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更多榆次相关文章和视频请关注“如蚁人生234”头条号或“故园音画”微信公众号。

50年代是一个社会百废待兴,人们满怀革命激情,向往幸福生活的年代。作为70后的笔者,虽未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当看到那一张张模糊、褪色的榆次老照片时,仍不禁感慨万千,仿佛已置身于那个火红的年代了。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49年晋华职工庆祝解放

1949年10月1日 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喜讯传到榆次,人民无不拍手称快,欢呼跳跃,榆次县城北门和南门城楼上、南北大街上贴满欢呼新中国诞生的标语,城镇乡村锣鼓震天,彩旗飘扬,榆次县城乡出现了活跃欢腾的新景象。10月3日下午,榆次县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暨响应国际和平斗争日示威大会。中共榆次地委、榆次专署,中共榆次县委、县民主政府及各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人民群众1.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首先鸣礼炮、高奏义勇军进行曲,接着榆次县长王鸿岗宣布大会开始,并讲了大会的意义,宣读了新政协的几项决定。接着是榆次专署专员范新三讲话,他讲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表示了全区人民遵守“共同纲领”,拥护新政协,努力建设新中国的决心。榆次县工会、妇女、农民等各界代表纷纷发言。会后万人列队游行,游行队伍威武雄壮浩浩荡荡,一面欢呼一面摇着彩旗,向榆次市区主要街道行进。秧歌队的歌舞声、鼓掌声响遍大街小巷。

在随后的五十年代,榆次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0年的晋中体育场

1950年晋中体育场建成,1951年5月1日,上海国营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在榆次县郭家堡村西动工兴建。1954年8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纺织工业部部长蒋光鼐等参加了典礼仪式。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4年经纬厂开工庆典

1953年开始 ,榆次县的教育事业开始发展起来,1952年只有中学1所,1955年增至3所(榆次一中、榆次二中、张庆中学),青壮年文盲由建国初的84%下降为64%。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4年一中建成的排房教室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4年文庙改建的二中

1955年,榆次市南北大街、西顺城街首次安装白炽路灯,粮店街建成的医药门市部,1956年春天,榆次城内几名复转军人和技术人员、干部、工人开创城市供水业。他们利用旧城墙拆下的砖和一眼“日伪”留下的管井,建成一个8米高的水塔,安装了水泵和水管,开始向大街上部分市民供水。这是榆次最早的自来水,预示着将要告别几千年来的站在井口用吊桶打水的历史。到1957年,供水量扩大到满足4条街居民用水。同年,顺城街路北建成职工医院。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5年建成的粮店街医药门市部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6年建成,1984年更名的职工医院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6年建成的自来水供水点

1957年工人文化宫建成。1958年粮店街建成的百货商场、副食店,人民饭店建成。同样在五十年代,对城市进行大改造的过程中,1955年,用废弃城墙砖铺设了顺城街的路面。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榆次城池包括城墙和城门都逐渐消失了。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7工人文化宫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8年建成的粮店街百货商场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8年建成的粮店街副食店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1958年建成的人民饭店

不同年代的人们,因受当时的历史客观条件所限,发展观和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那个年代,从政府到个人,都在尽最大努力“满足当时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大量破坏了今天看来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今天的我们无法苛求前辈们行事完美,但对现存的古代遗迹更应当倍加珍惜。

老照片中的榆次50年代

50年代残存的城墙


分享到:


相關文章: