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體系有關。有的教育主管部門甚至下達了學校年度“創新”指標,並統一納入考核。如此一來,各個學校當然只好紛紛“創新”,假“創新”自然層出不窮。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勇於創新是值得讚揚的,是令人欣慰的。因為當今時代,國家間、民族間競爭的核心其實就是創新力。但浮誇式的“創新”卻只能產生泡沫,而不是真正的創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這樣的創新理念用於企業產品,無疑是對的,但學校不是企業,教育不是科技。

這便涉及到對“教育”的理解。我認為,教育更多的是屬於人文而不是科學,科學(技術)產品的發展就是一代一代不斷刷新、淘汰的過程,但人文成果不是這樣的,這些成果一旦問世,就是不朽。它可以被完善被豐富,但不可能被替代被淘汰——屈原的詩歌會過時嗎?貝多芬的音樂會落伍嗎?教育理念的生命力同樣如此。孔子、蘇格拉底、盧梭一直到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的理論,永遠不會失去勃勃生機。所以,在根本的教育理念方面,前人已經說得差不多了,不敢說絕對沒有創新的空間,但空間委實不大。

當然,我們也可以對“理念創新”賦予新的理解。朱永新在談到“新教育實驗”時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我們可以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教育的“理念創新”。

如果“教育創新”更多的是指教育技術、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包括課堂模式)、教育方法、教育評價、教育機制等等的變革,那我認為“教育創新”是必須的。比如現在的信息化時代,對我們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課堂模式甚至學校形態都產生了影響,從這個意義講“教育創新”,不但完全可行,而且大有可為,前途廣闊。

不過儘管如此,也不要動輒就說自己“首創”,是“國內率先”,是“第一人”。老老實實地做教育,安安靜靜地辦學校,樸樸素素地做教師,不是挺好嗎?(作者李鎮西,系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7年2月8日第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