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國」,最早的「家在中國」——李學勤等著

中國,何以為“中國”?

中國,何時為“中國”?

“國”與“家”何時開始關聯?

最早的“中國”,最早的“家在中國”——李學勤等著

柳公權書“中國”

最早的“中國”,最早的“家在中國”——李學勤等著

“中國”的歷史演進

上古中國,謂之“華夏”。《尚書》注云:“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商朝時出現“中商”“大商邑”的稱謂,而對周圍各族則稱之為“方”。

周朝初年,開始出現了“中國”的概念。而之所以自命為“中國”,則是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認為自己的居域的中原地區為“天下之中”,中國即中央之邦。

隨著中原勢力不斷向周邊擴散,“中國”所涵蓋的範圍也就與日俱增,其意義幾同“天下”,如《漢書•陸賈傳》中記載陸賈對劉邦建漢的評價說“統天下,理中國”。

秦漢開始,“中國”逐漸變成正統王朝的指稱,大一統時期,“中國”所指,自無異議,分裂時期,則各自標榜“中國”,如在南北朝和宋金時期,對峙的雙方都自稱“中國”。但各朝代並不把“中國”作為國名使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才作為“中華民國”簡稱正式使用,使其成為具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正式名稱。

最早的“中國”,最早的“家在中國”——李學勤等著

泰山石經 “中國”


最早的“中國”,最早的“家在中國”——李學勤等著

最早的中國

最早的“中國”,鑄刻於一尊叫“何尊”的青銅器上。何尊鑄造於西周早期的成王時期,通高 38.5釐米、口徑 29釐米、重 14.6公斤,其內底鑄銘文 12行 122字:

唯王初壅,宅於成周。 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嗚呼!爾有雖小子無識,視於公氏,有勳於天,徹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鹹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庾公寶尊彝。唯王五祀。

最早的“中國”,最早的“家在中國”——李學勤等著

何尊銘文拓片,紅圈中為“宅茲中國”四字。

銘文大意為: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小子何進行訓誥,內容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王賞賜何貝30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何尊上的銘文,記述了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遷都等西周時期的重大政治事件,這與《尚書》之《洛誥》《召誥》中的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歷史文獻的真實性,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銘文中“宅茲中國”意為安宅定都於中國,其中“中國”兩字作為一個詞組第一次出現,也第一次把“家宅”與“國”關聯在一起,隱含了“家在中國”的美好寓意。儘管它所指的是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現在的“中國”一詞不是同一個地理概念,但又確鑿是當今“中國”之萌芽,意義重大,故國家文物局將何尊列為為國家一級文物,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最早的“中國”,最早的“家在中國”——李學勤等著

何尊銘文上的最早的“中國”。“中”字像一旗杆,上下有飄帶,旗杆正中豎立,義為中心。“國”字作“或”,它由左邊的城池和和右邊的兵戈構成,表示“執兵戈以衛社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