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的「網際網路+」模式

9月1日下午,2018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峰會暨G60科創走廊工業互聯網協同創新工程啟動大會期間,在“城市的工業互聯網之路”主論壇上,路歌董事長馮雷受邀發表了題為《供應鏈的互聯網+模式》的主題演講。圍繞“工業互聯網”這個核心主題,馮總以工業互聯網的互聯互通以及供應鏈平臺的分化等為切入點,闡述了物流行業運力、運輸、供應鏈等方面的觀點,同時他還就路歌品牌的發展歷程、業務模式以及卡車後服務市場的探索等做了分享。

供應鏈的“互聯網+”模式

以下為馮雷演講實錄:

深耕行業多年,我發現支撐物流最底層的卡車司機很多都是個體戶,沒有正規的管理,但不可否認,這是行業的發展現狀。物流是支撐所有供應鏈的一個基礎,但從物流本身來看,它的運輸也是供應鏈,最基礎的一端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卡車個體戶。從卡車司機與大工業需求結合的中間過程來看,它也形成了一條行業內部的供應鏈,這就是我今天想要說的“B2B運力供應鏈”的互聯網+模式。

下面我給大家彙報一下這中間的過程和我個人的一些思路。

2b和2c的採購差異

我們在做卡車供應鏈的時候需要給它做一個基本定性,即它需要什麼樣的互聯網模式才能夠破解?這裡面的思考點存在一個差異意識,即b端和C端不同的採購行為,會形成一個差異意識。

b端的採購行為趨於理性,而所有支撐c端的採購則鼓勵體驗價值,心理得到滿足就OK了。與此相反,b端的採購行為一定是理性的,同時要利益最大化。這是兩種不同的互聯網模式,一種是淘寶模式,通過電子交易市場,通過長尾的供應和b端的匹配來完成,也可以把它稱作是滴滴模式。但是

我們的供應鏈是一個反覆交易的市場,雙方通過交易形成一個穩定的博弈點,圍繞平衡點和供應鏈的上下游進行博弈。

不管是供應鏈,還是b2b的互聯網模式都是經過長期沉澱產生,並在線下真實存在,但想把它互聯網化,其實有很多難點:


供應鏈的“互聯網+”模式


第一個難點,從電子黃頁到業務流上線。從2000年進入行業到現在為止,很難看到從電子黃頁直接過渡到主體業務b2b平臺,比較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一開始它做的也不是淘寶。

第二個難點,客戶黏性比較差。我們在物流平臺上,可以看到詢價,雙方業務匹配,但是一兩次後可能就是雙方自己搞交易。這就導致客戶黏性差,留存率不高。

第三個難點,增值服務非常缺失。很多人想從增值服務上掙錢,但缺少增值服務的核心資源。

第四個難點,業內巨頭自己搞平臺。自營平臺盛行,自己找供應鏈困難。

最後,非常重要的一點,燒錢無用。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反正燒錢在b2b平臺用處不大。

因此大家就會糾結一件事:下面怎麼發展?是做自營還是做平臺?

做自營,業務變小了;做平臺,利潤不好找。所以,很多人都想去做增值服務,但是因為缺少資源,不見得會比傳統服務商做得好,例如你做金融服務,就不一定有銀行做得好。

到底有沒有一個可行的發展路徑呢?

我認為關鍵是黏性,而建立這些黏性則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比如說:

供應鏈的“互聯網+”模式

1、 從信息服務和SaaS服務入手,然後去觸及客戶。我從04、05年開始做SaaS服務,對於中小企業而言,賺不到什麼錢,但是因為數據都在平臺上,因而能觸及大量的客戶。

2、 基於數據,做金融類服務。雖然可能也掙不到錢,但能夠掌握到行業的信用狀態,瞭解到水有多深,向哪個水裡遊。

3、要提供一個切入點,即找到介入業務流程的關鍵服務,進行切入。

4、切入之後要找到和關鍵業務的連接,從而產生黏性。

5、黏性產生之後,才能實現打通產業鏈,促進產業升級。

當然,做一個供應鏈平臺,做一個支撐供應鏈的互聯網模式,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從我自己的公司來說,我們實際上是在物流這個大板塊裡切出了長途重卡領域,順著剛才的路徑,我具體來說一下路歌的發展過程:

供應鏈的“互聯網+”模式

2006年,路歌管車寶上線,我們通過做SaaS服務,接觸到大量運力;

2012年,我們開始做金融,把數據和業務流搬到線上。在做了金融之後,我們看到行業信用的不健全。同時我們發現,銀行做不了的單子,我們去做也很難;

2013年我們開始做無車承運,到16年國家產業政策出臺,我們預判了三年,並最終得到認可;

2014年,我們開始做一個社區——卡友地帶,把100多萬名卡車司機召集到互聯網上,通過社區運營,用o2o的方式去組織全國範圍的救援、互助。我們有一個項目叫互助保障計劃,給運輸過程中身亡的卡車司機捐款,從去年到現在,我們已經救助了30多個意外身故的司機家庭,發放了1000多萬的救助金;

2017年,公司的營收超過了100億,並且開始盈利。


供應鏈的“互聯網+”模式

這個數字在2016年才只有20多億,而今年我們預估會超過200億。這個階段以後,發展速度會越來越快,但是走到這個階段,我們花了16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通過這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形成了一個新的生態模式,並且我們做成了兩個平臺,一邊是無車承運的支撐平臺,另外一邊是卡車的後服務平臺。(上圖)中間這個綠色的部分是我們對卡車司機的社區服務。把這個生態模式打通,核心是信用管理和供應鏈的重塑。

供應鏈的“互聯網+”模式

今天主題是工業互聯網,我所講的運力、運輸或者物流本身的供應鏈,其實和工業互聯網是互聯互通的。首先物流業務從生產銷售端,把數據提取出來,放到物流網絡裡;物流網絡同時把數據反哺回去,形成大數據中心為支撐的更大範圍的數據平臺。

回過頭來看,如何做一個供應鏈的平臺,按照剛才的路徑,它是有一些限制條件的:

一、要看未來趨勢。是不是有重塑行業的外部力量和機會窗口。我認為外部力量的決定性力量只有兩個,一是劃時代的技術進步,二是能否形成機會窗口。這個機會窗口非常重要,外部力量的判斷也很重要。

二、看行業現狀。如果有了這種窗口機會,要看現在行業是不是有致命的、普遍的缺陷,能否以標準的服務去解決,這個也非常重要的。

三、產業結構是不是互聯網擅長去解決的。產業結構是否鬆散?有沒有去中間化的必要?

這樣一個逆向思維非常關鍵,16年前的我,是達不到這樣的思考水平的,創業10年之後,我開始想通了。很多物流人從產業機構出發去找痛點,找瓶頸,其實都挺難。不過,這裡面最重要的其實是這件事:你能不能熬得住?B2B行業是一個需要耐得住寂寞和折磨的行業,希望大家都能熬過黎明前的黑暗。

感謝大家的聆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