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改制之后迅速崛起,为何正在壮年时自愿禅让王位给儿子?

公元前299年,在这一年的六月发生了一件大事,致使各诸侯国都把目光盯在北方的赵国,那就是年仅四十一岁的赵武灵王居然要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王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这使各国很是迷惑,赵国此时并没有面临破国之难,国内亦无政变,为何赵武灵王要退位呢?列国并不知道答案,也无法猜透此时的赵武灵王在想着些什么,这个答案只存在于赵武灵王的心中。

赵武灵王改制之后迅速崛起,为何正在壮年时自愿禅让王位给儿子?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继位,年仅十五岁,然而年少的赵武灵王却显现出了不一般的成熟稳重。战国时期,诸侯国每逢君丧,主少国疑之时,都是最危难的时候,其他列国都想在这个时候,趁机分得一杯羹,最少也要从这里取回被侵占的土地人口。赵武灵王此时就面临了这样一个局面,列国在魏惠王的号召下,五国(魏楚秦燕齐)精兵共同赴赵,企图在这场丧礼上也送赵国归西。

赵武灵王改制之后迅速崛起,为何正在壮年时自愿禅让王位给儿子?

赵武灵王沉着应对,采取了十分强硬的措施,向世人展示了他的高超的外交手段,先是结盟韩宋,分裂五国;进而结交楼烦进攻燕国和中山国,贿赂越国进攻楚国,最后赵国境内全民戒备,俨然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震慑了前来的诸侯国,五国见赵国严阵以待,没有得利的机会,便也就各自退兵了事。

赵武灵王改制之后迅速崛起,为何正在壮年时自愿禅让王位给儿子?

赵武灵王经过此事,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使诸侯莫敢轻之,同时赵武灵王也深深感受到了赵国此时所面临的困境,西有强秦,北有楼烦,东北燕国,腹地中山,南有魏韩,对赵国都是虎视眈眈,这些之中令赵国一直头疼就是中山这个小国,燕赵都是投鼠忌器,可往往赵国面临危难之时,中山国就会横插一杠,让人十分痛恨,这也是留在赵国心中的刺,必欲拔之。

赵武灵王改制之后迅速崛起,为何正在壮年时自愿禅让王位给儿子?

赵武灵王另一个头疼的对象就是北方的胡人部落,在与胡人部落长期的作战之中,其实在军队中已经有一部分士兵开始穿更有利于骑射打仗的胡服了,这并非是某个人的忽然奇想,而是经过历时的选择最后留下来更适合的服装,赵武灵王逐渐发现了这一点,并开始在北方的军队中进行试点,经过改革之后的骑兵部队,机动性大大增强,作战中的胜率也是大大提高。赵武灵王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机动性更强的骑兵更适合于战国后期的作战特点,赵武灵王开始在全国实施胡服改制,赵武灵王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告诉世人,这必将是赵国崛起的开始。

赵武灵王改制之后迅速崛起,为何正在壮年时自愿禅让王位给儿子?

赵武灵王在经过胡服骑射的改制之后,逐渐又对国内的经济政治开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有利于赵国进行一些大规模作战,但这同时也给赵武灵王带来了另一个烦恼,那就是事务过多,导致他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进行军事上的指挥,以及对列国诸侯的作战。他很享受在作战中所取得的成就,而且他下定决心要拔掉那根刺,也就是中山国,所以他必须集中全力,斡旋诸国,同时还要集中军队攻击中山。

赵武灵王改制之后迅速崛起,为何正在壮年时自愿禅让王位给儿子?

赵武灵王的头脑就是不一般,他终于想到了绝妙的注意,就是立他的儿子为王,主管内政民事,而他自己则称主父,主管军事外交,他们都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只是自己不再用赵王的称呼罢了,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好这些。赵武灵王是强大的,但在历史规律面前又是渺小的,他违背了构建政治结构的原则,最后他设想的"二元政治"崩塌了。

赵武灵王改制之后迅速崛起,为何正在壮年时自愿禅让王位给儿子?

当然那些都是后话,公元前299年,此时的赵武灵王十分欣赏自己的设想,他心中所想的北方称霸,威霸中原的梦想,他相信一定可以实现,他需要集中精力来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时代,他跨上战马,再次向阻挡他南下的中山国挥动了进军的号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