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餐饮系列序曲:寻找中国版的“麦当劳”

俏江南的出现曾给投资人带来了厚望,他们一度以为其会成为中国版的麦当劳并能在国际享有一席之地。但观其后续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和高端品牌经营路线,“麦当劳”之梦破碎。

除了创始人张兰与资方的冲突之外,中餐标准化的程度以及那个时候的中国餐饮环境决定了肯德基和麦当劳这类高度标准化的餐饮企业,最起码在那个时候并不具备诞生时机。

诞生可能性

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而在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候,却没有诞生一家属于中国的“麦当劳”,这是不合常理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也许正是悠久丰富造成了形成单品爆款的困难,也或许是因为供应链的低标准化和成本结构还不够优化以及对传统厨师的太过依赖才是背后的真正原因。

但中国的餐饮业发展到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方面来讲,诞生麦当劳这类高度标准化企业的可能性都已经大大增加了。

新餐饮系列序曲:寻找中国版的“麦当劳”

首先是宏观方面,经济形势由“虚”向“实”转变。2016年的餐饮数据显示,内需消费已经超过了投资和出口两者的比重,成为经济增长最大的稳定器。

而微观方面,财务的透明化和成本结构的优化都发展到了新高度。不仅现金交易的数据化程度空前提高,数据存储的云端化也齐头并进。

餐饮众筹平台开始吧的副总裁李政羲向我们表示,移动支付和刷卡支付的比重在餐饮的支付场景里面占了7成,这个比重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还会提升。

因此,有声Voice这篇文章的诉求便是试图寻找下一个中国版的“麦当劳”。

我们准备在近一年的采访生涯里从300个代表性标的里选出每个领域里的4-6个代表性企业,对他们进行回溯追问,形成我们的“回声”系列。

在本期的新餐饮系列中,我们将通过对他们有无具备成为“麦当劳”可能性的探寻,力图从侧面为读者们呈现出餐饮业的立体形象。

几家代表性标的

2.1 中餐可以有多标准化

在有声Voice过去所进行的行研里,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中餐品牌熙香。我们对熙香保持关注的原因在于其彻底的标准化,这种彻底不仅表现在智能烹饪上还有供应链环节。

其采用德国进口设备,并对国内外大厨的烹饪技术进行数据化输入,力图实现即使是扫地大妈也能通过对几个按钮的使用便能规模化烹饪食材的目标。

新餐饮系列序曲:寻找中国版的“麦当劳”

若论单品爆款,肯德基和麦当劳是汉堡包的最佳代言人。在中国,像类似于鸭脖、肉夹馍和喜茶等单品爆款的涌现也是在最近几年,它们都具备成为下一个麦当劳的潜质。

只不过像肉夹馍这种,在过去的中国一直都是路边摊生存,即使出现了一个叫做西少爷的品牌,在规模化生产方面仍然能力匮乏。

现在熙香准备从供应链和生产工序上双重发力,从食材种植、运输冷藏、烹饪制作、最终传到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标准化,力图使每一个原材料都有源头可以追溯。

除了建立自己的堂吃餐厅之外,还组建了自己的物流配送团队,在他们的认同里,模式的轻重为其次,掌握一家餐饮企业的所有环节形成完整的闭环,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我们对熙香进行的初次采访是在16年11月份,他们在当年6月份拿到了一笔5000万的A轮融资。彼时的数据为:拥有上海的线下门店30家,全店月销售额一千余万,其中团餐订购占40%,团队200多人,其中厨师占了30人。

目前熙香已经在进行新一轮的融资,投资方暂未透露。上海的线下门店数量已经扩大为40家,并在不久前在杭州开出上海之外的第一家线下门店。

截止到今年6月其线上商城中盒饭的单日销量在 13000~14000 盒,订单量为7000~8000 单,每月客户数约为 20000~30000 人。

2.2 单品爆款是如何诞生的

这两年在中国餐饮市场涌现出一大批的单品爆款。我们采访的美食内容电商寻找田野曾在今年的端午期间于20天内卖出25万个四喜良粽,专注于沙拉这一单品的大开沙界在2016年也完成了699180次交易。

虽然两者在品类上不同,但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餐饮业在向着更加垂直化的方向发展。

新餐饮系列序曲:寻找中国版的“麦当劳”

寻找田野除了在粽子等单品上做外在的包装和内在的质量提升之外,更多地是靠内容来教育用户对粽子的消费行为。

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创始人朱震的媒体人出身,对内容的感知和美食的追求驱动他不断地将两者结合并向消费者做触达。

餐饮业的垂直化表现在更多方面。红餐网是一家聚焦餐饮行业的新媒体平台,而开始吧也成为了餐饮创业者的理想众筹平台。

开始吧的创始人徐建军和红餐网的创始人肖洪波对内容都表达了相当的重视,在他们的认同里,以往的创业更偏向工具化,现在内容正在成为创业的新驱动力。

新餐饮系列序曲:寻找中国版的“麦当劳”

大开沙界则和沙绿轻食属于同一个品类,在大家都在议论谁会成为下一个榴莲和牛油果的时候,他们诞生了。

>>>只想大开沙界!ヽ(・ω・。)ノ

多个爆款单品的涌现已经说明了餐饮行业的一个必然现象,垂直化单品和精准化人群营销已经成为餐饮行业的新发力点。

但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是财务透明和成本结构优化,此外,年轻白领的消费欲望和购买力也是重要驱动力。

2016年10月我们对寻找田野进行过采访,在当年的6月他们获得了来自辰海资本的300万天使轮融资。

之后,在今年5月份,他们完成了云辉创投的千万级Pre-A轮融资,品类也从粽子扩大到月饼、猕猴桃和大闸蟹等多个品类。

2.3 中餐标准化的新层次

我厨是一家主打高频民生刚需品的生鲜电商,由望湘园内部孵化独立。其在标准化的这条道路上与熙香不同,他们承包了净菜在下锅烹饪前的洗切配环节,将所有调料集中为酱包。用户拿到手里只需要进行烹饪的最后一环,便可生产出自己需要的菜品。

从用户的需求层次来讲,他们上升了一个阶梯,这对于新中产的三口一家来讲,具有非常明显的痛点解决效果。

新餐饮系列序曲:寻找中国版的“麦当劳”

根据我们今年7月底采访到的信息,我厨从2015年3月正式上线至今,平台注册总用户超过了100万,DAU为10万,中央厨房每天产生的订单达12000单,净菜日出货量数万份,1300+ SKU,客单价100元,月复购率65%以上,菜品平均损耗率约为5‰。

另一方面,我厨的模式也决定了其向重模式发展,配送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其竞争力。

根据我厨方的介绍,后端厨房加上物流配送的人员规模是300+300=600人,现在从用户下单到配送完成会在24小时的时间里进行完毕。此外,为了提高效率,平台也支持提前预购。

有声Voice作出观察,我厨在餐饮领域的发展可能会更加类似于京东,随着其在生鲜品类上的完善和物流设施的建设成熟,向其他品类延伸并贡献自己的物流团队是必然结果。

在该种逻辑之下,中餐品牌熙香也具备这种可能,只不过其最初的出发点是把控成本,方便做品牌运营。

2.4 基于成本考量的联合餐饮模式

食云集的出现则代表着致力于联合办公的Wework模式在餐饮领域得到运用。该类餐饮企业兼具商业地产和餐饮零售属性,主要面向白领快消类餐饮品牌,通过承租地产板块经整体规划后做标准化改造,分出独立空间和共享空间两块。

新餐饮系列序曲:寻找中国版的“麦当劳”

食云集模式与以缤果盒子为代表的无人便利店的出炉初衷一致:缓解日益上升的租金和人力成本。

创始人吴皓表示:其前厅无人化单店平均可节省 2 个人员、食材集中采购能摊减一定物料成本。该公司称,其场地内优秀商户,15平米的独立生产空间月销已超 30 万元。

有声Voice观察,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对商家场地聚集的方式,增大固定空间内的品牌密度,实现降低餐饮店沉没成本、无需做重资产从而吸引商户入驻;同时把原本分散、长尾的餐饮店聚集起来,整合上游食材供应链获得价差。

在今年8月初,他们完成了由贝塔斯曼和启明创投领投的数千万美元A轮融资,根据我们的回访数据,目前其所有店面均实现盈利,团队规模为100人,入驻商家也超过了100家,下一轮融资吴皓正在筹备当中。

在启明创投方对其的评价中,认为食云集创造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一代餐饮服务基础设施。

他们看好食云集的这种新型餐饮零售模式,在当前大众餐饮从消费者习惯到服务供给端都在经历升级变迁,食云集抓住了这个机会。

新形势下的新格局

作为有声【回声】系列的第一期——新餐饮专题,我们不想为标的和模式定性,也摒弃传统的乏味说教,旨在以资本和数据来切实反映行业状况。

新餐饮系列试图通过对沿袭至今的中餐标准化问题的探索,来激发读者对中餐到底有多标准化和怎样标准化以及标准化之外的成本领先战略等问题展开思考。

在A股的2000多个上市公司里面,真正的餐饮企业只有2-3家,这在3.5万亿规模的餐饮市场里,是值得每一个餐饮从业者思考的。

现在微观和宏观的双重利好再加上资本的入局,餐饮创业者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利好时机。

寻找田野、食云集和餐饮众筹平台开始吧的等新品牌的出现,既昭示了餐饮行业的垂直化,又表明了电商、金融和地产等各个业态在相互交融。

消费升级来临下,内需消费成为了中国经济最大的稳定器,民以食为天,餐饮行业正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必然态势。

新餐饮系列序曲:寻找中国版的“麦当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