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中秋节习俗漫谈

说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许多唐诗宋词,哼几句耳熟能详的歌曲,想到各种节日美食,闪现出脍炙人口的故事,思念起远方的亲人……

小时候在中秋节最期待的事当然是吃月饼。提起月饼大部分人会想到流传最广的广式月饼;具有宫廷遗风的京式月饼;火腿飘香的滇式月饼;小巧精致的苏式月饼。然而这些在民勤以前都不叫月饼,统统叫点心,月饼特指农家自己蒸的一种花馍馍。蒸月饼是个艺术活,发好面,对好面是前提,用自己做的一种叫糟子的面旗子发面,一点儿一点儿反复对几次,既要掌握好度也要掌握好量,妈妈们都是专家,自有一套规矩和经验。接下来就是做月饼了,把发面分成大小相同的集子,再擀成薄厚差不多的面张,抹上胡麻油,每一层放上不同的香料,诸如黑油(将油料麻子碾成细粉),姜黄,香豆子等等,将抹有不同香料的面张整齐的一层一层落好,最上面再盖一张不抹香料的面张,一般要六层左右,这样主题构架成型了,但这只是平常的高馍,月饼还需要在每一层点缀上一圈的耳朵(形状类似于耳朵),翻耳朵需要有点耐心,所以做月饼就需要在每两层之间的周边夹一圈耳朵,很费事的呢。最后就是上锅蒸了,大铁锅,木制蒸板,农家柴火……随着蒸汽香味不断飘出,孩子们都在帮大人们盯时间,期盼着月饼出锅的那一刻。月饼可大可小,一般做一个和自家锅一样大小的,然后再做几个小的,分给孩子们,甚至在做的时候就被孩子们抢订了,一个个精致的小月饼还没熟就名花有主了。

小月饼除了自家孩子每人一个,也给亲朋好友的孩子送一些,用以祝福孩子们鸿运当头健康成长!最大的月饼出锅后在上面用桃红色水画个月亮型,在中秋节当晚用来敬献月神。在院子里放一个小木桌,正中央摆放月饼,西瓜从中间用小刀切成锯齿形(我们称作月牙形),摆放在月饼两旁,旁边再放一些糖块什么的,就等月亮升起。

太阳在天空中转悠了一整天仍然非常留恋,但还是被黄昏无情的催走,随着晚霞的灵光一现一轮太阳便坠入西边的天涧,映照出沙丘金黄的倩影,唯有窜天的白杨树和低矮但不低头的梭梭让我们在寂静的沙漠里找到了一点方向,指引我们向月亮升起的方位注目。中秋的夜晚来得就是快,忙碌的人们还没歇口气呢,圆月已经爬上枝头,笑脸相迎了。月光一点一点的洒到院子里,一步一步的靠近小木桌,一不留神天上的月亮和月饼上的月亮四目相对,早已含情脉脉的注视了。等奶奶和妈妈走完祭奠的程序,我们便开吃了,当然最诱人的吃头就是西瓜泡月饼了,孩子们都有好奇心,总认为摆放在木桌上切成月牙形的西瓜会更好吃,大人们也是顺水推舟,落得个开心。

中秋节最浪漫的事当然是赏月了。农村的秋天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特别的舒适宜人。大地里还有一些待收的庄稼,青草处处可见,栖息在沙枣树上的乌鸦和喜鹊此时断然不敢出声,唯有蛐蛐唱响夜空。虽说在沙漠边陲,这个季节却没有沙尘,空气也不那么的干燥。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收捧着葵花头便吃着水瓤的葵花籽便聊着天,估算着今年的收入,打算着家庭建设的大项,畅想着来年的计划,回想着从春种到秋收的种种不易和各种惊喜,仰望星空感慨不已。孩子们在皎洁的月光下玩着传统的游戏,整个村子里热闹喧天,洋溢着幸福的欢笑。年轻人约上喜欢的人或者心爱的人亦或爱慕的人走出院子,走向田间,手挽着手,心贴着心,顶着朦胧的月光,踏着亲切的沙土,说着知心的话语,揣摩着彼此的心境,如果相互有特别的好感,面对嫦娥,就地折桂,俘获芳心。在如画一般的秋野田间,来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在吴刚和玉兔膜拜的眼光中情定终生。

中秋节永远是那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中秋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