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今日广州,始于越秀。越秀是千年广州古城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在这里生活、探索、奋斗、创造的人们,书写着广州越秀这片土地的故事。

他们或在旧城根和老街巷中出生成长,或在传统艺术和工艺中传承坚守,或在创意园和科技园中探索创新,或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逐梦前行……在各行各业中引领开拓的人们,展现了越秀区在不同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特色成就,他们的气质,正是这片土地可感的温度。

壹号见·见人见智”, 广州越秀区政务微平台“广州越秀发布”携手《南方人物周刊》,一起寻访广州越秀的精彩人物故事,感受“領•秀”们独特的风采和温度。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本期人物

方锦龙,生于1963年,中国国乐艺术家、当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也是乐器收藏家、被誉为“以无法为有法,惟独秀于诸家”的民族音乐家。

作为弹了几十年琵琶的音乐人,方锦龙曾与大众媒体保持着一定距离。但今年以来,一段他弹《琵琶语》的手机拍摄视频在网上被频繁转发,他也频频登上电视节目,爱奇艺《博物奇妙夜》、央视《经典咏流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等节目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作为嘉宾的方锦龙当场拿出十几种乐器,有传箫、笛子,还有7000年前的骨笛、黎族的鼻箫、日本的尺八和小小的簧片一一演奏,还用自己复原和创制的五弦琵琶,飞快扫弦,弹出了电吉他一样的声音。他自称会演奏的乐器多达300种。网友被他的表演吸引,节目视频在网络迅速发酵,转发量与点击量数以亿计,网友惊呼“原来国乐可以这么酷”、“给大师跪了”。是多年积累的必然,也是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召唤,他迅速成了“大IP”。

此前方锦龙曾想过如何传播国乐,他平时常看电视,也刷抖音,最后有了将更多信息融入短视频中的想法,“当今社会在不断地革新,年轻人要在很快的时间内获得很多信息量,你一弹弹个十分钟,人家早都换台了。”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锦龙参加电视综艺节目录制

比起网络红人带来的名声,方锦龙更在意的,是这个名声怎么样为国乐的传承与发展服务。

1963年,方锦龙出生在安徽安庆,父亲是黄梅戏乐师。他6岁开始学习柳琴,学校演京剧他拉京胡,演黄梅戏他打板鼓。边学边演,到小学毕业,方锦龙已经会演奏琵琶、二胡、京胡、三弦等十几种乐器。此后,他从未放下对乐器的操练,“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人家一个月去练一件乐器,那我要百种乐器,花百倍时间。所以,要开悟,才能一通百通、融会贯通。”至今,方锦龙已推出了将近40张唱片。

今年是他从艺第四十年,今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方锦龙感慨:“有了改革开放的国策,才成就了现在的我,不然我不可能有机会进入部队当文艺兵,不可能有机会出国演出,不可能行万里路,对国乐的弘扬推广有现在这样开阔的视野和个人的见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说高雅音乐一定是交响乐、钢琴,国乐在大众眼里的地位很低。我就想为什么同样搞乐器,人家被捧得那么高?其实很多人都面对这样的情况,但他们可能发发牢骚就算了,但我不是,我从来都是很积极地面对难题、并寻求突破固有的模式。

“复活”五弦琵琶

◇◆◇

作为弹拨乐家族的一员,方锦龙从小就接触到各类乐器。琵琶是他的强项。当兵之前,方锦龙跟着老师学习国乐,教学方式也是传统的,学板鼓时,敲不好,师傅抬手就是一板子。

1985年,方锦龙前往日本参加由“中日苏土”四国联合举办的“丝绸之路音乐会”,看到了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五弦琵琶,那是唯一一把保存至今的中国古代五弦琵琶。

五弦琵琶相传来自于印度、波斯两地,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盛唐时期流行于广大中原地区,却于北宋时期逐渐失传。这把紫檀镶嵌螺钿的五弦琵琶一直被视为日本十大国宝之首,是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赠予日本圣武天皇的国礼。方锦龙被这把琵琶深深地吸引,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复原国宝五弦琵琶、让千年的绝响变为现实。

方锦龙一边找资料,一边找师傅,利用部队探家的假期,去拜访文史家、画家等专家,根据壁画和史料,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推断,规划设计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当代五弦琵琶。

经过无数次的寻找和沟通,方锦龙终于在江苏常州找到了一位制琴师傅愿意合作。最初,他们只是在原有琵琶上把共鸣箱做大,加上第五弦,然后在演奏中一步步地进行改良和完善。继而,他研究第五弦与其他四根弦的音程关系,琢磨出很多定弦法。1989年,方锦龙的五弦琵琶基本定型,经过一系列试验,他加上的这根低音弦,弥补了琵琶中高音嘹亮但层次不足的问题,使得琵琶的声音也更加饱满了。

目前,方锦龙的五弦琵琶已经出到第五代。方锦龙让五弦琵琶重新发声,在演奏技法上,他还将许多乐器的技法融入五弦琵琶中,扩大了琵琶的表现力。比起单纯的复原古代五弦琵琶,他更觉得自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因为没人知道那时候的五弦琵琶是怎么弹的。乐器作为表现音乐的工具,不应该静静地挂在墙上,而应该是活态的。”今年10月7日,方锦龙将携他的五弦琵琶在日本大阪举办“广州文化周——方锦龙国乐世界巡演日本站”专场音乐会。方锦龙说:“盛唐时期,我们中国送给日本天皇一把五弦琵琶,而现在的盛世中国,我要让千年前的响声在日本变为现实。”

方锦龙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探索新方式传播国乐。他是最早提倡让民乐动起来的演奏家之一,“女子十二乐坊”乐团出道时,他同期组建了“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在专业上他要求团员要做到一专多能、“十八般才艺样样精通”;在表现形式上,他训练团员用时尚、动感、热情的创新表现方式,给国乐注入新鲜活力。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锦龙与“芳华十八”时尚国乐团

传播国乐关键是找到民族自信

◇◆◇

1979年,方锦龙刚进入前卫歌舞团不久,和朋友们一起去山上练功。路上遇见一位衣衫破旧的中年人,背着的袋子里露出一把琵琶的琴头,生漆早已暴出了纹路,背面有三个斑驳的金字“春夜游”,方锦龙喜爱至极。当时每个月只有7元津贴的方锦龙东借西凑,才把琵琶买了下来。

这把琵琶成为方锦龙乐器收藏的开始。此后,他看到好的乐器就要收藏,看见不会演奏的乐器就要学。迄今为止,方锦龙收藏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乐器,总量已愈千件。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锦龙和他的乐器

方锦龙称自己是个“音乐玩家”。在他的收藏里,有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还有打击乐器,任意拿出来一个,他都可以演上一小段。“乐器的道理是相通的,只要用心体会、勤于练习,就能举一反三。”哪怕没有乐器,方锦龙也能够用身边的器物发声,矿泉水瓶、瓶盖他都能演奏出乐曲。什么都没有,他还能鼓着腮帮子,把自己的脸当打击乐玩,就这样,这个音乐玩家,能演奏的乐器达到了三百多种。

他随身携带一个乐器包,里面是几十种吹管类乐器,龠、骨笛、簧、埙、箎、洞箫、鼻箫、尺八等等中外吹管应有尽有,“我现在出门,背一把琵琶,拎上这个包,几千年的音乐文明史就都在里面了。”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锦龙演奏骨笛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锦龙演奏古典吉他

对于乐器的喜爱,方锦龙自认已经“将痴狂融入生命”。在他看来,音乐是心灵的良药。繁体字的藥是草加樂,药未出现之前,乐就是大医。“百病生于气止于音。音乐滋养五脏,一曲终了,病退人安。”

在题为《放下武器、拿起乐器》的演讲中,方锦龙号召用音乐来促进世界和平。“现在很多人戾气太重,一点小事就剑拔弩张,显得格外焦虑、急躁,身体走得太快,灵魂没有跟上。”

多年来的乐器收藏帮助方锦龙跳出了原有视野,“我们有近万年的乐器演奏历史,我们得天独厚,拥有无穷的宝藏。”

这让方锦龙更用心地推广国乐,在他看来,在国乐的传承发扬中,关键是找到民族自信。“民族自信根植于代代相传的古典文化之中。礼乐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习礼乐、知礼节是可以使人民谦敬和睦,国家安宁和谐,从而达致高尚、典雅和文明的境界。”

方锦龙总结了他在音乐文化推广上遵循的七个“jing”:第一是静,安静、清静;第二是净,干净、纯净;第三是敬,对老祖宗要敬仰;第四是镜,要经常照照镜子进行反思;第五是径,曲径通幽,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第六是境,追求境界;第七是竞,要有竞争力,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文化传播。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锦龙在2017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爵士之夜音乐会用古琴弹奏了一曲《碧涧流泉》,此曲融合了爵士乐的节奏,本意是表现中国的大山大水、碧涧流泉,但又在世界舞台上体现岭南人不骄不躁、务实和勇于创新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領·秀|方锦龙 我的国,我的乐

方锦龙积极推广传承国乐和传统文化并坚持付诸以行动之举,与广州越秀区近几年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和惠民文化活动不谋而合。近年来,在广州二沙岛户外音乐季,方锦龙带领“芳华十八”乐团为广州市民带来了各种传统乐器的演奏,创新地运用各种民族乐器演奏国内外经典曲目

“越秀区有大格局”

◇◆◇

Q:您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越秀的文化传播活动,为什么会选择这里?

A:越秀是广州之心,也是广府文化的核心。中国所有古老城市的中心都有迁移,广州却没有,越秀至今也是广州的政治文化中心。作为住在越秀区的老百姓,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越秀山五羊雕塑——广州最有标志性的建筑就在这里。我在越秀参与活动时,总能碰到各行各业致力于文化传播的人士,越秀区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机会,也整合了文艺团队孵化的资源,这就是越秀的文化竞争力,这就是一个大格局。

Q:您对越秀的文化发展有什么建议?

A:越秀是广州的文化政治中心,越秀区一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外文化的交流都特别重视,如广州爵士音乐节、二沙岛户外音乐季,这些文化品牌都成为市民感受多元音乐文化的平台。未来,我希望在传承我们传统音乐和文化的同时,能有更多的企业、文艺团队走出去,也将更多好的理念和外国优秀文化请进来。当然,希望有机会跟越秀有更深层次的合作,譬如做一个“国乐节”,邀请外国人来看我们的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再可以把日本、韩国等世界优秀的音乐请进来,让市民感受更加多元的音乐文化,因为“国乐”的“国”,也可以理解为联合国的“国”。

更多領·秀

1

2

3

4

5

专栏图文版权归“广州越秀发布”和《南方人物周刊》共同所有

文 / 本刊记者 瓯江 摄影 / 张志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