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渣男也能走红

1

按照大唐的风俗习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分别是晦日、上巳和重阳。上巳是三月三,重阳是九月九,晦日则是正月三十。

本篇的第一个故事,便是发生在唐中宗时期的一个晦日。

这天,政府机关休假,百姓结伴游玩,各大商家更是乐开了花。

已经倒闭的江南皮革厂、出口转内销的貂绒鞋垫、获得联合国多项专利的棉拖鞋等一众商品,挤满了大街小巷。

每一个大唐子民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生对了时代、投对了胎的优越感。

都说爱玩的天子,运气都不会太差。百姓如此嗨皮,皇上自然也不会闲着。

只是天子玩乐,需要讲究情怀和腔调,什么嘻哈、二人转、真人秀,既登不了大雅之堂,也合不上主旋律的拍,肯定不行。

那就只有诗词大会了

天子将地点定在京城旁边的昆明池,组织了一百多位文官前去比试。

赛制挺简单,天子先赋诗,然后众臣各自奉和,由上官婉儿评选出最好的一首,再谱曲吟唱。

只见上官老师坐在池边的彩楼上,逐一审视递交上来的诗作,看不上眼的,立马抛至楼下。

这些即兴而成的诗歌,大都落入俗套,难有佳作。一时间,昆明池边,落笺纷飞。

到最后,上官婉儿的手中,只剩下了两位官员的作品:沈佺期和宋之问。

话说这个沈佺期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最擅长的就是写闺怨诗,什么“漂洋过海来看你”、“当爱已成往事”等等,字字句句都能写到女人的心坎里,被誉为最懂女人心的“律诗教父”: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宋之问也不可小觑,不仅才华过人,而且相貌英俊,是朝廷里的颜值担当,也是诗歌界的流量保证。

上官婉儿将两首诗反复吟诵了好久,迟迟未做决定。

台下的粉丝,却早已沸腾。

“佺期佺期我爱你”、“之问之问一定赢”的尖叫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良久,上官婉儿终于翘起兰花指,放到嘴边,“嘘”了一声。全场立刻安静了下来,沈宋二人更是紧张得大汗直冒,小心脏砰砰跳。

一阵风吹过,彩楼上缓缓落下诗笺一张。

众人迅速聚拢、围观、诵读: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这是沈佺期的诗,宋之问赢了。

隔着万马奔腾的草原,沈宋二人相互拥抱、握手之后,便立在台下,和现场的官民一起,静听楼上的定论。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朗声读完宋之问的诗作后,上官婉儿当众点评:

“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词气已竭,宋犹健笔。”

天子微笑颔首,众人欢呼不止,宋之问瞬间成了全场焦点,他眼噙泪水,告诉自己:之问好棒,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2

四十年前,小村庄里,一头疯牛正在横冲直撞,吓得附近的老百姓,都躲在家里,锁上了防盗门。

胆子稍微肥点的村民,拿着锄头和擀面杖,准备和疯牛大干一场,却迟迟不敢出手。

牛进人退,牛退人进,就这样,人和疯牛跳了一上午的探戈。

终于,一位名叫宋令文的年轻人出现了。

只见他大喊一声:“放着我来”,冲到疯牛面前,两只手牢牢抓住牛角,一使劲,“咔擦”一声,疯牛颈骨折断,倒地气绝。

围观群众齐声喝彩,双手拇指竖起,合成了“V”字状,直呼宋令文

“出彩大唐人”。

别笑,宋令文是担得起这个称号的。他不仅力大如牛,而且善诗文、工书法,世称“三绝”。

他还有三个儿子,长子宋之问文采斐然,次子宋之逊精于草隶,幼子宋之悌骁勇过人,吉祥三宝,各得父之一绝。

这样的家庭,是幸福的家庭。这样的人生,是美满的人生。美中不足的是,长子宋之问有个小毛病,说起话来就像放屁一样,臭不可闻。

宋令文也曾带着他,四处寻访江湖郎中,但效果都不大。有个兼营算卦之术的郎中直言,这个孩子,以后还会因此遭受一劫。

别说以后,就是现在,小之问也因为这个毛病,平添了许多烦恼,不敢跟人说话,经常遭人白眼,整个学堂,都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

被疏远、被隔离的宋之问,只得发奋读书,钻研诗文,希望通过才华的长进,来弥补形象上的缺憾。

皇天不服有心人,宋之问的诗文越写越好,在同龄人中,他的作品,总能获得最多的点赞。终于,他感受到了,除了冷漠和鄙夷之外的目光。

尝到甜头的宋之问,根本停不下来,勤奋刻苦到没朋友,当然,他本来就没有什么朋友。

这个时候,他的目标,不再是周围人的艳羡,而是要成为诗界大咖,红遍天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几年过去了,宋之问创作的诗歌,连起来可以绕操场好几圈。但除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偶尔会碍于情面,点赞叫好之外,几乎无人问津。

骆宾王,七岁便能咏鹅,名动天下。

王勃九岁时,便写了《纸瑕》十卷,学术价值能够让让专家汗颜。

还有杨炯,十一岁就待制弘文馆,拿到了铁饭碗。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一想到这些,宋之问就焦虑到失眠。

是不是因为水平不高、技巧不够?那就加强学习吧。刚好村里正在办培训班,推出的课程很是吸引人:

《学会这三招,保证你的文章篇篇10万+》

《大V告诉你,零基础也能写出爆文》

《还在为阅读量发愁?你想要的秘笈我都有》

宋之问便从家里偷了银子,交了学费,跑去听课。

结果发现,那些专家唾沫横飞,讲得都对,自己尝试,也能领会,可特么文章一写出来,还是原来那个味,时间和银子,全都白费。

宋之问很是恼火,质问培训方坑蒙拐骗。

客服却满脸微笑:“来来来,年轻人,建议你参加我们的另一个直播课程,保证你醍醐灌顶,对我们感激不尽。”

宋之问又来了兴趣;“啥课程?能涨粉不?能提高阅读量么?”

客服娇滴滴地回答:“我们的课程有,《你可以努力,但不能着急》《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男人能不能成功,看走路姿势就知道》……”

宋之问打了一个饱嗝,努力压住了胃里的翻江倒海:“算了算了,我觉得还是安心地写诗比较好。”

一番折腾,毫无收获,宋之问显得有些失魂落魄。

“舅舅,舅舅……”外甥刘希夷兴冲冲地跑了过来。

“您帮我看看这首诗写得如何?”小刘同学一直很崇拜这位舅舅,有什么新作品总是第一个拿给他点评。

宋之问正准备像往常一样,来个“三加三”优缺点组合套餐,但读到其中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瞬间改变了主意,嘴角浮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这一首诗别人看过吗?”

“没有没有,您是第一个读者。等您看完后,我就发到公众号里去了。”小刘很是兴奋。

“别急别急,我晚上回去好好改一改,明早再给你。”

小刘连声道谢,吹着口哨,一蹦一跳地回家去了。

当晚,月黑风高,宋之问潜入刘希夷的家中,用土袋压住熟睡的刘希夷,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外甥。

可怜的刘希夷,这么有才,却死得这么不明不白。

第二天一早,一篇署名宋之问的诗歌《代悲白头翁》,在大唐的朋友圈流传开来,不到24小时,阅读量就突破了两百万。

一夜之间,宋之问名声大振。

实现了小目标的宋之问,第一次发现,成功原来还可以有捷径。

宋之问:渣男也能走红


3

公元675年,宋之问凭借着俊美的外表和出众的才华,在殿试中进士及第。

这里忍不住要安利一下,在唐朝,读书人的相貌对科举考试还是有一定影响的,特别是由皇上主持的殿试,明确要求应试者,不仅要诗文出彩,还必须长得人畜无害。

据《新唐书》记载:

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 四曰判,文理优长。

讲真,写到这里,我都替宋之问捏了一把汗。

幸亏古代等级森严,金銮殿上,皇上永远是高高在上,除了看长相、听声音、辨学识之外,考官和考生不需要近距离接触,否则,这宋之问一张口、一个吞吐,或许就能断送掉自己的前程锦绣。

进士及第后的宋之问,人生便像开了挂一样,官位和诗名一路高歌猛进,在武则天主政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突然有一天,宋之问被莫名其妙地拉进了一个群,群的名字叫“曌的贴心人”。点开一看,群主是武曌,成员是上官婉儿、东方虬、狄仁杰、沈佺期、崔融、张易之、张昌宗……一个个,如雷贯耳。

宋之问长叹一声:尼玛,劳资奋斗了几十年,终于可以和你们在一个群里抢红包了。

当然,宋之问的追求,可绝不是这几两银子的小红包。他要搞事情,搞大事情。

他要赢得女皇的青睐,然后位极人臣,青史留名。但凭他目前的位置,并无太多和女皇亲近的机会,好在女皇也是一个老文青,没事喜欢写点七言八句,这让宋之问觉得有机可乘。

他首先想到的是,全力巴结女皇的两个白面蓝颜:张昌宗和张易之。

女皇想读诗了,二张一时写不出来,宋之问就立马连手写带语音,作诗一首,署上二张的姓名,屁颠屁颠地呈送过去。甚至连二张上茅房,宋之问都能帮忙捧夜壶。

于时张易之等烝昵宠甚,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

这样一来,二张自然和他关系亲近。每每女皇有新诗写成,他们便立即传送给宋之问,宋同学因此对女皇的创作风格和喜憎好恶了然如胸。

所以,他写的每一首诗,都甚合女皇胃口。

这天,微信群又有了新消息,武则天准备游幸龙门,要求群内之人随行,并当场写诗助兴。

“啊哈哈,洛阳美景,三月天呢,春雨如酒,柳如烟哪……”三月的洛阳,鸟语花香,春风荡漾,才华如螃蟹般横溢的东方虬,率先吟诗一首。

女皇阅后,大加赞赏,赐锦袍一件。

东方虬跪拜谢恩,正准备将锦袍穿上身,女皇却叫了暂停:“各位爱卿,我觉得这一首,更胜东方虬”,她说的便是宋之问所作《龙门应制》: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景抒情固然出彩,但打动武则天的,无疑还是最后几句。

女皇一声令下:“来呀,将锦袍收回,赐予宋爱卿。”

东方虬愣在原地,尴尬无比,良久,才将锦袍递给宋之问。

宋之问满面春风:“让你扎心了,老铁,等下群里发个大红包给你啊。”

东方虬嘴上说着“多谢宋兄”,心里却问遍了宋之问的十八代祖宗。

经此一战,宋之问诗名更盛,红到发紫。

但他仍不知足,他要再一次挑战自己,准备为女皇写诗,为女皇静止,为女皇做不可能的事。于是,便写了一首《明河篇》,诗中有这么两句: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如此红果果、赤裸裸地告白,女皇焉有不懂之理?

几天后,群里的崔融发来了一条信息:“皇上让我转告你,你很有才华,很有情调,人很好,但是你们不合适。”

宋之问急了:“皇上怎么可以这么无情,这么无义,这么无理取闹呢。”

崔融只得实话实说,直接插上一刀:“不是皇上无情无义无理取闹,是皇上嫌你口气太臭,实在无法忍受。”

宋之问一听,仿佛被点了死穴,半晌动弹不得。

(之问)作《明河篇》以见其意,末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

4

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逝,中宗即位。“曌的贴心人”微信群自动解散,宋之问也被发配到了岭南。

瘴疠之乡,化外之地,没有了粉丝追捧,没有了前呼后拥,不甘寂寞的宋之问,自然万分郁闷,但他不会这么轻易认输。

尤其是看了几篇诸如《房价早已突破10万,你为何还要留在京城?》《哪怕每个月5万的房贷,我还是要坚持留在帝都》《留在大城市,才有大格局》的鸡汤文后,宋之问更加坚定了要回到京城的念头。

几个月后,跋山涉水的宋之问,终于潜回到洛阳,还兴奋地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自拍,并标明了地理位置。

遗憾的是,一整天过去了,平日在朋友圈里嘘寒问暖、诗文唱和的洛阳故友,竟无一人点赞和留言。

宋之问苦笑一声,正准备找座天桥,做个专业贴膜的招牌,讨点纹银填饱肚子,突然收到一条信息:“我是张仲之,来我这吧,管吃管住,管酒管肉。”

宋之问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感谢好友的收留之恩。

酒足饭饱之后,宋之问又听到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消息:张仲之拉拢了一帮江湖义士,密谋杀害当朝宰相武三思。

又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宋之问偷偷溜出了张家,将消息透漏给了武三思。

接下来的剧情,自然就按照宋导演的意图顺利发展了:张仲之全家被抄斩,宋大叔告密有功,调回京城,升任鸿胪主簿。

此种行径,已非卑劣不能形容了。这一次,宋之问因为负面新闻上了头条,圈中好友,莫不鄙视,或屏蔽拉黑,或发文指责。

但宋大人毫不在乎,心里暗笑:你们能奈我何?上峰赏识就行!能让我上热搜就行!却装模作样地发了一条动态表明立场: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中宗看了这条朋友圈,竟点赞留言:不错,实为可造之材。随后,又顺手将其拉进了“李唐王者荣耀”的小群。

宋之问又一次成功逆袭。

宋之问:渣男也能走红


5

“彩楼诗会”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和地位,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立稳脚跟,宋之问一路唱响了汪峰老师的《一起摇摆》:

先是投靠武三思,武氏倒台,他便跪舔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失势,他又迅速巴结安乐公主。变脸之快,堪比国粹川剧。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宋之问这般人品,是经不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

从公元709年开始,宋之问的仕途,便坐上了过山车,嗯,是单向下行的过山车。

先是被贬越州,后至豫州,最后又到桂州,没有最远,只有更远。

政治上跌入了深渊,艺术创作上却迎来了高峰,正是在谪迁和返乡途中,宋之问写下了生平艺术成就最高的两首诗:

《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为何“不敢恨长沙”,又为何“不敢问来人”?心灰意冷后的宋之问,对自己不怎么光彩的一生,应该是有了冷静而深刻地反思。

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唐玄宗即位后,赐死宋之问的圣旨便传到了桂州。

宋之问接旨后,脸色苍白,满头大汗,来回踱步,迟迟不敢就死。

同时被赐死的祖雍,代他向使者求情:“之问还有遗愿未了,需向家人交代,请再给点时间吧”,使者应允。

面对痛哭流涕的妻子儿女,宋之问竟哆哆嗦嗦,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祖雍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声怒吼:“我们都是罪有应得,为何这么迟疑不决!”

宋之问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去洗了个澡,胡乱吃了点东西,然后在使者的监督下自行了断。

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决”。使者许之,而之问慌悸不能处家事。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乃饮食洗沐就死。

6

世人仰慕陶渊明,不仅仅是因为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更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豁达。

太白能流芳百世,不是因为“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而是因为他曾说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陆游,让后人津津乐道的,不是他和表妹唐婉的爱情,而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一片赤诚。

有一种气度,叫“文人风骨”。而宋之问缺乏的,就是这种风骨。

尽管他的这些小故事,大多是野史记载,不排除后人添油加醋,任性编排。

但宋之问的品性低劣,应该是文学和史学界的共识。以致于,我在写这篇文章时,想找一本类似《宋之问传》的书目用于参考,却发现,全网都搜索不到。

红极一时的大诗人,对律诗体制的定型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宋之问,后世竟然连一本像样的传记都没有,只能是再次印证了《资治通鉴》里的这段话: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作者简介:叶楚桥,简书签约作者。读唐诗宋词,写风流趣事。个人微信公众号:楚桥(ye13901512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