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官职不大,却料事如神,几乎已经成为太平军的克星

此人官职不大,却料事如神,几乎已经成为太平军的克星

(电影《投名状》)

长沙之战,杨秀清、石达开都参与了指挥。作为太平军前期最出色的将领,他们都很年轻,杨秀清三十一岁,石达开才二十一岁,与赛尚阿、向荣这些六七十岁的老头形成明显反差。战场上的淘汰率是最高的,老头们已经或正在退出舞台,在长沙城外与杨秀清、石达开角逐的是四十岁的江忠源。四十岁,更是一个男人的黄金年龄,经验、能力、动力都近于完美。

面对面角逐,年轻的一代并没有能够战胜成熟的一代。经过三个月的围攻,太平军不仅没有找到入城的空隙,还蒙受了较大伤亡,位于太平天国领导层第四把交椅的西王萧朝贵被火炮炸死。

固守长沙的把握越来越大,但是城中文武百官仍然不敢松懈,只有江忠源语出惊人:“太平军锐气已挫,可能要撤退了。”

这么说是有依据的。根据江忠源的观察,长沙四面布满官军,只有湘江西岸空虚,现在一部分太平军已经渡江到了西岸,为的就是收割岸上的稻谷,以便补充军粮。

此人官职不大,却料事如神,几乎已经成为太平军的克星

(电影《投名状》)

这说明什么,说明太平军所携粮草将尽,倘若再攻不下长沙,就一定会撤退。江忠源的想法是,乘太平军撤退,在他们必经的回龙塘水道设伏,再次复制一个蓑衣渡之战,但鉴于太平军力量大大增强,楚军不可能独当其任,江忠源希望大家一齐上,他当先锋,全军设伏。

方案一拿出来,除了湖南巡抚表示赞同外,底下诸将都变成了缩头乌龟,谁也不敢到城外去与太平军一决雌雄。

巡抚是一方大员,但聚集长沙的多为外省军队,这些军队不愿意去,他也没办法。江忠源见状,决定亲自去湘潭找接替赛尚阿的钦差大臣徐广缙。

徐广缙初来乍到,对前线的情况不了解,何况他也只是个文臣,缺乏江忠源那样的名将眼光,他认为长沙驻军的主力若是出城设伏,风险太大。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战机全给浪费得一干二净,江忠源急得直跺脚,却又无可奈何。

此人官职不大,却料事如神,几乎已经成为太平军的克星

(电影《投名状》)

对战场上的风云变幻,江忠源一向算得很准。太平军撤了,而且一丝不差地是沿回龙塘撤走的。长沙诸将闻之愕然,没有敢鼓掌相庆的,他们都被这个官职不大但料事如神的江忠源给比了下去,当战机失去,只有懊悔和沉默的份。

事后有人还怀疑这些将领是收了太平军的贿赂,所以故意纵敌,其中一名将领只好红着脸辩解道:“贼(太平军)都不怕我们,人家凭什么要出钱贿赂我们?”

照例,太平军走,官军是要跟着追的。江忠源意冷心灰,打死也不肯再与这些笨蛋同僚为伍,而宁愿留在湖南“剿匪”。

只有赫赫战功和过人的军事才华是遮掩不住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江忠源由知县升知府,由知府升巡抚,成为湖南士子中投笔从戎并崛起于官场的第一人。

江西巡抚张芾久闻其名,对于他来说,只有江忠源把守南昌,才是最让他放心的。江忠源正奉旨到江南大营报到,途经九江,就接到了张芾的告急文书,他立刻星夜兼程赶往南昌。

此人官职不大,却料事如神,几乎已经成为太平军的克星

(电影《投名状》)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