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籍香港学者为百余名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疗心”

楚天都市报10月8日讯(记者郑晶晶 通讯员邓盛强 陈识)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目前有700万到800万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占精神残疾的70%,该病是导致精神残疾的主要疾病,给家庭造成严重负担,除患者治疗康复外,一些患者家属同样面临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也日益引发关注。

42岁的武汉籍香港树仁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周德慧,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如何选择更好的方式,为这些照顾者们“疗心”。她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学的叙事治疗相结合,用“讲故事”的方式,让病患家属来分享自己心中的感受,找到自己的梦想和生活的意义,3年来帮助了百余个病患家庭。日前,记者对周德慧进行了电话采访。

病患家属的泪水让她想要去帮助

42岁的周德慧小时候住在六渡桥,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上世纪90年代末,她从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因为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去往德国攻读心理学博士,在德国学习、生活、工作了10年时间。

8年前,她跟随香港籍的丈夫回到香港工作,先后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并于2013年来到香港树仁大学任教。在多年的个案治疗和学术研究工作中,她关注到,不少患有精神病的人的家属,不仅存在着对疾病的认识上的不足甚至误区,同时,家属在长期面对和照顾病患的过程中,其本身情绪也受到影响,不仅有照顾的压力,也有对未来的担忧,双重心理压力让不少家属也出现了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大约三分之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存在慢性症状,社会功能受损。而约3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对于患者的康复,家属需要承担和付出很多。

“我曾接触过一位50多岁的母亲,儿子十几岁时患上精神分裂症,刚开始病情控制得不太好,经常复发,她辞职一心一意照顾儿子,近10年来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在外人面前,她总是保持笑容,表现得很坚强、正能量。不为人知的是,她因为长期照顾患病的儿子、担忧未来而患上抑郁症。在外人面前总是强壮笑脸的她,其实一直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在一次分享课上,这位母亲终于肯信任家属小组, 第一次肯在人前落泪, 释怀压抑多年的心结……”周德慧说,这样的情况,在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家属中并不少。

周德慧看到这些病患家属的痛苦,一直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她说,精神疾病是多因素发病,有基因遗传的因素,而社会和家庭环境则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帮助患者家属不但可以减轻家属的痛苦,还可以帮助患者康复。周德慧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其中的道理,她说:“家庭就像孕育生命的土壤,支援家属,其实就像改良土壤,为精神病患的康复提供了活性基础。”

她表示,目前,精神康复的理念由单纯的“康复”转向“复元”,“元”是指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复元”不是以恢复发病前状态为目标,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存方式,是“经历后的成长”。 “复元”是全方位的,它也不单指症状的控制和消除,更指复元者可以充满生命力地面对工作、家庭、社交等多方面的挑战,愉快的生活的状态,“需要全方位复元的不仅仅是患者本身,更是整个家庭。”

借“讲故事”让家属悦纳自己重塑生活

如何帮助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目前,不少精神卫生机构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对病患家属进行心理教育,通过讲座、面对面沟通等方式让家属了解该疾病的特点、了解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等,这类心理介入模式在帮助家属获得精神疾病知识方面有其效果,但并没有很好地挖掘家属本身的能力。

周德慧根据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将对病患家属的的心理教育和叙事治疗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她介绍,叙事治疗是透过“故事叙说”的方式,用专业心理治疗方法调动每个家属自己的内在能力和资源,让他们明白自己除了是照顾者的身份外,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悦纳自己,想到自己还有哪些想做的事情,鼓励他们用内在的能力来应对各种状况,重塑自己的生活。“将心理教育和叙事治疗相结合,简单来说,就是将外在与内在的力量相结合,帮助病患家属。”

50多岁的香港刘女士(化姓)过去是名交谊舞爱好者,曾在多项业余国标大赛中获奖,自儿子十几年前患上精神分裂症后,丈夫在外赚钱养家,她则辞去工作、放弃爱好,一心一意照顾儿子。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十余年来儿子的病情时而反复,也让她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曾经开朗活泼的她寡言少语,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一次偶然,她参加了周德慧组织的病患家属课程,和以往几十上百人的讲座不同,这是10人左右的小组课,大家围坐成一圈分享感受。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在那次讲课中周德慧通过“不速之客”的故事和“生命之舞”的活动,让她重新找回自己翩翩起舞的那份自信和对生活饱含地热情。。

周德慧透过引入“不速之客”的比喻,启迪家属们思考他们与“不速之客”(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并让大家分享如何去应对。有的家属都说想要赶走“不速之客”。有的家属发现这个不速之客却是和自己的家人捆绑在一起的,赶走它就像是在赶走自己的家人。”刘女士体会到,“当这个不速之客存在时,不妨跟它和平共处,在可能的情况下,让自己和儿子都生活得更好些”的道理。而在“生命之舞”的活动中,家属们领略到“其实照顾者和患病者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舞伴,‘照顾者’只有多去了解舞伴的步伐,才能做到他快我亦快,他慢我亦慢,彼此配合, 享受舞蹈,而避免因为节奏不一, 踩到对方脚的情况”。刘女士说,儿子康复期间,总是走路慢悠悠的,给人感觉很懒散,为此自己和儿子偶有摩擦,她后来才了解到这其实是药物的副作用,多了份理解和尊重之心,让她知道,得了精神疾病的人,首先是人,也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那次家属课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刘女士心中有了光亮。她说,自己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起伏性的成长,而不是直线的成长;而孩子今天的状况不好,并不代表未来一直不好,因此她始终是抱有希望的,和儿子的相处中也更包容和有智慧了。如今,刘女士的儿子康复状况也一直较为稳定,她在照顾儿子之余,也重新捡起跳舞的爱好,朋友们都表示,她整个人更阳光积极了。

据统计,过去3年,周德慧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了百余个病患家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未来希望帮助更多江城精神病患家属

在帮助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过程中,周德慧自己也时常被家属们所深深感动。

一次治疗课中,40多岁的单亲爸爸林先生(化姓),先跟大家讲了自己是如何花了半年的时间,教自己患精神分裂症的15岁儿子如何去买菜、做饭的经历,后来又分享了一个故事:一次赛跑竞赛中,一名选手摔伤了无法接着跑,其父亲本想扶他去休息,但该选手坚持想走完全程,父亲于是陪着他走完,当他们到达终点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也许我的孩子因为生病,注定只能这样‘走’完整个生命的赛程,但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陪伴孩子一起去走。”林先生还说,自己知道自己有天会离开,但他希望那时,儿子至少能有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能力,那样就足够了。

“这个父亲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也为他有这样的生命信念而喝彩。”周德慧说,这个父亲,也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虽然精神病患者的后期康复问题不少,但在家庭里,爱的确足以承载整个精神病患者康复的过程,“只要把家属们的爱调动起来,把他们的信念调动起来,和专业人员携手运用大家的智慧,共同促进患者康复。”

数据显示,武汉目前约有重型精神疾病患者12万人,轻型精神疾病患者30万人。身为武汉人,多年来,周德慧副教授也和家乡的精神卫生机构——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有联系和交流。今年8月,她受到该中心康复科的邀请,和香港家连家心理教育机构的义工老师们一起来到该中心,用心理教育和叙事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的近30名康复期精神病患的家属进行了为期3天的培训,获得家属们的点赞

在培训中,她也借一个名为“老麻雀和小麻雀”的故事,告诉病患家属,当患者在康复期时,可适当让其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动、家务、工作等,这样才能让其相关能力得到建立和锻炼。70岁的患者家属张女士表示,该培训让自己收获良多,让她知道,如今,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控制症状并不是终极目标,努力使患者重新回归社会,重新为家庭与社会所接受的综合治疗,才是正确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方向。“我之前十几年从不舍得让患病的儿子做家务,在那次培训之后,我已经开始慢慢教儿子做饭了。”她说,这么好的培训,希望以后能经常参加。

据悉,10月16日,周德慧将再次来汉进行康复师的授课培训。周德慧表示,未来自己会经常回到家乡武汉,和武汉的精神卫生专家们一起携手,共同致力于研究和实践适合江城精神病患家属的心理干预、精神病患的康复模式等,以造福家乡更多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