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或許是這些年孩子們走的太快、太累,如今,大家開始提倡靜待花開,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我們應該靜靜等待他的成長,這樣的理念確實很不錯。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有一個媽媽也非常贊同這樣的理念。她熟讀了很多育兒書籍,明白了養育孩子應該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能強迫孩子,於是乎,孩子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結果孩子上學後,落同學一大截,樣樣都跟不上,然後媽媽很焦慮,不知道怎麼辦好。可黑幼龍明明就說過:教育孩子要慢養,不同的孩子就像花圃裡不同的花,慢養就像種花,要耐心等待花開。諮詢師聽她說完,跟她說,如果你覺得是靜待花開,那就這樣等下去就好啦,還焦慮什麼呢?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你是不是也發覺出問題了,是靜待花開,可總是感覺哪裡有些彆扭。

還記得農民播種嗎?種子撒下後,是一定要定時澆水、施肥的,然後等待它成長;而不是把種子往土裡一撒就靜待它成長了。

是的,靜待花開也是需要默默耕耘的,需要創造必要的條件,並做好輔助工作。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無意間瀏覽到一則泰國短片《豆芽》,講的是一個小姑娘和她媽媽在菜市場賣菜,她看到一個攤位豆芽賣的特別好,就問她媽媽為什麼,媽媽告訴她因為只有他們家有賣。於是小姑娘問媽媽,那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種豆芽來賣。媽媽點點頭說試試。說幹就幹,回到家裡,母女倆就種起豆芽來,結果失敗了。母女倆面面相覷,然後她們一起找來一本書,第二次又按照書上的做法去種豆芽,結果又失敗了。兩個人都有些失望,但是媽媽沒有放棄,一直在思考原因,後來才明白,要按時澆水,可是他們並沒有時間按時澆水,後來媽媽受到破屋頂漏下的水的啟發,找來很多瓶子,做成了一個簡易的灑水器,終於成功地發出了豆芽。小女孩很開心,然後媽媽問她要不要種點別的,她也學著媽媽說:我們試試。這個小女孩如今就在瑞士的一所大學做研究,她說,正是得益於母親的教導。看完這個短片,我突然想到,其實,靜待花開只是結果,然而等待花開這個過程,我們一定是不能“靜”的,而是要有和孩子的互動以及對他的引導,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要“輕推”他一把。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輕推”,顧名思義,就是當孩子裹足不前時,輕輕推一把,讓她有力量和信心往前走。比如短片裡的小姑娘,在遇到第二次挫折時,她有些洩氣,但是媽媽一直在努力思考怎樣解決問題,然後邀請孩子一起加入,幫孩子在逃避和前行中做了一個選擇,讓孩子明白:遇到困難不用怕,想辦法解決就好。但是,我們在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力度,要輕,不能太用力,要讓孩子直面自己的感受,並幫助他緩解壓力,而不是強行逼迫孩子,這樣反而適得其反。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靜待花開的本意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兒童內在的發展規律。輕推自然也是在這一基礎之上去做的。輕推孩子,可以試試這樣做:

跟孩子共情

我們在跟孩子溝通時,只有站在他的立場,去感受他當下的情緒,孩子才會覺得媽媽跟他是一夥的,他就不排斥你了,這樣才能達成有效溝通。有時候,淙寶想吃什麼東西,但是家裡沒有,她就會哭鬧,如果我直接跟她說沒有了,讓她吃別的,她一定是哭鬧起來沒完的。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但是,當我跟她說:我真想家裡有這個東西時,她通常會停頓一下,然後回應我:我也可以吃別的。當我這樣說時,就是在告訴她,媽媽理解你的心情,真的很想滿足你,她也就會理解我,我們彼此都互相體諒時,解決起來問題就會要容易些。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選擇合適的難度

當孩子在面對挑戰時,如果難度太高,已經超過他的心理預期,他很容易就會放棄。

但是,如果給他一個夠一夠還是能完成的難度,他接受起來就比較容易了,並且,當任務完成後,他的信心也會倍增,也會更願意接受再難一點的挑戰,這樣就能推著孩子一步步向前了。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放下期待,加入孩子,盡力去做

就像短片裡那個小姑娘,每次重新嘗試時,都會問媽媽能行嗎?媽媽總是回答她:我們試試。而這句話就好像有魔法一樣,一直支撐著小姑娘前行。當我們放下期待,只盡力去做事情時,就很容易全情投入,專注的去做這件事,這樣,往往更容易得到想要的結果。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適當鼓勵孩子

鼓勵能激勵孩子,讓他們有勇往直前的勇氣,當孩子做的好時,記得鼓勵他,不過要注意表揚細節,而不是籠統地誇一句“真棒”哦。當孩子做的不好時,就抱抱他吧,一個溫暖的擁抱能讓孩子擁有更多的力量前行。阿基米德發現槓桿原理之後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整個地球。輕推就好比那個支點,能讓你四兩撥千斤,引導孩子勇往直前。

養育孩子,僅僅“靜待花開”是不夠的……

靜待花開很好,但卻不能僅止於此,

孩子的成長路上,不僅僅需要被尊重,還需要父母在必要時刻的出手相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