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故事匯(九十五)|成長的莜麥

點擊上方“活力呼和浩特”可訂閱哦!

幅員遼闊的中國,很多地方都出產這種既叫莜麥、又叫燕麥的禾穀類農作物;用此種作物的籽粒加工出來的面,叫莜麵;把莜麵做成各式各樣的熟食,根據其形狀,被分別稱作莜麵餄餎、莜麵魚魚、莜麵窩窩、莜麵餃餃、莜麵墩墩等。

青城故事汇(九十五)|成长的莜麦

大青山以北的武川氣候寒涼、雨水集中且土壤條件好,最適於莜麥生長,可說是莜麥的天堂。因為生長環境好,那裡的莜麵質量便首屈一指,“莜麵之鄉”的桂冠也就自然而然,落在了武川頭上。

最近幾年,我多了往後山跑的機會,也就多了了解莜麥和莜麵的機會。

萬事萬物,不經歷風雨,很難見彩虹。

武川莜麥也是這樣。在北緯四十度附近的高寒地帶,從春天的頂凌播種開始,剛剛精神抖擻地發芽吐綠,也許,一場突如其來的倒春寒,就會毫不留情凍它個半死。等天氣變得雲和日暖,幼小的莜麥苗腰桿一挺,起死回生了。

青城故事汇(九十五)|成长的莜麦

但接下來的日子,依然不好過。就在小莜麥苗重振旗鼓、努力拔高的時候,連天連地的風沙踩著點兒跑來,肆無忌憚,橫衝直撞。面對又被吹打得趴在地上不知死活的莜麥苗,站在地頭的莊戶人說,沒啥,還有三死等著它們呢!

果然,當莜麥苗又一次直起腰身把氣喘勻,五月的大旱正好臨頭。這時,我等外行會仰聲長嘆,可後山人卻說:“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往往,一個有毅力的人在別無選擇地接受了災難的考驗後,會歷練得更為堅韌和頑強,並由此獲得一生的好品質。莜麥也一樣,表面看,雖然生長過程是如此得充滿坎坷,但實際上,大旱臨頭時,每一株看上去氣息奄奄的莜麥苗,卻都在那裡養精蓄銳、暗渡陳倉。它們努力向下紮根,努力汲取大地深處的養分與精華。等空氣漸漸潮潤起來,天降甘霖,那些灰頭土臉的小苗子就魔術般變得一片蔥綠。

青城故事汇(九十五)|成长的莜麦

山風在武川的地界兒上像爬山調一樣拖著尾韻抑揚婉轉、自由跳躍,那些灑落的音符,變作一坡一梁喜人的莜麥。從揚花灌漿到開鐮收割,這期間,太陽來得早,去得晚,在她緊鑼密鼓的照耀下,柔韌修長的莜麥稈,一點一點泛起了成熟的黃韻;穗子也變得越來越豐滿,越來越白亮,越來越沉甸甸,看上去像串串小鈴鐺,在風中婀娜搖曳,卓爾不群。

莜麥苗好不容易熬過“三死”,也歡天喜地顆粒都歸了倉,但要想變成餐桌上味美可口的莜麵,還得經過“三熟”的考驗。

一熟,是炒熟。

行家都知道,和好的白麵,餳到了,做起來才得心應手,吃起來也柔韌爽滑,面香十足。莜麥也一樣,打下,先得讓它在糧倉裡休養生息,去除浮躁,變得老成些,持重些。因為老輩人說了,只有用這樣的莜麥磨出的莜麵,才勁道、味足、耐放。

打下新糧,雖然還有吃的,可人們開始惦記新莜麵了。那就張羅著炒莜麥吧。

青城故事汇(九十五)|成长的莜麦

炒莜麥以前,得先淘莜麥。一個大鐵鍋,一把去皮柳條編的笊籬,用寬水淘去混在莜麥裡的麥餘子和沙土,然後控水,再晾乾到一定程度。舀幾瓢倒在灶上的大炒鍋裡,隨著木推子來去自如地攪動,大氣冒過,刺啦啦的響聲越來越弱,莜麥也變得微黃油亮、粒粒鼓脹,這一關就算過了。我曾在走親戚的時候遇到過往熟炒莜麥,但脖子裡纏了條毛巾的親戚說,小孩子絕不能進炒房,臉呀脖子呀胳膊呀要是蕩上飛起的莜麥毛毛,就會像弄上桃毛毛那樣癢癢難受。那次雖然只是趁大人不備溜進去看了幾眼,卻美滋滋吃了不少炒房裡炒出的高粱花。

當然這是從前,現在都用機器炒,省時方便,卻少了情趣。

莜麥炒好,晾好,送到磨房裡一磨,就磨成莜麵了。

莜麵的二熟,是用開水潑熟。先潑,後搋,搋的噗噗響,然後再揉到綿軟光滑有了可塑性。接下來就好看了,女人們巧手翻飛,左搓一籠魚魚,又推一籠窩窩,再切點兒莜麵撥魚子,包點兒莜麵餃餃,擀點兒莜麵墩墩,反正花樣多的是。去年在四子王旗某鄉的食堂,見大師傅用拇指把莜麵團兒摁在小胳膊內側,一個一個搓刨摺子,一會兒就搓下大半籠。小時候我大爺就經常搓莜麵刨摺子吃,也許就是跑後山時跟後山人學的。

青城故事汇(九十五)|成长的莜麦

接著,是三熟,就是最後的蒸熟。

當擺滿像工藝品一樣的生莜麵的籠屜坐到開水鍋上,大火猛蒸的過程中,千萬不能揭開籠帽看生熟,怕漏了氣兒把莜麵“絲”了。

莜麵“絲”了,就是蒸不熟,拿不起,吃著粘牙,難以下嚥。要真是那樣,從播種到出籠前的所有辛苦,就都白費了。這個對不起莜麥更對不起莜麵的敗家營生我曾做過,當然不是故意,是因為那會兒沒經驗。

過去住平房,夏天拉風箱蒸莜麵時,灶火裡總要烤兩本地大茄子。吃的時候,把已經到皮黑肉軟的茄子灰皮去掉,用小擀麵杖把它的焦糊與幾瓣紫皮蒜一塊兒搗爛;必不可少的,還有用胡麻油熗出來的蔥花、扎麻麻花兒和託縣辣椒。鹽湯和醋調配好,再把應季的時令菜蔬一拌,吃一口莜麵就一口蒜,吃了一碗又一碗。也好像只有這種吃法,才能真正把武川莜麵“三死”“三熟”的堅韌與輝煌給吃出來。

莜麵之所以被人鍾愛,除其所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有一個原因,是它的四季皆宜和繁簡皆宜,且可冷可熱,做法多多。簡單的,有口素鹽湯相伴,就可以直接下肚;複雜的,可熬羊肉蘑菇湯、雞蛋臊子湯、豬肉燴酸菜湯、豆芽山藥絲兒涼菜大拌冷鹽湯……不光這些,蒸熟的莜麵還可以炒著吃、汆著吃,真是咋吃咋香。當然,再好的東西也不能天天吃,尤其現在,莜麵更是吃稀罕,是為換口味,以解日常魚肉之膩。

老實說,身為內蒙古人,從小到大我幾乎吃遍了莜麵的所有花樣;包括莜麵山藥丸丸、莜麵塊壘、金棍兒條條、山藥魚子等比較不常見的種類,我不光吃過,自己還做過。但自從那年路過武川,坐在可鎮的莜麵館兒裡大吃一頓後,我就再也不敢跟人吹牛說我做的莜麵有多好吃了。一同出去調研的蘇老先生更乾脆,說還自己做啥,多會兒香了想吃了,咱一腳油門兒不就來武川了!

弘揚主旋律 傳播正能量

講好草原故事 傳播青城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