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這和哪些因素有關?

楊楣


日本拿諾貝爾獎到了拿到手軟的地步,本世紀在諾獎上僅次於美國,這並不是日本本世紀的成就,而是日本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長期積累,像剛剛分享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本庶佑的獲獎研究開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在1992年獲得突破的。

日本科學家獲得如此多的諾貝爾獎有很多因素,我覺得最主要的在於人,在於幾代日本科學家在國外短期留學後能夠回到日本,並且長期地兢兢業業地從此科學研究。這是日本的傳統,19世紀末期,北里柴三郎謝絕了微生物學大師科赫的挽留,歸國效力,可以說因此失去了共享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機會。一路上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賓州大學均以教授職位相邀,他不為所動。這個傳統一百多年來一直被日本科學家繼承著,包括本庶佑。

我以前那些日本同事,大多數都返回日本,對於他們來說,只要有合適的位置,過得去的待遇就可以了,並沒有和美國的條件相比。

中國科學家也曾如此,從留美幼童開始,學成後為祖國報效是中國科學家的傳統。現在也有很多人回來,但或者是在海外找不到工作了,或者是圖著回去包二奶騙科研經費,或者兩頭都霸著。這就是中國和日本在科學領域的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雖然日本也有在科學上造假事件,但大部分日本科學家是真正的科學家,具有科學世界觀和思維,具有科學家的品德和職業道德,這是日本在科學領域飛躍的基礎。

反觀中國,不管是土生的還是海派的,在這方面非常不合格,就說給中醫站臺的有多少是海歸海半歸?在知識上和時代接軌了,但在思想上落後於時代,這就是中國和日本在科學領域的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二。

謀事在人,持之以恆,是日本在諾獎上成功的主要因素。


京虎子


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這和哪些因素有關?

“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應該是指日本在進入新世紀後的18年拿到了18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如此偉大的成就成為了一種令人震撼的現象。

震撼之餘,我們不僅要問一句,這是為什麼?

根源

追根溯源,需要上溯到上上個世紀由西方列強挾高科技的堅船利炮加諸中日等“未開化”國家的那場民族危亡的危機。

俗話說,危機是危也是機。

危機面前,日本化危為機,一場以“脫亞入歐”為主旨的明治維新引領日本從各個方面全面“西化”,尤其是社會制度、思想、教育、產業等方面。

當時,“全面西化”運動的倡導者和締造者,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其《文明論概略》中說:“如果想使日本文明進步,就必須以歐洲文明為目標,確定它為一切議論的標準,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

除了改寫了日本的進程,明治維新最深刻的烙印印在了作為鄰邦的中華民族身上,形式上是最深重的屈辱。

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以及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小”日本在短短的不到40年內,從一個閉關鎖國的落後國家一舉蛻變成一個西方強國。

這種脫變除了顯見的工業化,更在於思想上的全面西化。

反觀,我們稍晚的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閹割掉了最亟需的思想解放,成為了一場註定失敗的半吊子資本主義產業化改良,社會還是那個“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的封建社會,甚至直到今天。

權本位的消除

權本位主義是我們民族國家幾千年來最根深蒂固的弊端,人的社會價值幾乎全部體現在“官位”與“權力”。

日本明治維新政治改革上的君主立憲制,此後政治家僅僅是一種並不是那麼被人尊崇的一般性職業,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了權本位存在的基礎。

只有權本位這種痼疾被清除,人才能真正的“安居樂業”。

對於科學家來說,“業”當然是科學研究,科學家可以通過在科學研究主業上的成就獲得足夠的社會地位和聲譽,而不需要“出賣”科學成果換取“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權位”來體現社會價值。

日本教育和科學的“大躍進”

新世紀18年18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僅僅是日本教育和科學的“大躍進”最集中的體現。

其實,這種體現早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的工業化就體現的淋漓盡致。

當然,也正是崛起養大了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導致日本在二戰中遭受毀滅性打擊。

但是,由於日本已經從思想和政體上完全西化,可以說早已完全“脫胎換骨”。有了這個基礎,再轉入和平建設和經濟發展後,從19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的30年,日本能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也就不奇怪了。

基於從明治維新建立起來的全面西化的教育體系,加上經濟迅速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在上世紀70~90年代經濟繁榮期極大的加大了科學研究的投入。

我們知道,諾貝爾獎的獎勵項目通常是被時間驗證具有極大的理論或應用價值的重大科學研究成果,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

日本新世紀獲得諾獎的科學成果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達到產物。

換句話說,新世紀,日本科學家18年獲19項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是日本百餘年各種積累的“變現”。


掙脫枷鎖的囚徒


今天白天還看到朋友圈有人發一個圖片,國內某報在多年前發的,大概內容是日本揚言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獎。

我想當時人們可能會認為這是個笑話,但是如今看來,日本做出這番豪言壯語似乎並非只是說說而已,看來他們動了真格的。

那麼日本在拿諾獎方面成果豐碩,到底是哪些因素或者說他們做了哪些方面的投入呢?

首先來說,是他們對基礎研究的重視與投入。他們並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成果,或者只是重視實用研究。諾獎也幾乎是頒發給基礎研究領域的。可以說日本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和重視是他們厚積薄發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廣泛的基礎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就是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了,比如他們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拒斥。當年小保方晴子事件也可見一斑了,而反觀我們,韓春雨事件經過長時間的調查,也只是給出了沒有主觀造假的結論。

第三,也有國家的大規模經費投入和政策支持,比如日本根據《科學技術基本法》而設立的五年制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正是在第二期中,日本提出了“50年30人得諾獎”的計劃。同時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也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經費支持,比如2012年的諾獎得主山中伸彌在iPS細胞開發方面就從該機構獲得過3億日元的支持。

所以,日本的科研人員能獲得諾獎,得益於很多因素的綜合,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中國近年來不斷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國家也出臺政策支持基礎研究,那麼中國人在不久的將來獲得諾獎也是值得期待的。

讓我們為中國的科學研究鼓勁加油,也期盼中國科學家早日摘得諾獎桂冠。


WANG論科普


日本18年拿了18個諾貝爾獎,這和日本長期重視教育,長期重視基礎研究關係密切!

日本人在新世紀以來的確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世界各國都豔羨的驕人成績。而這其中和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就重視教育,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等政策有密切關係。我們知道,只有受教育者的基數變得非常大的時候,大學才能從中發現更多未來可以從事科研的可造之才。因此,日本現在在諾貝爾獎上的全面開花結果,就是其150年前播下的種子之開花結果!

其次,就是日本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面對科研能夠時刻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大力發展基礎研究。給教授以較為寬鬆的環境,允許他們不斷嘗試,不斷探索。而不是過分要求短期內就必須產出成果。這也說明,基礎學科的研究也和中國古語說的:無心插柳柳成蔭。日本就是允許教授自主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斷進行研究,這樣只要時間久了,必然會有教授取得突破。

總之,日本18年可以拿18個諾貝爾獎,既有其150年來一直重視教育,厚積薄發的效應;更有其認真虔誠面對基礎學科科研的效應!


地震博士


科學技術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日本主要是明治維新引入西方列強先進技術和製造工藝裝備,所以日本到現在國民科技素質比較高。而我國清朝錯過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加上列強侵略者侵略我國和內戰~落後捱打其勢然也...新中國🇨🇳成立後,所幸毛主席周總理總攪全局,從歐美留學回歸祖國的五千炎黃子孫科技帥才,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研發成功《二彈一星》~絕不屈服任何侵略者!所以科技研發的根源在歐美這是現實,當今世界科技研發中心是美國🇺🇸。投巨資吧中國🇨🇳政府建設大批國家基礎科技研發實驗室,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真才實學的科技帥才,建設強大的科技中國🇨🇳!!!僅供參考。


BUGATTIChir231104364


日本這個國家自2000年開始至2017年,已有十多人獲諾貝爾物理獎,世界近代歷史已經證明:哪個國家的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同一時期該國家的科技實力就強大,你看看現代的諾貝爾物理獎基本上都由美日兩國獲得,就可明白美日兩國為什麼科技實力遠遠領先其它國家了。有人說:學英語可以翻譯外國資料學習呀,從近期中興公司的例子可以看出,你使用具有外國知識產權的東西是需要交費的,並且在一定條件下,即使你願意交費使用,美國也不一定願意讓你用,由此可見:知識產權是多麼重要,而知識產權的獲得,只靠學英語去翻譯能行嗎?這樣看來,物理取代英語成為主科,對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的確有重大戰略意義。浙江和上海、江蘇等地的新高考,其實質是降低了物理學科在高考中的地位,使學生選學物理的數量大量減少。為什麼我們不能把物理象語文數學一樣列為必考科目且總分150分呢?不知道日本是不是象中國一樣,在高考中把英語列為必考科目,而且總分150分?


眾裡尋他千1146400073


1. 工作努力。

2. 學術氛圍清明,風氣正,榮譽感強。

3. 國家投入大,科研製度完善,一是一,二是二。

4. 日本學界有自信,自身能判斷前沿和原創,不會被西方盲目帶偏。

5. 技術和學術界清晰,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一而終。

原創的前沿科學永遠都是興趣驅動,能被資本驅動的永遠都不會十分前沿,最多是個市場前沿。國家應卡緊科研的准入門檻,矯正科研人風骨,充分相信和支持門檻內的人,提升他們的自信,如果做學問的天天為了經費折腰,不要指望他們能有多少精力做好本職,人的精力是極其有限的,天天為了經費跑,最終只能將一腔熱血磨成混口飯吃。技術研究就該下放去國企私企等應用一線,一線才能結合實際,不然邊做學術邊做技術,一邊是是天馬星空,一邊還要腳踏實地,扯卵蛋。


練筆榨腦汁


說一點,中國國內互聯網對國外網站的聯通實在是太慢了!去年暑期迴歸休假期間,因為工作項目的緊急事務需要登錄美國和歐洲公司的網站,那個慢啊!在美國時幾秒鐘就可以看到這些網站,在上海要等十幾甚至幾十分鐘。也不是說不讓上這些網站,就是慢,我相信是網絡管制造成的。這樣的網絡環境,你讓研究人員如何跟上世界科技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