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內當前經濟風險,我國應該如何疏防

先說兩則消息:

一、7月26日,拼夕夕赴美上市,而國內關於拼多多的詬病和段子卻是像傷心太平洋的海浪般此起彼伏。

二、據數據統計,近年暑期檔電影市場斬獲票房174億,創歷年新高。

不過拼多多的崛起和電影市場的火爆,橫看豎看側看都像是“口紅效應”,這或許也是我國當前經濟的一個側寫。

對於國內當前經濟風險,我國應該如何疏防

2008年經濟危機並沒有解決,而是在增加放大。可以理解為一個利民工程——水庫,水位高漲到達警戒線後,開閘洩洪的水量有限,更多的是凝聚力量溝通旁邊一塊龐大窪地,水患被分流到窪地。水庫的水量增加本身可以造福更多人民,但是當上游水量持續激增,造成的風險隱患也會持續增加放大。

說起治水,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我國第一位偉大水利工作者——大禹先生,不過對於治我國當前經濟風險這個水患,並不完全相同,總結為十六個字:

有的放矢、分而治之、以退為進、疏穩結合。

一、有的放矢,治理房地產業刻不容緩。對於我國當前經濟風險,其實大家都能看出,棋眼就在房地產。房價和地價的高漲,造成今天的樓市泡沫以及信貸風險等系列問題。房地產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經濟風險隱患最大的水量激增因素。

從我國曆年房地產業政策上也可見一二。1984年,我國政策目標明確“發展房地產業”;1992,我國政策目標“加快房地產業發展”;1998年,我國政策目標為“促進房地產業發展”;到2013年《新國五條》“堅決抑制投機性購房”;2016年,因城施政和去庫存;再到今年的最強聲“堅決遏制房價上漲”。

當前房地產業雖然已經尾大不掉,不過政府堅決遏制的聲音還不算太晚。對於紅利消失且處處埋雷危險四伏的房地產業,以及病態的炒房經濟,單純靠遏制肯定是不夠的,更多針對房地產業的治理政策相信還會陸續出臺。

對於國內當前經濟風險,我國應該如何疏防


二、分而治之,針對“三大風險”症狀下藥。前面兩篇文章梗概分析了我國三大風險——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系統性金融風險。雖然彼此關聯性很強,不過現在已經各自為大,每一大風險都可以羅列出一堆潛在風險,沒有一招制敵,只能對症下藥,分而治之。

分而治之,說起來最簡單,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高度的統籌和配合。如果沒有高度的統籌和配合,很容易再次按下葫蘆浮起瓢。前段時間央行和財政部的互懟,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

三、以退為進,釋放風險換時間、空間。每當遇到經濟風險或經濟危機,大多國家都會選擇進一步挖大水庫這個利民工程,我國也不例外。水庫兼具防洪、蓄水灌溉、供水甚至發電等利民作用,水庫越大,就可以為更多人謀福祉,但水庫蓄水量是有限的,到達警戒線,主動開閘洩洪,釋放水患風險換取更大空間和更多時間才是重中之重。

並不是說我國沒有開閘放水、釋放風險,只是洩洪的水量有限。當然開閘洩洪本身也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我不太懂水利工程,只能淺談一下,蓄水量到達警戒水位,洩洪水量不容易控制,對大壩安全會造成很大壓力;洩洪水量突增,對水庫下游享受水庫福祉最多的一部分人會有很大水患風險;洩洪水量不好控制,洩洪過多或者水閘關閉時間控制不好,會造成水庫水資源大量流失,利民作用一段時間內急劇減少或失效。

以退為進是一招險棋,所以目前來說還沒有哪個國家主動大量釋放風險,哪怕是一直堵到大壩被衝潰後重建大壩,參考日本樓市泡沫破滅。

以退為進雖然是險棋,不過目前來說還是一個有效降低當前經濟風險的重要策略,重在對洩洪風險的計算、分析和控制。而釋放風險對我過來說能換取的時間和空間卻是戰略性的。

對於國內當前經濟風險,我國應該如何疏防


四、疏穩結合,疏為主、穩為輔。疏導是大禹治水的一個重要舉措,對我國治理當前經濟風險也有很大借鑑意義,不過疏導前面應該加上一個穩字,穩疏導。

面對經濟風險或者經濟危機,其實其他國家可借鑑的方法非常有限,2008年經濟危機也有點效顰羅斯福新政。疏導水患本身可以造福更多人民,但是控制不當只會形成新的、更大的風險隱患。要疏導,更要穩疏導。

鑑於當前可疏導的方向已經少了很多,農業、股市和高新技術中小企業將是三個重要的可疏導方向。如何將風險隱患疏導變成為更多人民造福,而且做好穩疏導,無疑是一個需要有長遠佈局的計劃。

治理我國當前經濟風險水患的十六個字已經說完,如果再加上四個字的話,就是知彼知己。我國對風險普遍沒有太多認識,沒必要杞人憂天,但是一定要理性思考,認清當前現狀。當然更多的是政府要增加對經濟風險的預判、處理和計劃。

當前是“中國製造2025”的攻堅期,而製造業是立國之根、強國之本、興國之器,能夠讓我國經濟芝麻開花節節高的也只有高端製造業。遏制以房地產、P2P為主的經濟浮躁情緒和急功近利思想,加大對高端製造業為主的製造業輿論和政策支持扶持,迴歸根本。

對於國內當前經濟風險,我國應該如何疏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