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德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經常得諾貝爾獎,而我國的科學家卻沒有?

杜達特洛夫斯基


為什麼日本、德國和以色列的科學家經常得諾貝爾獎,而我國的科學家卻沒有?

對此,不少國人都很糾結,但是年年反思,似乎也無濟於事。原因也許很複雜,但有幾個方面的問題不可小視:

一是關於官本位思想問題。如今的校園,行政化傾向較為突出,相比較學術、科研來說,行政級別更為耀眼、更具備各種利益。所以有的教授、科學家,也希望自己有個級別、有個職位。

近來一些高校學生會幹部也出現官僚習氣,講等級、講級別現象屢見不鮮,不得不令人憂慮,如此之環境,如何能夠出科學、出大師?

二是關於金錢至上的利益問題。有人說,每年高考的優秀學子,都幾乎進了經濟、金融、商業等專業,都是奔著賺錢去的,都是想著如何做生意的,又有幾人是去做科學、做研究的。如此之目標,又怎麼會有大師出現呢?

孩子們的目標很明顯,家長的期望也非常明顯,讀大學之後,就是找個好工作,有個高薪水,至於什麼科研、學術,恐怕並不是真正的追求。人越來越現實、越來越利益化。

三是社會的導向問題。什麼才是最成功的?是權力是金錢是明星!看看一些學校舉行的校慶,列出的知名校友,都是以什麼人為至上,要麼是官,要麼是商,又有多少做科研、學術的人受到真正的尊重呢?即便有科學家、學者受到尊重,似乎也與其所附加的利益價值有關,而不是與學術價值有關。

一個創新進步的國家,必須讓科學家、實業家成為人人追捧的對象,而不是讓官位、金錢、明星成為人們的競相追逐,否則何以談進步。


碧翰烽


題主的這個問題並不嚴謹。德國是老牌諾貝爾獎大戶,日本是在進入新世紀後諾貝爾獎數量出現了井噴,平均一年拿一個。至於以色列,算不上經常拿諾貝爾獎,題主要表達的可能是猶太人。不論是按照猶太人的數量還是所佔世界人口的比例,猶太人的確非常能拿諾貝爾獎。中國本土的科學家只有屠呦呦拿到了諾貝爾獎。

和那些老牌諾貝爾獎大戶比起來,中國的諾貝爾獎數量慘不忍睹。和新興的諾貝爾獎大戶日本比起來,中國的諾貝爾獎數量也是少得可憐。偶爾一個兩個的諾貝爾獎沒有統計意義,那些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的大戶是因為有多方面因素在多年間積澱下的底蘊。

二戰前德國、英國就是老牌經濟強國,強大的經濟基礎能夠為教育、為科研提供優越的環境。當是的歐洲又是世界科學的中心,歐洲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常便捷。美國的經濟後來居上是在二戰之後,也是在二戰之後成為了新的世界科學的中心。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優越的科研環境使得美、英、德的諾貝爾獎成了家常便飯。印度是人口大國,中國是人口大國,尼日利亞也是人口大國,這些人口大國上個世紀中不僅經濟不發達,而且科研條件也落後。那種情況下,難以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偶爾的一個兩個也有著比較大的偶然性。

日本在上個世紀一共拿到了5個諾貝爾獎,和進入新世紀後平均1年1個諾貝爾獎比起來也是很少。上個世紀前半葉的日本和歐洲國家還是有區別的,日本不是科學的中心,經濟和教育剛剛有所起步,而且當時的教育更傾向於灌輸軍國主義、國家至上等。再加上諾貝爾獎二三十年的滯後性,日本上世紀得5個諾貝爾獎也算是正常。

二戰後的日本經濟有了快速發展,教育方向也發生了轉變,高等教育幾乎實現了大眾化。上個世紀後半葉的日本為21世紀諾貝爾獎的井噴打下了堅實的底蘊,今天日本的諾貝爾獎實際是上世紀經濟快速發展以及重視教育所獲得的紅利。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也有了飛速發展。中國在教育、科研領域的投入也較之前有了大幅增加。比較樂觀的看法是現在的中國和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比較相似,照這樣的話,二三十年後中國本土也會湧現出一批諾貝爾獎得主。諾貝爾獎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培育出的,至少需要幾十年的積澱。


刁博


我是一名海外華人,家中有好幾個親人都是在海外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認真的回答一下我的親身感受。先說我的妹妹和妹夫吧。他們倆都是在改革開放後考上中國重點大學的大學生。畢業後他們到了日本攻讀了藥理學博士,畢業後他們也曾想回到祖國去工作,為祖國的科研做貢獻。但是九十年代初期沒有一個工作單位要他們,被告之的原因只有有一個,“就是你們的研究經費我們沒有,而且我們需要的是馬上能見到經濟效益能見到錢的人材,對研究開發時間長的科研項目我們不予考慮”。無奈,妹妹和妹夫只好接受了德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邀請,在德國從事了幾年的癌症研究的工作。然後他們又接受到了加拿大國家癌研所的邀請,從事白血病的新藥研發的工作,現在治療白血病的最有效治療的藥就是妹妹所帶領的團隊開發出來後賣給了瑞士的製藥廠,為世界各國的白血病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個世紀初,他們又接受到了世界有名的美國最大的安德森癌症中心的邀請在這裡從事癌症新藥的研發工作。妹妹帶領的團隊開發的乳線癌的幾期新藥,為世界各國的姐妹帶來了新生。妹夫也在這個中心從事從小白鼠身上提取細胞,為克隆和各種新藥提供各種數據和依據。我還有一個朋友,是從事數學研究的,他也是在國內有名的大學畢業的,九十年代初起來到日本攻讀博士學位,在讀博的時候就在世界級的數學雜誌發表了幾篇論文。但是畢業後去北京社科院的數學研究所找工作時,九十年代中期的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的領導告之他,我們這裡現在不需象你這樣的人材,我們需要的是馬上能給我們數學研究所帶來利潤的人,我們需要馬上能讓我們數學研究所掙著錢的人,我這位朋友也很無奈,最後在日本的一個國立大學工作幾年後,又去了奧地利講學,後來在香港大學當了幾年教授,再後來又被加拿大的一所大學騁為終身教授在加拿大工作。當然這些很有能力的華裔科學家都改變了國籍,在國外都有著很好的生活。在這裡我想說的是,不是這些科學家不愛國,而且當年的祖國眼光沒那麼的遠,沒有意識到,國家當年所拒絕的這些海外學子,是多少年以後我們國家所最需要的科學棟樑,而且這些當年的海外學子正是現在活躍在世界個各領域的華裔科學家。我個人覺得這也是現在我國還不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按照現在的發展,幾十年以後的中國一定有人會獲得諾貝爾獎的,這一點我堅信。

這二張照片是我前年在妹妹的引導下參觀安德森癌症中心拍的。由於怕影響到別人的工作拍的效果不是很好,請見諒。




燕子Qy


我國科學家難獲得諾貝爾獎,我認為主要是“浮躁”兩個字,為什麼這麼說呢。



1、社會浮躁。眾所周知,諾貝爾獎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投入,目前,整個社會都在追求短頻快,很少有人願意將錢投入到耗時長見效慢的科研項目,也很少有科學家願意將精力投入到需要長期實踐的科學研究中。所以,我國沒有那樣一種長期研究的環境。

2、環境浮躁。我國科學家只要出一點成績,往往就會有人打擾,加強宣傳,作報告,開會議搞演講,將人搞得心靜不下來,沒有心思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取得科研成績,榮譽接踵而至,這也正常。但是,很多做報告,做演講,開會,耽誤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時間,哪有時間進行研究。



3、官位優於科研,官場浮躁之風更甚。當官了就可以自己不幹吩咐別人幹,當官還有科學家所沒有的眾多的權利和資源。因此有一些有成就的科學家,正是處於事業巔峰之時,就被拉去搞行政搞管理,這樣科學家官員化,管理行政化,這也使得有經驗的科學家的才能極大的浪費,阻礙了他們向進軍諾貝爾之路。



4,收入分配不公,靠臉吃飯的時代,浮躁之風盛行。我國的收入分配機制極度不合理,搞科研的,不如當官的,搞科研的一輩子,可能不如一個戲子一部戲的收入。這樣,使得很多人,有才華有潛能的科學家,將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比如,近年來,很多清華北大的博士生碩士生,都投入到演繹相聲小品等行業,為什麼呢,就是當演員說相聲來錢快賺錢多,易出名。大批的年輕有為的人才,流入到其他行業,無疑是對,科技後備的浪費。

5、教育行政化,限制了人們的精力和時間,使科學家投入到業務研究上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再加上有些人的瞎指揮,讓,人心神疲憊,沒有精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因而,很難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正因為以上幾點,所以我國沒有形成重大科學發明的機制,諾貝爾科學獎獎只能是遙遠的夢想。

【文軒閣】認為,科研大環境不變,陳舊固化的管理不變,官研大於科研的誘惑不變,再好的胚子也不可能出大成果。你說呢?


文軒閣


中國的科學家們缺少兩樣東西:一是科學思想,二是科學精神。



旅行者68521336


應該是國家對科學工作者重視程度有關,中國現在誰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家?中國的科學家弄好了死後有點名氣,弄不好都成了佛前燈。佛前燈能獲諾貝爾獎嗎?


趙璽成


諾貝爾獎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這是毋庸置疑的。應該說,我國的科研創新水平不高不是“種子”問題,而是“土壤”問題。同時,這也不是認識問題,而是無可奈何的問題。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們存在的差距,那就是:我們所有的差距(不僅僅是科技差距)就在於科學精神的缺失。


大力66986883


我覺得我國特點就是有點急功近利,搞科研的人不踏實,老是承包創利,另外環境,條件也不夠。創造力有待於加強。科學精神態度還需要從小培養。咱們的學校幼兒園班裡孩子太多。更方面吧。我看到介紹美國幼兒園的孩子班級少,老師都是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孩子從小就學習觀察樹木,小動物的變化並記錄,從小培養探究精神。我們的園就是主要是生活上的培養照顧,觀察力的培養較少。探究精神缺乏。


領導說的哪壺不開提哪壺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幾句。諾貝爾獎是世界上最權威名氣最大的基礎自然科學獎。它的評審的權威性,公正性,公平性不庸置疑。它是全世界科學家關注的代表人類最高榮耀最強智慧,科學最大進步的科學成果獎項。決不是兒戲,決沒有對第三世界國家,意識形態不同國家進行打壓的潛規則及其事實。因為諾貝爾獎在醞釀提案階段是經過了嚴肅嚴謹的科學成果成就比較選擇與定案。頒發後諾獎其成果又經過論文,實驗公佈,在科學界廣泛流通,再推廣到生產實踐中,大大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是看得見摸得著社會進步,如互聯網與手機。如果諾獎發獎不嚴肅,有私心,諾獎本身的榮譽會受損,也就不會擁有如此莊嚴神聖的地位。諾獎是全世界科學界科學家很看重的最高榮譽,會自發地或有組織地維持其最高科學價值性。

有些中國人認為諾獎是受強權國家操縱的是錯誤的思想,反觀自己是對諾獎詆譭。

那中國人為什麼諾獎獲得數量少呢?這主要是科學工作者思想受馬列哲學禁固了,不敢逆向思維,開放思維,創新思維,中共黨性原則太強,對科學這麼高貴的問題都必須受黨的領導,黨的理論指導,實在是太可悲。

中國諾獎少的原因還在於中國的教育事教學方法。題海戰術,高分崇拜,如馬雲言:“只會教,不會育”不重視少年兒童智商開發。

中國諾獎少的原因還在於信仰問題,中國重視實用技術比如大客機,蛟龍潛水器,宇宙空間站建設,北斗衛星組網……輕視了基礎科學突破性研究的科學崇拜主義信仰。

中國國家建設把經濟看得特別重,認為富裕就是榮耀就是幸福,對科學工作的投資討價還價,認為與增加財富關聯較小,週期過長的基礎研究不划算。

中國基礎科學科研經費投入不夠,沒有像樣實驗室,拖滯了科研進度。

總之一句,諾獎發獎評審是公正靠譜的,中國人諾獎少應多找自身主觀原因。


手機用戶50021549904


相當一部分人為權利而奮鬥,那有心思做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