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才子宋之问

李大嘴 大嘴读史

盘点初唐时期的诗人,宋之问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

虽说宋之问没有唐朝后来那些个超级大V的影响力,但一个“律体开创者”的头衔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虽说宋之问人品有缺陷,溜须拍马、趋炎附势的事情干了不少,也写了大量的粉饰太平的命题作文(应制诗),甚至还为了占有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干掉了自己的外甥,但也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样真情流露的原创名句。


口臭才子宋之问

宋之问有才,这一点毫无疑问。

宋之问人品不咋地,这一点也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大家是不是知道,宋之问还有一个隐疾,差点耽误了他官场上的进步,这个隐疾就是——口臭。

据《本事诗》记载,“宋之问,天后朝,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作《明河篇》以见其意。诗云:‘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则天见其诗,谓崔融曰:‘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盖以之问患齿疾,口常臭故也。之问终身惭愤。“

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宋之问毛遂自荐,希望成为北门学士。

什么是北门学士呢?北门学士是一种俗称,真正的官职是翰林院待诏,是可以出入皇宫的御用写作班子成员,因为经常从皇宫北门进出,所以被称为北门学士。

武则天时期的北门学士,名义上是修撰著作,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智囊班子,武则天密令他们参与朝政的决策,“以分宰相之权”。

这就是现在的政策研究室啊!


口臭才子宋之问


以宋之问的才华和名气,再加上武则天的求贤若渴,宋之问的自荐应该是很顺利的,但出人意料的是,武则天拒绝了宋之问。

宋之问很郁闷,写了一首名叫《明河篇》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这首诗很长,最后点睛的两句是: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

这首诗传到了武则天这里,武则天读了诗,说,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有才情,只是因为他有口臭,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原来,宋之问牙齿不太好,也不知道是蛀牙还是啥的,嘴里经常发出臭味,刷牙也不解决问题。

虽然后来宋之问还是成为武则天的近臣,但是,口臭风波始终是宋之问心中永远的痛。


口臭才子宋之问


其实,早在宋之问之前五六百年,历史上就有过口臭的尴尬。

这个故事记载在《逸书考》中,说是在东汉恒帝年间,有个老臣子叫刁存,口臭很厉害。

刁存担任的官职是侍中,经常要向皇帝汇报工作。每当轮到他汇报的时候,皇帝一个头两个头大,这味儿实在让人欲仙欲死。

忍无可忍之下,皇帝赐给刁存一样东西,命令他含在嘴里,然后继续汇报。

刁存同志很惶恐,这是啥?味道有点辣,毒药?

退朝后,“毒药”一直没发作,刁存小心翼翼地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顿时一股香气弥漫开来。

原来是丁香,还是炮制过的、最名贵的鸡舌香。

虚惊一场。


口臭才子宋之问


后来,应劭在《汉官仪》一书中写道:“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

含着汉朝版的口香糖汇报工作,成了一种礼仪。

唐朝之前,《齐民要术》有相关记载,唐朝之后,《梦溪笔谈》有相关阐述。

在唐朝,比宋之问稍早一些的李百药写过“柳佩翠而辞寒,梅含香而受日”,比宋之问略晚一些的刘禹锡写过“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

可惜的是,宋之问似乎并不知道这段典故。

看来,不仅是人品有缺陷,知识面同样有缺陷。


口臭才子宋之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